孔令武 刘小军
【摘要】近些年,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生能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很容易因无法识别信息的正确与否而受到干扰,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现如今,如何识别并及时干预农村中小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是社会各界应关注的课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农村中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形成的原因,从利用聊天软件沟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家校共育机制三个方面入手,讨论了如何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形成原因;类别;干预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463(2021)20—0045—03
据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状况报告(2003—2004)》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出现自杀情况,其原因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其次为早恋(22.7%),父母离异也是诱因(13.6%)。而对于农村中小学生来讲,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他们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1]。基于此,如何能够正确识别农村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通过积极有效的手段及早干预,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讨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机制的建立。
一、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原因
1.父母期望值过大。就当前而言,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若初中阶段学习不好,以后不会有出息”等观念的影响下,中小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学生,由于大多数父母文化水平较低,以务农、进城打工为主要谋生手段,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以后走出农村,去更广阔的天地发展[2]。因此,相对于城市中长大的学生而言,农村中小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除了要面对学习压力,还背负着父母沉重的期望。中小学生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心智、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若不能正确引导其认知、行为,很容易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缺少父母的陪伴。农村中小学生大部分为留守儿童,陪伴自己成长的主要是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甚至还有寄养在其他亲戚家中的。这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通常缺少思想认知上的正确引导,父母又常年在外,陪伴的时间非常少,无法得到正常的心理慰藉,非常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
3.学生自身因素。一般来讲,当学生在没有能力改变目前自己或家庭现状时,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当这些情绪无法得到及时宣泄时,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其生活和学习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校园暴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大部分学生在面对校园暴力时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来解决。尤其对农村中小学生而言,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他们常缺乏安全感。当他们身体和心理受到创伤,无法及时得到修复,就导致胆小、懦弱等不良性格形成[3]。
二、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以及分类
若想有效地解决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就必须准确判定、识别心理危机。以下是对如何准确识别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危机提出的一些建议:首先,教师应当提高警惕。在学生成长阶段,教师扮演着陪伴学生成长的重要角色。尤其对农村中小学生而言,父母不在身边,教师不仅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甚至还扮演着父母的角色[4]。因此,在日常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行为、状态,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情况,从而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将这些学生纳入“预警库”。其次,学校要进行调查。抑郁、自闭等是目前农村中小学生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除了要做好日常的管理、监督工作,还要建立一定的预警机制。若发现明显性格偏执、敏感等不良心理倾向的学生,应当在深入了解后,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最后,适当开展辅导工作。虽然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可能缺乏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教师,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针对这一现状,学科教师都应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尤其是班主任,更应该关注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此,农村中小学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学习心理异常问题的识别、干预措施等相关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教师与外校教师交流沟通,没有条件的学校,也要通过网络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5]。
三、有效干预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对策
时至今日,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出现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想要预防、减少心理危機的产生,就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手段,再通过系统、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确保干预的有效性与长期性。对此,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1.利用聊天软件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状况。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品质的人,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特有的性格。因此,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是针对性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活动的必要前提。对此,教师要借助网络媒体、手机软件等信息交流平台,与家长学生多交流、沟通。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平台,让班上的学生家长也有互相交流的机会。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聊天软件,随时随地与学生及家长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家庭环境,确认家长是否有性格上的缺陷,或者家中有没有重大变故等,以便日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有针对性地开展[6];另一方面,家长同在一个群中,便于及时交流自家孩子目前的状况。比如,学生A的家长可以直接在群里提问:“为什么最近学生A的状态不是很好,不愿意与人交流,父母的问候电话也不想接?”等等。此时,有同样问题的学生家长也可以提出,以供全体家长相互交流、互相借鉴。这就需要教师分析学生目前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并与学生及时面对面地交流,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进而解决问题。
2.联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目标一致,二者都是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有正确认知等为主要目的,并且无论从理论内容,还是理论基础上来看,存在的差异并不大。区别来讲,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品行方面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正确的思想,而心理教育是从心理上纠正学生存在的错误认识,使其能够在言行上有正确的表现,趋于常态。巧妙结合两种教育方式,同时纠正学生目前认知与行为上的缺失缺陷,这也符合现代核心素质培养教育理念[7]。另外,从另一角度来看,若将二者分开进行,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比如,某农村中学七年级学生张某,成绩中上。一次考试中作弊被发现。张某因为觉得失了面子,开始厌学、叛逆。像这种情况,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效果更佳。因为这类学生主要是没有经历过挫折,在遇到困难时,不能通过合理的方式解决困难,只会选择极端的方式去解决。对这类学生,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正面告诉他们、引导他们、开导他们: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首先要有解决困难的科学正确的态度,其次要正视困难,迎难而上,通过正确而有效的方式,最终解决困难。在此过程中,千万不要产生过激的情绪与行为,更不能自暴自弃。
3.合理建立农村中小学家校共育机制。家校共育是基于现代教育理念衍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也是目前解决学生心理方面问题的主要渠道。从方式上看,在家校共育的模式中,教师可以通过家访、电话访问或者给家长发微信等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让家长对孩子目前的心理状况有清晰、正确的认识,便于教师与家长一起探究增强教育效果的方法,也有利于教育效果的巩固。在家校共育模式下,家长能够对自己的孩子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严重程度加以了解[8]。与此同时,学校作为育人机构,应当多争取机会与家长交流,纠正家长思想方面的认知偏差,使其能够认清自身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充分认识到自己孩子的心理危机。同时,要指导家长设身处地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成長过程中,用最细腻的情感去解决孩子出现的心理危机。
总而言之,中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要对学生的不良认知行为进行纠正,使其健康茁壮成长。对于农村中小学而言,学校、教师、家长更要认识到学生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及时干预心理危机的产生,做到积极预防,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郑清强.农村中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共育机制建构研究[J].中外交流,2019(35):248-249.
[2]和佳妮.构建校院两级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实践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5):206.
[3]刘超.构建基于家校联动的立体化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基于一场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实践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2):151-152.
[4]姚立新.中小学心理危机学生的三步筛查法[J].浙江教育科学,2018(02):19-22.
[5]郭新美.初中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三位一体”机制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0):60-62.
[6]毛春霞.关于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10):171.
[7]崔晓丽,谢桂平.有效干预校园危机,提升心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3):66-67.
[8]杨泰山.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应对的调查研究——以上海市五所学校为例[J].教育参考,2018(02):55-61.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机制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140)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