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强大抗疫动员力的机制探析

2021-12-27 11:56谢传仓
岭南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动员抗疫中国共产党

谢传仓,雷 蕾

(南方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中国所展现出的强大动员力令世界惊叹。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感叹:“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动员。”[1]考察分析中国的抗疫动员力,对于当前全球抗疫以及未来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动员力是指把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发动起来完成某种特定任务的能力。抗疫动员力就是统筹谋划、组织发动全社会全要素资源,以完成全面抗击疫情所展现的能力和实力。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强大抗疫动员力的坚强核心

在不同的学科视角下,社会动员有不同涵义。社会学的动员主要指对各种资源的有效调动。[2]680政治学侧重于政治资源的调动,“政治秩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是否能动员新的社会力量参与政治之间的关系”[3]418。一般来说,动员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动员主体,即围绕特定目标从事动员活动的个人或组织。二是动员客体,即为实现目标而组织起来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要素。三是动员中介,即为实现特定目标而调动资源的路径与手段方法等。动员的过程由动因(即主体进行发动的原动力)、动能(即被激发出来的主体能力)、功能(即投入实践活动的主体创造能力)和效能(即最终达到的实践效果)等一系列环节组成。动员的各个要素及环节紧密相扣,有效联动,才能形成动员力。其中组织领导是核心,是实现快速动员、精准高效掌控并达到目标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组织动员的领导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历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洗礼的成果。

中国共产党具有优秀的动员主体素质。一是科学的思想武装。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与时俱进且不断创新的先进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理论基础。二是高效的执行力。中国共产党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知行合一。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能思想统一、意志坚定、行动协调和执行有力。同时,能广泛团结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三是充分的组织引领能力。从瓦窑堡会议上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全民族的先锋队”[4]549,到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提出“中国人民的先锋队”[5]557,再到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提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集合体”[6]218,再到党的十六大确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并将其写进党章。[7]355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认识的理论上的成熟,也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的组织引领能力的集中总结。

中国共产党拥有广泛的动员客体基础。党的十九大党章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8]22。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这一本质,与其动员客体有着广泛的深层的契合,因而其组织动员具有一种内在的自然的亲和力与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充分的动员手段和方法。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动员路径包括权威动员、物质动员、统战动员、心理动员和作风动员等,赢得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最终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胜利。[9]35-38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的动员方式有典型示范动员即在太行根据地运用树立积极分子、举办群英大会、搞实验县模范村的典范动员的方式来动员群众参加生产与抗日[10]20-21;利用教科书对群众进行宣传动员[11]68-70;运用民间艺术等进行政治宣传和动员[12]48;通过重新调整各阶级利益,满足各阶级、阶层的物质利益要求进行政治动员。[13]44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各分局采取精神感召和物质补偿等动员方式,广泛发动群众投入解放战争。通过新式整军运动进行军队内部动员,解决了解放军战士“为谁而战”的问题。[14]42-44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注重组织化全能型动员,改革开放以来注重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法制化手段以及网络新媒体等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动员方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为打赢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统筹各方,始终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为夺得抗疫重大胜利提供了坚强保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执行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把握总方向,落实总部署,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头等重要位置,围绕“提高收治率、治愈率,降低感染率、病亡率”的工作目标全力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彰显,基层党员干部在抗疫一线恪尽职守,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党员干部靠前指挥,决战前线,“我是党员我先上!”无论是在抗疫最前线,还是在后勤保障战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把抗疫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和表率作用。

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强大抗疫动员力的有力保障

制度是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和群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制度既有预设性,也有开放性、实践性和建构性。制度是在个体、群体、社会等多重关系互动中形成和运作的,检验制度优劣的唯一标准是其在社会实践运行中的成效。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重要表征。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议行合一既充分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同时又使人民的意志和愿望能够得到及时落实,这一制度具有高效的组织执行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15]240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在短期内快速聚合有限且分散的资源和各方力量,统筹安排,左右协调,上下联动,有序运转,充分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集中优势力量攻坚克难。从现实的社会经济制度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集中国家资源到最需要的地方,形成资源优势、力量优势,从而迅速实现预期发展目标。经过改革探索,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性”提升到“决定性”的地位,十九届四中全会更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纳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范畴中。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优势有机结合,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在集聚各种市场要素和资源,形成强大聚合力中相得益彰,为新时代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释放更大的效能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不仅只是理论上的,更体现在实践成效中。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从结束国内战争到基本实现工业化,仅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1923—1936年),就走完了资本主义用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展开了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迅速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挽救了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经济。加之后来的各项重点建设,我国建立起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得到了充分彰显。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15]16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可以做到“三个一”:“一张图”(对所办大事有统一规划)、“一盘棋”(各地区、各部门着眼全局,围绕所办大事形成合力)和“一竿子”(从上到下政令畅通,贯彻执行无梗阻)。[16]在应对新冠疫情中,“三个一”的显著优势不言而喻。全国医疗卫生系统4万多名医务人员全力驰援湖北武汉,迅速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各省市支援湖北的医疗防护和后勤保障物资源源不断,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对此高度评价:“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17]

三、全力维护人民利益是强大抗疫动员力的最大底气

在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人是融主体与客体于一身的独特存在。社会动员的对象是人,人的内在潜能的挖掘、积极性的调动、创造力的发挥,是动员力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强大的动员力必然以对动员客体的广泛而充分的发动为前提。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8]187“‘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9]286强大的动员力绝不是外在的,而在于动员客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迸发出无限的热情和创造力,从而形成追求目标的强大合力。在抗击疫情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这是强大抗疫动员力的最大底气。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0]44人民利益至上,充分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凝聚最广泛的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致胜法宝。抗日战争时期,在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人力和人心”的动员,最广泛地凝聚和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在这一过程中,维护实现广大群众的利益是核心和关键。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动员工作,就是从启发群众觉悟入手,围绕群众切身利益开展经常性的思想动员,如减租减息、优待军属、赈灾救荒等,这些具体实在的动员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参加和支持抗日战争的积极性,成为抗日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利器。在解放战争决战的关键时期,按照毛泽东的估计,“准备用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来解决对蒋介石的斗争,结果只用了三年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共双方悬殊的战争动员能力。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在改变旧中国“一穷二白”面貌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了由温饱、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质的飞跃,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动员力最深厚的源泉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本着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根据疫情传播的严峻复杂形势,及时果敢决策,采取封城隔离等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武汉抗疫一线和基层社区,对“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21]。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奋战抗疫一线,及时了解民情民意,落实联防联控责任,加强保障措施,及时公布疫情信息安抚稳定民心……这一切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力维护人民利益的初心和担当,也是中国共产党强大动员力的最大底气。秉持“疫情防控压倒一切、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防控理念,各地党委政府均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制定防控工作方案,迅速启动防疫宣传、环境消杀、入户排查、联防联控、应急处置等工作,并随着疫情发展,不断细化措施,压实责任。交通部门多措并举确保民生利益,高速公路设置疫情防控物资运输专用车道,保障优先、快速、免费通行。针对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脱销的问题,湖北、广东、北京、上海等地积极行动,开展相关防疫用品价格监管工作,严肃查处囤积居奇、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

四、大幅跃升的综合国力和科技能力是强大动员力的有力支撑

抗疫动员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重大突发疫情带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这有赖于厚实的物质实力支撑。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医疗物资和生产生活物资保障,我们就无法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国际地位以及国际影响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新中国诞生之初的195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22],居世界第二位。1961年至197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1%。1979年至2012年,年均贡献率为15.9%,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至2018年,年均贡献率提升至28.1%,居世界第一位。[23]强大的动员力是综合国力全面的体现,充足的财力物力是应对疫情挑战的坚实保障。在这次中国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无论是医疗卫生设备、物资生产供应还是交通运输手段、居民生活用品等,都有力支撑了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没有雄厚的综合国力为依托,要在短时间内紧急调集和生产大量的医疗防护和后勤保障物资,是不可想象的。

人类文明发展史反复证明,人类对抗疾病的最有力武器是科技,应对大灾大疫更是如此。《汉书·平帝纪》中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24]34。此时,古人就已将“隔离”技术作为传染病防治的重要方法。在琴纳牛痘预防接种之前,我国自唐朝开始就已有人痘接种预防疫病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科技越来越成为抗击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关键要素。从战胜霍乱、流感、鼠疫,到抗击SARS、甲型H1N1流感和埃博拉病毒等重大传染疾病,无不如此。

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国科技在抗疫工作中的力量得到充分彰显。从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确定、病毒毒株的分离、检测试剂的研制、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案的筛选、疫苗的研发,到防控策略的制定完善、专家及时指导跟进等,科技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抗疫的关键时刻,世卫组织联合考察组对北京、四川、广东和湖北等省市进行了抗疫实地考察和调研,深圳的“科技抗疫”给考察组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5G义警、免接触送餐机器人、红外人体安检测温系统、5G红外体温检测设备等设备在助推智慧疫情防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腾讯觅影”AI辅助诊断新冠肺炎的解决方案,最快2秒就能在患者检查后完成AI模式识别,1分钟内即可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参考,将检查效率提高数倍。[25]深圳只是中国科技抗疫的一个缩影,人们抗疫生活中的网上购物、无感支付、健康扫码、智能社区管理、远程智慧诊疗系统等等,无不彰显了抗疫中的科技力量。

五、日益完善的国家治理是强大抗疫动员力的基本保证

重大疫情防控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和国家治理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中国在应对本次重大疫情中快速学习应对、及时总结调整、努力修正完善,很快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动员力。而能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封城”和“隔离”极大地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严格的“封城”“区隔防控”是防止病毒传播的最有效方法。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封城使武汉以外的全国71万余人免于感染新冠,使潜在的感染人数减少了96%;武汉封城对中国遏制新冠疫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新冠病毒延缓2.91天蔓延到其他城市;相比采取措施较晚的城市,提前采取措施的城市在疫情爆发的第一周报告的病例数少33.3%。[26]

在相对封闭、人口少密度低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区域流动性低的社会状态下,这种物理隔离措施比较容易实施。但对一个千万级人口的特大城市实行“封闭”和“隔离”,考量的不仅是最高领导层的勇气魄力和智慧,也极大地考验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武汉在76天的“封城”中,在解决居民交通出行、生产生活物资供应等一系列问题方面充分展现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和基层动员能力。

国家治理动员力是“动”力与“静”力的有机统一。在抗击新冠疫情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闻令而动,高效果敢,是国家治理动员力首要体现。疫情就是命令,在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威胁时,迅速果敢出击,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防疫物资、交通运输等快速响应集结,彰显了动员的“动”力。与此同时,言出必行,令行禁止,封闭城市、居家隔离、停工停产、联防联控等,则突显了动员的“静”力。动静结合,充分展现了国家治理中的高效动员力。网络和报刊媒体有关疫情防控信息、对最美逆行者的广泛宣传报道,激发了全国民众的情感共鸣。多样化的动员形式为形成有效抗疫动员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层治理的应急创新有效促成了强大动员力。基层社区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在防疫抗疫工作中,社区处在最前沿,成为医院之外另一个看不见硝烟的主战场。地方党组织和政府通过“党组织引领”“党员干部带头”“服务型嵌入”等举措,构建起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群防群治体系。这一体系实现了防控力量的快速整合,最大限度地实现及早对疫情的发现、报告、隔离、治疗以及集中救治,对防止疫情蔓延扩散意义重大。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社区治理创新举措,如社区排查、重点群体监控“两个全覆盖”、“属地责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管理,以及为减少交叉感染风险而不断创新的线上问诊、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疫情之下,街道、社区与群众之间实现了快速粘合,疫情防控指挥部、领导小组等组织形式促进了治理共同体的形成,有效的治理共同体为充分进行组织资源动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7]

国家治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此次抗击新冠疫情加速了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而抗疫中暴露出的国家和社会治理上的不足,如社区治理的边界与权限、职能定位、参与主体以及治理融入,城乡社区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构建和“平”“战”转换机制、危机应对能力的提升以及依法治理等,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经过疫情考验,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更加明晰、问题更为明确、结果更见成效,而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有机结合而达成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必将为形成更强大的动员力提供强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动员抗疫中国共产党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音乐迪斯尼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