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彬
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选编的文言文篇目大幅提升,选文蕴含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饱含民族感情。小学的文言文教学重在激发学习兴趣,奠定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文言文教学的价值追求;关注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不拔高学生的学习要求;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关注点一:古文学习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美德
部编教材选编的文言文和古诗都 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含有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饱含丰富的民族情感,值得反复诵读背诵。文言文和古诗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分析教科书发现,选编文言文14篇中12篇为叙事性文章,故事语言生动,充满智趣,容易被儿童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文言文教学为学生打开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与古人对话,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卫填海》的故事悲壮,为达理想永不放弃的中华民族精神感人至深;《伯牙鼓琴》的“知音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囊萤夜读》《书戴嵩画牛》等无不传递做人的道理,他们学习、生活、处事积极向上,勤学、善思、诚恳,追求精神世界的成长, 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学生可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将其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形成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二)了解文言形式,奠定学习文言文基础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设置文言文的学习内容,学习文言文的时间比以往教材提前,同时编排的文言文数量增加较多。这种编排意图是让学生早接触文言文,多接触文言文,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形成语感。初中文言文的编排以单元的形式呈现,教学要求提高。小学阶段要做的是打基础的工作,通过初步感知文言文,让学生逐渐接受这类文章,为将来文言文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将有效解决中小学文言文脱节的问题,让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的重心迁移,提前做好文言文阅读的学习,做好中小学的文言文教学衔接。张必琨先生曾说过:“读来读去,许多词、语、句、篇都成了自己语言仓库中的一个部分,对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定能逐步熟悉起来。”学生通过文言文学习,会逐步熟悉文言文的表达形式,积累文言文阅读经验,体会文言文中蕴含的价值。
关注点二: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一)纵横联系说编排
研读教材要树立整体的观念,分析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编者意图,发现教学目标在教材中的落实情况。
首先,关注教材的纵向联系,即不同年级段、不同册次之间的联系。纵向联系明确已经学习的内容,做好本课应该做的事,不拔高也不降低。以四年级的文言文为例,共3课四篇文言文,都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上的《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提出“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到了四下《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则提出“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要求相同之处是用好注释,要求不同之处是由整体感知上升到每句话的理解。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相比之后发现去掉了“借助注释”,这是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理解文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多种方法理解文意。
其次,关注教材的横向联系,即单元内部课文之间的联系。部编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单元课文承担落实语文要素的任务,贯穿方法的学习和运用。通过对教材的横向分析,我们明确了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如四上《精卫填海》所在单元为神话单元,其语文要素为“感受神话中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课后习题提出“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形象?和同学交流”。教学中,感受神话人物形象是教学目标之一。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大多数时候不需要落实完成单元“语文要素”的任务,只是符合单元的人文主题。如《囊萤夜读》所在单元“语文要素”为“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是一例。
在研读教材的同时,老师们要用好教师用书。部编教材使用之后,教材也在不断进行微调,我们要及时阅读教师用书,发现调整背后的意图,通过前后对比发现教学目标的调整。如四下《文言文二则》从第七单元调整到第六单元,原先体会“人物品质”的教学目标随之消失,让我们看到文言文的教学变得更加纯粹。
(二)依据课标找定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怎样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呢?研读“课标”发现,小学阶段的年段教学目标和内容中统一提到“古诗文”,表述上以古诗的学习目标为主。而“文言文”三个字在“课标”中仅出现了三次,且指向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初中阶段提出“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小学阶段的要求自然低于初中,做好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工作即可。
基于这种情况,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不以准确理解词句为目标,杜绝逐词逐句的教学方式。小学阶段教学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安排:一是初步感受文言文表达方式、表达习惯的特点,形成對文言文的初步认知;二是发展思维,在语言实践中感受文言文语言表达的智慧,明白道理;三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循着文言文的脉络去亲近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注点三:文言文教学教什么?
(一)语感培养重视读
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方法是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而背诵。部编教材中的文言文,几乎每一课课后的练习题的第一题都有“正确、流利”的朗读要求,这也提示学习文言文最简单也最生动的方法的就是朗读。文言文朗读的意义包括三方面:一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初步感受文言文表达方式、表达习惯的特点,形成对文言文的初步认知;二是理解文言文意思,在读正确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流利地朗读文言文;三是体验情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准确把握文言文的语气、音韵、意蕴,在反复的朗读、诵吟中体验情感。
文言文的朗读要注意要求的阶梯性,需要循序漸进地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和能力。不同年级的朗读要求存在差异。文言文的朗读还要注意层次性,不能机械地为读而读。读书要依序而来,首先要读准确、读通顺,读对语句的停顿,尝试让学生吟诵文言文;其次要读懂、读透,了解文意;再次要读出古文味道,体现和现代文不同的语气、音韵;最后要读出文言文所有的情境,读出其中的意蕴。
(二)理解文意重整体
阅读文言文,理解文意是必要的。学生理解文言文和理解现代文一样,也要先整体感知,然后理解关键词句,最后把握文意。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特点对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应该把握小学生文言文理解的整体性特点,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出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采用猜一猜的方式尝试理解,或者跳过这些词语,这样并不会妨碍学生对内容的整体理解,因为学生会在后续的阅读中通过相互印证来理解文意。
通过观察课后的习题可以发现,教材提出了“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说说文章大意”等整体把握文意的学习要求。这些课后练习题的设计较为清晰地指引理解文言文文意的策略,同时也提出了“借助注释”等理解文意的具体方法。课后习题还有对句意的理解,也是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并不要求学生逐个词语理解。同时,小学教材文言文选文以故事为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利于学生通过前后联系整体把握文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引导学生理解、讲述、讨论、评价和指导,在言语实践中提升学生对整体文意的理解。教学中,不能把理解文意当作小学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不能认为逐词逐句的理解就能学好文言文。我们学习文言文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这是学习文言文重要意义。
(三)词语学习重方法
在整体理解文意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理解关键词语的方法,通过理解关键词整体把握文意。文言文课后习题体现了词语学习方法的指导。四年级下册文言文课后练习有“借助注释,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对于文意的理解的要求有所提高,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注释理解文意。四年级下册还提出了扩充词语的方式理解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如“家贫不常得油”中“贫”字单字扩充为现代通常表达的词语“贫穷”,并以问题泡泡的形式提出“用这样的方法,我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五年级下册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如“不可同世而立”中的“立”字,联系上文得到词义为“存在”。这些方法根据学情,循序渐进地出现,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时理解词语的方法,提高理解文意的能力。
教材中出现的注释和课后练习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直接呈现给学生,也足以引起师生的重视。文言文没有在注释或课后呈现的词语理解,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借助文中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如《司马光》中的“水迸”、《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多子折枝”,这些词语看似简单,但学生不容易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教师利用插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因为词语简练,一词多义的情况也较多。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中“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中“之”意变化,要放在语境中辨析。需要注意的是,注释是为理解内容服务的,不能机械地记忆注释。注释也是偏于书面化解释,提供的意思并不一定被学生接受,如《囊萤夜读》中“恭勤”注释为“肃敬勤勉”,教师要善于化难为易。
(四)拓展阅读重迁移
部编教科书三至六年级选编文言文11课14篇。这些选文内容贴近儿童生活,难易程度适中,非常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逐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和参考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和教科书中难度相当的文言文,一则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二则在阅读实践中锻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古诗的教学中,尝试课内拓展阅读的成功课例比较多,给了我们启示。文言文的课内拓展阅读,要提供注释,以说说文言文大意作为要求,不必提出其他更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