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泊尧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2.中共绥化市委党校;黑龙江 绥化 152000)
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使命,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斗争精神,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1.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既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也是指导我们改造世界的正确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关键所在,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在改造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7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然要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党员干部也必须敢于担当作为、改造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担当作为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够运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人类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之于客观事物的过程,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也就我们常说的实践。无论是生产实践、还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亦或是科学实践,都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党员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担当作为。
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须要担当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不讳言自己的目的,共产党人就是要废除资本主义剥削,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而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追根到底都必须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党员干部敢于斗争、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和责任,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40。只有实现了全人类的解放,无产阶级才能最终解放自己,没有担当作为精神就实现不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
担当作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现政治理想的必由之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都将国家富强、人民安乐、天下大同作为政治理想。正如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所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中国古人毕生追求的政治理想,也是古代官员施展政治抱负的终极追求。因此我们也就能看到许多古代官员因追求政治理想而写出的担当作为名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楚地表明了为官者必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楚地表明了为官者必须敢于担当作为,不能因为个人利益名声而罔顾国家利益和民族前途,个人利益和荣辱得失都必须服从国家的需要。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理想的实现必然要求从政者担当作为。
担当作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考核评价官员的重要标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对官员提出了六条考核标准,“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辩”[3]163-164,其中“廉能”就是要求官员必须有为政之能,能够担当作为。而后,无论是秦统一全国后的“五善”“五失”,还是唐朝以“四善”为主体的德和以“二十七最”为主体的“行”,亦或是明清时期的考绩法,都把官员担当作为的政绩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无论历代王朝对官员考核标准如何调整变化,评价标准始终都包含两大项内容,德和绩。一个官员做的好不好,政绩是关键标准,这就要求官员必须担当作为,作出实实在在的治理绩效。
担当作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古人一直将为国家、为天下作出贡献当做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毕生追求,而这一价值追求不是官员所独有的,而是全体民众所共有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古人对自身人生价值的集中表达。把报效国家、天下兴亡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这就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担当作为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氛围,推动官员和个人不能只谋私利,而必须把国家和天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3.担当作为是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导向
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与把握为前提,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宗旨,以实现自身民族、国家的解放或发展为自觉使命,以推进世界大同、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使命,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情怀的一种政党类型。[4]担当作为既是使命型政党的实践力量,又是使命型政党的政治情怀,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双重维度中都发挥着强大作用。
使命型政党因使命而诞生,也因使命而存在。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其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敢于担当作为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其历史使命认知自觉而形成的内在基因。自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始,就以担当作为的精神去完成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艰巨使命,也凝聚成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时代价值。“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5]44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作为,在实践中,推翻压迫,消灭剥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在理论上,不断总结、不断凝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也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了社会主义大国的担当。
担当作为是维护使命型政党形象和坚定人民政治认同的内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行动与人民群众高度的政治认同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合法性的基础之一。担当作为正是坚定人民高度政治认同、维护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实践必然。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决定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以担当作为的精神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存在之意义,才能在人民群众心中维护好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才能坚定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高度政治认同。
新时代不仅有新机遇,也有新挑战。党员干部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部分党员干部面对是非问题和歪风邪气不敢斗争,立场不坚定;面对困难危机不敢斗争,缺乏荣誉感;面对失败错误不敢承担责任,缺乏责任感。
1.面对是非问题和歪风邪气不敢斗争,立场不坚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国门,一方面融入了全球市场,提高了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但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消极思想也逐渐在国内传播开来。部分党员干部把经济发展作为唯一指标,忽视了思想上和政治上的进步,在大是大非问题上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站不稳立场。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简单地套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上,只看到了市场经济的表象,忽视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而导致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犹豫不决。在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只看到西方形式上的民主,辨不清西方民主的实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视而不见,进而导致不敢坚定制度自信。最终,在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下,否认革命历史、否定社会主义道路,进而导致不敢打出社会主义的旗帜。部分党员干部则忘记了共产党员的本色,被歪风邪气所腐蚀,面对错误行为不敢站出来反对,“好人主义”思想盛行,对形形色色违反党纪国法的腐败堕落行为不敢批评,甚至心生羡慕。部分党员干部原则立场不坚定,不注重培养高尚道德情操,逐渐庸俗化、娱乐化,身上的“一身正气”“优良作风”逐渐消失,“歪风邪气”日渐加重,最终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激情和能力变成得过且过、少干少错的形式主义,甚至滋生并逐渐发展成官僚主义、腐败堕落的违纪违法行为。
2.面对困难危机不敢斗争,缺乏荣誉感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中国官员自古以来都秉持的价值理念。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之所以能在重重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就在于在党的领导下,无数党员干部奋不顾身、敢闯敢拼,用一次次担当作为探索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然而,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的改革难题越来越难“啃”的时候,部分党员干部身上曾经的锐意进取、担当作为的精神却消失了。究其原因,部分党员干部是因为能力不足,面对困难不敢迎难而上。要想解决全面深化改革中遇到的硬骨头,及时跟上时代发展要求永立潮头,必须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正确的思维方法、广博的知识素养、专业的业务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部分党员干部不愿去基层一线实践、不敢变革自己脑海中的落后思维方式、不敢走出办公室把工作交给人民群众检验,自然就不能在改革实践中锻炼自己担当作为的能力,遇到困难自然只能绕道走,不敢迎难而上。部分党员干部则错误地认为,过去自己奋斗过了、奉献过了、担当作为过了,现在应该歇一歇了,这种思想本质上是担当作为意识消退的表现。共产党员是以共产主义为终身奋斗目标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永无止境,歇一歇的思想有损于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发展,也有悖于自己入党时的誓言。部分党员干部则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面对危机不敢挺身而出、明哲保身。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国内外形势变化更快,如何在变局中抓住机遇变得更加困难。与此同时,全面深化改革必然会触及更深层次的利益问题,矛盾会更加尖锐激烈,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面临的风险就更大。但这不是党员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的理由,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员干部更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要在危机时刻担当作为、挺身而出。
3.面对失败错误不敢承担责任,缺乏责任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开展革命、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失败、走过弯路,但我们党能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变政策方针,最终在总结错误教训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的道路。所以,遇到失败和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及时改正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共产党员也是普通人,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过程中也会犯错误。但是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却因为担心犯错误而畏手畏脚、不敢担当作为。部分党员干部没有树牢理想信念,不能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失败错误,把失败错误视为洪水猛兽,抱着宁可少做也不可做错的心态,“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6]155。部分党员干部则没有豁达的心态、坦荡的胸襟,爱惜羽毛,不愿意在自己的从政生涯中留下污点。然而这种认识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干事创业不犯错误本身就是不科学的,要担当作为就必须有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有舍我其谁的勇气。经不住批评不是共产党员的胸襟和情怀,共产党员就是要敢于接受批评,共产党的事业就是要敢于接受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正是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才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走弯路。除了部分党员干部主观上的问题外,缺少容错纠错机制也是客观原因。没有容错纠错机制,党员干部在担当作为时就始终战战兢兢,害怕突破原则而犯错误、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尝试,最终不利于改革事业的推进。
1.建立鼓励担当作为的考评激励机制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用人干事,重在导向。正确用人导向,不仅是指引干部成长进步的风向标,也是引领干部干事创业的指挥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人导向最重要、最根本、也最管用。[7]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是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的执行者。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8]526党员干部贯彻落实政策到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策的效果,好的政策如果贯彻落实不到位或者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做选择、搞变通,那么最终政策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9]15这就意味着推动政策贯彻落实需要党员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克服困难,勇于担当作为。而推动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需要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理论自觉,还要建立起直接有效的激励和鞭策机制,形成鲜明的担当作为导向。
强化“重担当”的导向,引领干部敢担当善作为,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7]新时代面临着新任务和新挑战,新的形势倒逼干部选拔机制和考核机制不断改进完善,要着力破解过去选拔用人机制中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吃大锅饭”问题,增强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要注重日常工作的考核,防止被部分干部考核前的“作秀”工作所迷惑,把考核工作做实做细,让立足本职岗位踏实苦干的干部得到正确的评价。另一方面要注重考察党员干部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危机关头有没有政治定力、有没有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敢不敢勇往直前,这是考察党员干部是否担当作为的关键指标,要把愿意担大任、敢于担大任、能够担大任的党员干部选拔出来,让敢担当者有为有位。
建立完善的担当作为激励机制。党员干部在一线担当作为,党组织不仅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还要做好“后勤”工作,在政治上给予激励,在待遇上给予保障,在心理上给予关怀。要健全党和国家荣誉表彰机制,把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党员干部树立为先进模范,给予他们应有的精神奖励。尤其是对危难时刻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党员干部要及时给予表彰,增强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荣誉感。要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增长调整机制,完善奖金制度,落实加班津贴,尤其是对在艰苦地区和基层地区工作的一线党员干部,要在待遇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倾斜,让党员干部在担当作为时没有后顾之忧、更有获得感。要落实休假制度、体检制度等福利制度,关注党员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党员干部的归属感。
2.增强党员干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本领能力
新时代推动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不仅要使党员干部愿意担当作为,还要使党员干部能够担当作为。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9]67,党员干部必须要时刻警惕能力不足的风险,着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提高七种能力,在一线基层实践中不断历练,掌握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本领和能力。
党员干部必须时刻警惕能力不足的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未来的发展将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深层次的矛盾、复杂的利益冲突,解决这些问题没有经验可循,只能在发展中逐步探索。这就需要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本领能力。我们党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本领不足的问题。在全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就告诫全党要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进京赶考决不能做李自成。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着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挑战,我们党将能力不足的风险确定为当前必须时刻警惕的“四大风险”之一。只有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7],才能够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才能筑牢担当作为的勇气和底气。
党员干部必须着力提升自己的七种工作能力。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年轻干部要增强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10]这七种能力正是当下党员干部实现担当作为必须要掌握的核心能力。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只有增强政治能力,才能坚定理想信念,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政治纪律常怀畏惧之心。只有增强调查研究能力,才能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掌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只有掌握科学决策能力,才能够看得远、想得深、虑全局,才能全面权衡、科学取舍。只有提高改革攻坚能力,才能啃硬骨头、揽瓷器活,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进而创新思维、主动求变。只有提高应急处突能力,才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在突发问题面前,心中有数、掌控局势、化解危机。只有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才能践行群众路线,成为群众的利益代言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提高抓落实能力,才能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推动改革工作开创新局面、破解真问题。
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必须向群众学习、走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11]23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人类社会的一切智慧结晶归根结底都是由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党员干部要想担当作为,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党的事业同人民群众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先进的思想理论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党员干部要想担当作为,必须善于向群众学习,学习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得来的鲜活的宝贵的经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党员干部想要担当作为,必须深入群众,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提高群众思想觉悟,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
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必须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锻炼。实践是锻炼党员干部的磨刀石,党员干部本领学得好不好,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党员干部的能力提升没有捷径,只有去基层一线,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得到提升。《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强调,要“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地区培养锻炼”[12]61,让党员干部深入一线了解问题的根源所在,深入基层锻炼自己解决难题的能力,从最微小的地方把工作做细做实,在基层一线实践的大风大浪中提升本领能力,防止“镀金式”锻炼。
3.建立严管和厚爱相结合的容错纠错机制
党员干部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对党员干部在成长过程中、在担当作为过程中犯下的错误不加区分地惩戒,则必然会导致一大批党员干部不敢担当、明哲保身。因此,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必须建立起容错纠错机制。
必须正确地看待党员干部工作中所犯的错误,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干事业就必然会面临失败风险,要求党员干部在每一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改革中都必须取得成功是不现实的,也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干部在干事创业中、改革创新中、担当作为中所犯下的错误,要从动机态度、客观条件、程序方法、性质程度、后果影响及挽回损失等方面综合考虑,严格坚持“三个区分”标准。只有区分清楚了错误的性质和程度,才能给予干部公平合理的评价,才能为敢于担当作为的党员干部撑腰打气,解除他们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党组织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不仅是为了清除队伍中的害群之马、净化组织队伍,还是为了给党员以关怀保护,时刻提醒党员不越红线。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是党的政策的重大创新,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挽救在改革创新中不小心犯了错误的党员干部,让他们不因担当作为所犯下的错误而背负心理负担,不能因为一次犯错而一棒子打死,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坚持原则、依法依规的基础上争当改革家、实干家。党组织对待党员干部不仅要监督,也要容错纠错,帮助党员干部在纠正错误的基础上更长远地发展进步。既要在思想上引领、教育上培训、实践上锻炼党员干部,使他们在工作中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也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对那些不是出于主观故意的、不是为了个人私利的、不是令行不止明知故犯的党员干部要给予一定的宽容,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继续给他们干事创业的机会和平台。
要把握好容错的尺度。容错不是犯错误的保护伞,也不是在党的纪律监督篱笆上开小门。在容错机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一定要区分清楚容错和纵容的差别。容错针对的是党员干部所犯的非主观的、不严重的错误,对于那些严重违反党纪国法、主观故意的错误则必须依规依法给予严厉的惩处,决不能以容错之名行纵容之实。容错的目的是为了让党员干部更好地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重新为党和国家建功立业,容错不意味着错误没有了,而是党组织基于综合考量给予党员干部一次新生的机会。要用好“三个区分”的标准,准确把握容错制度的政策边界,真正发挥好容错制度在推动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中的正向作用,防止容错制度被部分人变成逃避党纪国法约束的借口,真正做到公平正道,管理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