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 燕
(荆门职业学院 湖北荆门 448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的价值和地位日益凸显。而学前教育专业,其职业性特征相对突出,旨在培养更多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学生将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做好职前准备。
高职院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其承担着学前教育教师培养的重任。但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路径尤为重要。
首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侧重培养技术型人才,注重实用化,但很多高职院校对自身没有科学合理的定位,一味效仿普通高校,照搬普通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调查发现,不少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呈现出高、大、全的特点,很明显,培养目标的制定缺乏市场调研,缺乏地方特点,缺乏学校特色。其次,不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忽视对专业理念和师德的培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方面作为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与条件,尤其注重专业理念与师德,将其作为《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灵魂与核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强调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必须关爱幼儿,尊重幼儿,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1]。
首先,实际培养中,不少高职院校把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反而不重视对学生专业理念和师德的培养,导致现实生活中常有幼师不尊重幼儿,甚至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等师德失范的现象发生。一位幼儿园一线资历较深的老教师曾感慨地说过一句话:“现在的年轻幼师好像不是特别‘爱’孩子,也不是特别喜欢幼师这份工作,好像仅仅把它当作谋生的手段,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她说:“幼儿教师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崇高的事业和伟大的责任,但这样的育人情怀,在90后、00后的年轻教师中却并不多见。”[1]
再次,终身学习未被纳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但是鲜有高职院校将终身教育纳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一位幼儿园园长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弹唱跳’都没有问题,但只是完成最基本的工作,仅停留在会弹、会唱、会跳,而不是去弹好、唱好、跳好。比如为孩子去改编或创编一首歌曲,这种是很少的,闲暇的时间,他们基本都是在看手机。”在校没有培养起终身学习的意识,致使未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发展后劲不足。
最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普遍重学前人才的技能培养,轻其专业性的培养。如重视学前学生唱歌、跳舞、钢琴、美术等艺术技能的培养,轻视他们教育教学、沟通表达、分析幼儿心理、应对突发事件等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将未来的幼师这种“专业型人才”当“技术工人”来培养,远远偏离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正轨。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尤其是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必修课设置充足,选修课占比较低,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在实际教学中放弃选修课的教学。课程体系中专业课设置较多,公共课设置不足。专业课程中专业技能课设置过多,专业基础课设置不足。通过课程表就不难发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了大量的美术、音乐、视听与视唱、练耳、钢琴、舞蹈等专业技能课,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除了核心课程,其他如职业素养、学前教育发展史、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等课程基本很难看到。技能课程的大量设置使学生从心理上将专业技能课视为主课,专业基础课视为副课,完全本末倒置,毕竟未来的幼师首先是一名教师,而不是艺术人才。这种功利性的课程体系过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了他们对教育教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极大可能导致未来的幼师上得了舞台但站不好讲台。
此外,实践类课程设置也较少,不少高职院校以实践场地、实践时间不足为由,在现实教学中,大量压缩学生的实践类课程,使学生所学理论不能及时指导实践,也无法根据实际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地理解。而且,不少高职院校的毕业实习也流于形式。由于毕业实习有两种方式可选,一种是学校统一安排,一种是自主实习。不少学生选择自主实习,但是由于学校管理不严,常常出现学生找个单位帮忙出具实习证明上交给学校,然后学生并未参加任何实习活动的情况出现。学生拿到了实习学分,却未增强相应的实践能力。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和改革步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2]。可见,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也不例外,具体不足表现在:
第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普遍呈现艺术专业教师有余,教育理论教师不足的特点。
第二,教师素质有待提升。有些教师专业理念薄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解存在误区,把学生当成中小学教师或艺术工作者来培养,过度强调学科知识的储备或艺术特长的培养;有些教师为转岗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足,课堂上照本宣科,讲解不透;有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薄弱,即使迫于压力在课堂上使用了信息化教学,也仅仅局限于将书本知识搬到屏幕,其本质并没有实时性的变化,使得教学成效差,学生能力培养出现断点。
第三,双师型师资紧缺。近几年,不少高职院校通过“招硕引博”方式大力引进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理论水平高,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对于幼师的培养教师,缺乏一线教学经验,缺乏幼儿园工作经历,其课堂教学未免显得单薄,面对实际案例,也会时时出现“本领恐慌”。此外,学前教育很多理论是来源于西方,我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内涵研究并不充分。在我国,除了老一辈的教育学家如陶行知、陈鹤琴等为数不多的教育家,对学前儿童早期发展规律有所研究并有较显著成果外,现在这方面的创新、原创理论我国是不够的,内生动力是不足的。而时代在变化,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在发生变化,加之中国的育儿环境、育儿方式和文化传统都和西方有很大不同,所以,往往出现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入职后,发现教师所教的理论根本无法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被赋予新的含义,教师要将培养复合型人才放到首位,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3],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综合性学前教育人才。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尤其注重学生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即帮助学生对学前专业产生热爱之情,能够激发其内心的责任感,为他们未来成为幼师后能够友善地理解幼儿的不妥行为,耐心地与幼儿展开有效沟通,妥善地处理幼儿出现的各种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可依托各种活动之力,如开展提高幼教敬业精神的征文活动,组织幼教职业素养的辩论赛、座谈会,邀请特级教师为学生做职业规划等,帮助其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坚定其职业理想信念,升华职业道德。也可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如以轮转的方式在幼儿园、实验室和教室进行多场景学习,通过不断和幼儿互动,浸润式地建立起对幼儿的认识,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识,对幼儿园办学的认识。这种在懂儿童的基础上践行的师德,更具有内涵,更有基础,也更能够长久坚持。此外,在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涯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比如定期自学一定内容进行分享,定期预设主题举行圆桌论坛、网络论坛,定期举行学前相关知识竞赛等。知识更新换代如此之快,未来的幼师只有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人。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优化课程调整,重构课程体系,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一是优化课程结构。高职院校要顾揽全局,不仅要优化专业课程调整,而且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比例[4]。如在幼儿园、实训室和教室进行多场景轮流学习,让能力和知识以螺旋式的方式积累并不断碰撞;鼓励学生顶岗实习,开展教育调查,在实体环境中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提高实践能力,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二是重构课程内容。高职院校之间可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圆桌论坛、网络研讨等教学交流会,集思广益对以往以及现有课程进行内容重构,删除偏、难、繁等内容,增加基、新、实等内容,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促使专业教育与学生发展有效衔接[5]。三是改革评价方式。改变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更多地选取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方式,如将更多的学生推送到相关的幼儿教育机构中,请相关机构的管理人员为学生评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技能大赛,请专业评委和观摩观众为学生评分等,以改革评价方式促课程改革。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依托信息技术之力,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6]。当前,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个教育层,其使传统教学模式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也为当代教育点亮了指路明灯。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引入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线上教育等多种教学模式,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教学载体的转换,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此外,教师还要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以及其他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分组教学、项目教学法等,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能力提升。高职院校加强师资建设可从三个方向入手,第一,促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主要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学习深造、观摩名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促进其原有知识体系和教学技能的提升。第二,促教师实践能力提升。鼓励教师深入相关幼教机构学习交流,丰富实战工作经验。与此同时,幼教机构也可将优质的教师融入高职院校,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做教学指导,提升教师的整体实践教学水平;第三,促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并切实落实到位,如积分制管理;另一方面,畅通幼教职称晋升渠道。全面调动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潜力得到有效激发。
总之,高职院校,作为学前教育教师培养的重要摇篮之一,备受社会关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优化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立足于长远,结合相关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优化课程调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更要强化教师团队建设,实现学前教育的全局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