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1-12-27 00:46王彩红
甘肃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渗透初中

王彩红

【摘要】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有幸福生活的能力。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校教育要注重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品格意志,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学生通过劳动强身健体的同时,具备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以成就更加幸福圆满的人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探究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推动建立课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劳动教育;渗透;现状;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0—0033—03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就中学阶段而言,劳动技能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现有的学科教学中具有许多“劳动技能教育”方面的教育资源,它不仅体现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也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从课文与现实的对比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科渗透教育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意识。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談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中学劳动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劳动教育在各个学校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以笔者所在的寄宿与通校混编制初级中学为例,学校生源由附近村镇和城区两部分组成。本以为村镇的学生会有更多劳动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再加上父母的劳动示范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能力要比城区的学生好。但是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农村学生与城区学生在劳动态度和劳动能力方面一样缺乏。大多数学生既不会卫生大扫除,也不会整理内务,甚至没有养成睡前洗漱的习惯。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别提妥善安排学习和规划人生了。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首先要找到学生劳动能力不足的原因:第一,受社会劳动价值观念的影响。社会长期形成的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观念,导致家长和学校也忽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甚至会把劳动作为孩子犯错时的惩罚。在这样的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学生自然不爱劳动,甚至鄙视劳动。第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提高学业成绩,学校和教师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在教学中恰当地渗透劳动教育。学校缺乏劳动教育经费、师资、设施的配备,在日常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劳动技能和兴趣的培养[1]。第三,家长对劳动实践认识有偏差。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而真正的学习是与日常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培养创造力,激发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家长还未完全认识到学习和劳动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包办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热情自然就降低了,不会劳动也在情理之中。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符合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它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教学目标。劳动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我国教育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劳动教育也是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也会以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为标准。劳动教育在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美好品德,还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智慧,发展创新思维,从而强身健体,自立自强。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光要教授学科文化知识,更应注重劳动意识的渗透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2]。

(三)有利于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思考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但掌握了一些必备的劳动技能,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当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后,这种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就会更加强烈。

三、劳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劳动教育理念

语文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渗透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的推行和贯彻实施是非常有效的。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正确把握自己在劳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承担劳动教育的责任,树立以劳动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只有教师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觉悟、认识,不把分数、升学率看得过重,愿花时间、精力去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学生才会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

(二)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巧妙渗透劳动教育理念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可以渗透劳动思想和劳动技能教育方面的素材。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开展劳动教育内容的素材,开拓思路,将授课内容和劳动教育巧妙地融合。如,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伟大的领袖朱德同志就阐述了他从小参加劳动对他终身的影响。他说:“母亲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我应感谢母亲,她交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笔者在讲授这一课时,先用伟大人物的典型事例从正面强化勤于劳动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然后,再引入清代作家吴敬梓《范进中举》中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范进作为反面典型,讲述范进中举之前的生活境况:“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范进即使穷得揭不开锅也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家中极度贫寒,究其根源在于封建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大多鄙视劳动,缺乏劳动技能。最后,笔者进一步提问:“范进如果没有中举,他的命运如何?”学生在正反事例的对比之下进行讨论、交流,进而领悟到重视劳动、拥有劳动技能的重要性。

(三)创新教学模式,拓展劳动教育的途径

1.写作训练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丰富的生活积累,是目前学生写作无从下笔的主要原因。在写作练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劳动实践激发学生灵感,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实践积累写作素材。如,笔者安排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走到户外、走进自然,在观察和记录中,体验作家独特的感受。有了自己的亲身实践,学生也会有话可说,有利于写出真情实感。通过尝试,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命题的:《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劳动使我成长》《劳动是苦的,心是甜的》《我劳动,我快乐》《勞动最光荣》《劳动中体验人生》……内容也由以往的空洞、干瘪、枯燥、无趣变得丰满、充实,变得思路清晰,见解独到,对劳动的体会也更加深刻。学生在作文的结尾中写道:“这次劳动,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劳动,首先你要付出汗水,才能获得甘甜的果实!劳动的过程是苦的,但心却是甜的。”这样既达到了写作的目的,也实现了劳动教育的目的。

2.家校合力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家庭是劳动教育“最便利”的实践基地,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离不开家庭的大力支持,只有家校合力,才能更好地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比如,在讲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一课时,笔者通过放映牧羊人植树的视频,使学生初步了解牧羊人精选种子和种树的过程。观看之后,笔者提问学生如何挑选种子以及种树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呈现牧羊人用一生的劳作和坚守,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将荒地变成沃土,将沙漠变成绿洲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艰辛,体会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道理。然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下参与家庭劳动,尤其农村的孩子可参与春季玉米的选种和播种。同时,笔者要求家长配合,督促指导孩子完成此次劳动,让学生写出劳动的过程和体会,并在课堂中进行分享交流。通过家校合力,促使学生亲自实践,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而家长也能在实践活动中逐渐重视劳动教育,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

3.语文兴趣小组与劳动教育相结合。除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外,还可以通过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劳动教育。在语文兴趣小组活动中,教师可以经常讲解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影响、感染学生;可以进行以“劳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到各个厂矿企业、劳动培训机构进行参观学习。相信,学生有了亲自实践,劳动兴趣一定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也会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进而爱上劳动。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实践、探究、反思,不断总结方法和经验,巧妙、恰当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努力为培养出具有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陈茂武.学生劳动教育不可或缺[J].教育家,2018(15):44.

[2]毛洪亮.重拾劳动教育[J].教育文汇,2015(10):13-14.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劳动教育专项课题《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地渗透劳动教育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X225)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渗透初中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