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林,贾光辉,王亚磊,马富强,李 琦,张小龙,孙士强,王翔宇,王爱国
(郑州市骨科医院足踝外科,河南郑州 450052)
踝关节病变会导致踝关节疼痛、畸形及行走困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早期可选择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采取外科治疗。Albert[1]在1879年首次采用踝关节融合术治疗马蹄内翻足,之后该术式成为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主要手段[2],手术指证包括:原发性骨关节炎、创伤后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距骨缺血性坏死、神经肌肉性疾病及踝关节置换失败者等[3]。虽然踝关节置换越来越被认可,但踝关节融合术仍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经典手术,可有效减轻疼痛,提供一个可跖行的稳定踝关节[4]。
踝关节融合术的方法目前已知有40多种,包括使用不同的置入物或器械。然而,每种手术方式的适应证以及手术与临床功能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因此没有统一标准来选择手术方式。据报告,踝关节融合失败率为10%~40%,对于某些特殊患者,失败率可能会更高,如长期吸烟者和糖尿病患者[5]。Ahmad等[6]在2007年行胫距跟融合时首次使用肱骨近端钢板(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ed system plate,PHILOS),18例关节炎中17例(94.4%)实现融合,平均融合时间是20.6周。2011年,施忠民等[7]对18例踝关节疾病患者经外踝截骨,采用倒置PHILOS钢板固定行踝关节融合术,平均12周达到骨性融合。因此,对于终末期踝关节炎,如何提高踝关节融合成功率,并缩短融合时间,是临床医生不断追求的目标。
2014年1月—2019年5月本科收治60例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分别采用PHILOS钢板行踝关节融合术和PHILOS钢板联合空心钉行踝关节融合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纳入标准:(1)Morrey-Wiedeman关节炎影像学分期Ⅲ期;(2)年龄>18岁;(3)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症状无缓解;(4)至少随访1年。
排除标准:(1)术区软组织条件差;(2)双侧同时终末期踝关节炎;(3)踝关节存在感染、结核、肿瘤及合并周围血管疾病等;(4)随访资料不完善,随访时间不足1年。
2014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共60例患者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术前行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CT平扫等影像学检查,显示踝关节病变均为Morrey-Wiedeman分期III期,其中创伤性关节炎(traumatic arthritis,TA)33例,原发性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12例,距骨缺血性坏死(talus necrosis,TN)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5例,马蹄内翻足(club foot,CF)3例,首次融合失败(fusion failure,FF)1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由两位高年资足踝外科医生完成手术,其中,30例采用单纯PHILOS钢板固定踝关节融合术(单钢板组),30例采用PHILOS钢板联合空心钉固定踝关节融合术(联合组)。两组患者术前资料见表1,两组年龄、性别、侧别、病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郑州市骨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郑骨医LLWYH-2019002),所有患者术前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与比较
硬膜外麻醉后,取仰卧位,常规术区消毒、铺巾,上止血带。行腓骨远端切口,逐层切开,显露腓骨远端,于胫距关节上约6 cm处斜形截断腓骨,将远端腓骨游离备用,去除胫距关节软骨,将硬化的软骨下骨制成“鱼鳞状”,使用直径2.7 mm钻头在软骨下骨上钻孔,钻出的骨屑保留至胫距关节,保持踝关节背伸 0°,外旋 5°~10°和后足外翻 2°[8,9],用 2 根直径3.0 mm钢针由后踝向距骨颈临时固定胫距关节。
单钢板组:将PHILOS钢板倒置,根据胫距关节外侧面形状塑形后克氏针临时固定,先在距骨侧用1枚普通螺钉固定,然后利用钢板胫骨侧的滑动孔用1枚皮质骨螺钉进行加压固定,最后根据需要分别在距骨和胫骨侧增加锁定螺钉(图1)。
图1 患者,女,62岁,右踝关节骨性关节炎,采用PHILOS钢板行踝关节融合术 1a:踝关节负重正位X线片示内翻性踝关节炎,胫距关节内侧穹隆骨性接触 1b:侧位X线示Morrey-Wiedeman关节炎影像学分期Ⅲ期 1c:术后12周踝关节负重正位X线片示踝关节内翻畸形矫正,骨小梁完全通过 1d:侧位X线示胫距关节完全骨性融合
联合组:选择位置最佳的1根钢针,测量所需直径6.5 mm空心钉长度,先拧入对胫距关节进行加压,再将PHILOS钢板倒置于胫距关节外侧,进行螺钉固定(图2)。将截取的腓骨制成松质骨条填塞于胫距关节间隙。
图2 患者,女,60岁,左踝关节内翻型踝关节炎,采用PHILOS钢板联合空心螺钉行踝关节融合术 2a:踝关节负重正位X线片示内翻性踝关节炎,胫距关节内侧穹隆骨性接触 2b:侧位X线示Morrey-Wiedeman关节炎影像学分期Ⅲ期 2c:术后10周踝关节负重正位X线片示踝关节内翻畸形矫正,骨小梁完全通过 2d:侧位X线示胫距关节完全骨性融合
止血带放气,生理盐水冲洗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加压包扎。术后24 h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抬高患肢,术区间断冰敷24 h。隔日换药,术后2周拆线。
记录围手术期资料,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后足-踝关节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效果。行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CT检查,CT显示胫距关节有>25%的桥接时即穿行走靴开始部分负重,>50%的桥接即为临床成功融合[10]。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的胫-跟角。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资料呈正态分布时,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时间点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配对T检验;资料呈非正态分布时,采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资料见表2。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透视次数单钢板组少于联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钢板组2例、联合组1例术后2周拆线时出现切口裂开,经清创后逐渐愈合。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s)与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s)与比较
单钢板组随访时间平均(19.53±5.22)个月,联合组随访时间平均(21.00±5.63)个月。两组患者随访资料见表3。联合组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早于单钢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AOFAS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AOFAS评分和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s)与比较
表3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s)与比较
时间点images/BZ_25_207_2711_691_2775.png指标下地行走时间(d)images/BZ_25_691_2711_1033_2775.pngimages/BZ_25_1033_2711_1416_2775.pngimages/BZ_25_1416_2711_1940_2775.pngP值0.0 0 7 0.0 0 4单钢板组(n=3 0)4 9.1 0±0.8 5联合组(n=3 0)4 2.3 2±0.4 8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P值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P值V A S评分(分)A O F A S评分(分)0.3 2 6 0.4 1 5 0.3 3 1 6.8 3±1.2 9 2.0 2±0.3 7 1.8 7±0.8 2<0.0 0 1 4 6.5 0±1 1.3 1 8 0.4 8±4.1 3 8 5.0 0±7.1 9<0.0 0 1 6.7 0±1.2 4 2.1 5±0.1 9 1.9 0±0.8 0<0.0 0 1 4 8.6 8±1 2.0 0 8 0.0 3±5.6 4 8 4.4 7±7.0 5<0.0 0 1 0.6 6 1 0.5 8 3 0.9 0 8
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踝关节疼痛症状完全缓解,无内固定松动、失效等并发症发生。单钢板组有1例感觉外侧切口有异物感,1年后取出内固定,症状消失。联合组有1例感觉外侧切口有异物感,1年后取出内固定,症状消失。1例出现距舟关节退变,但无临床症状。
两组患者影像评估结果见表4。末次随访时两组冠状面胫-跟角及矢状面胫-跟角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两角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融合时间方面,联合组达至骨性融合显著早于单钢板组(P<0.05)。典型病例影像见图1、2。
表4 两组患者影像评估结果与比较
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出现顽固性疼痛,行走困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踝关节融合术和踝关节置换术。Li等[11]通过比较踝关节置换术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炎的效率(临床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和安全性(并发症和生存率),在PubMed、Wed of Science和Cochrane图书馆三个电子数据库搜索并荟萃分析,显示患者满意度、并发症和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踝关节融合术因学习曲线短,花费低,可以有效的矫正畸形和减轻疼痛,仍然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最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12]。
已有文献证明,踝关节融合成功的关键是胫距关节面广泛的接触、在预期的融合位置进行加压及坚固的内固定所产生的原始强度[13、14],只要遵循这些核心原则,各种固定方式的融合率为94%~100%[15]。Holt等[16]通过外侧入路将截取的外踝用于胫距关节间隙植骨,并将6.5 mm松质骨螺钉由后踝向距骨头或距骨颈进行加压固定,大大提高了融合率,达93%。近年来,本研究团队采用经腓骨入路倒置PHILOS钢板结合空心螺钉多平面固定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同样取得了满意效果,骨性融合时间平均11.5周[12]。因为距骨体积有限,PHI⁃LOS钢板倒置后可以在距骨上置入多枚螺钉,增加把持力,提供角度稳定性。但这些螺钉主要集中在距骨体,且多为冠状面固定,胫距关节加压力量有限,尤其是内侧。Clifford等[17]通过建立踝关节融合骨模型,发现前侧或外侧锁定钢板附加1枚拉力螺钉的生物强度显著优于单独前侧或外侧锁定钢板。Kadakia等[18]认为机械的稳定性是踝关节获得成功融合的关键。邹翰林等[19]采用前路双钢板行踝关节融合术,目的是在距骨置入多枚螺钉,提高机械稳定性,适用于病变严重、骨质缺损较多的患者。芦浩等[20]在行胫距跟融合时,先用6.5 mm空心螺钉由前内或前外向后下固定胫距和距下关节,再用PHILOS钢板置于胫距跟关节外侧固定,空心螺钉提供加压,钢板提供角度稳定性,均获得了满意融合率。
本研究联合组先由后踝向距骨颈进行加压螺钉固定,再将PHILOS钢板倒置固定于关节外侧,从矢状位和冠状位对胫距关节进行固定,维持融合位置,提高机械稳定性,促进胫距关节融合。同时内固定之间存在中和作用,应力分散,不易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虽然增加了透视次数,但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显著早于单钢板组,说明倒置PHILOS钢板联合空心钉固定更加可靠,更符合踝关节融合核心原则。
综上所述,采用PHILOS钢板结合空心钉固定行踝关节融合术,更符合踝关节融合固定原则,融合所需时间短,有利于患者早日进行活动。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PHILOS钢板不是踝关节融合的解剖锁定板,存在适应证的问题,同时没有与其他固定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尤其经腓骨截骨入路创伤大,切口出现并发症的概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