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艺的生成逻辑和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

2021-12-27 11:56李凤亮
岭南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艺总书记精神

杨 丽,李凤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2.南方科技大学,广东 深圳 51806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以宏大的国内外双重视野,围绕新时代语境下文艺的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立意高远、内涵丰富的精辟论述,提出了一揽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深厚学理性的全新论断,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完善、博大精深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准把握新时代文艺的生成逻辑和核心要义,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落实新时代文艺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文艺的生成逻辑:以时代、价值、现实为基点的三重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深深地植根于新时代中国崛起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于对文艺价值功能的体认中,构思于对当下文艺现实的客观把握中。时代维度、价值维度和现实维度是新时代文艺的逻辑基点。

(一)时代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文艺犹如最先察觉冬去春来江水回暖的游鸭,总能敏锐地捕捉时代的细微变化;文艺是时代最为敏感的触须,总能发时代呼声、感时代脉搏、书时代风华。文艺家作为时代的号手不但要矗立于时代之巅描绘时代风云变幻、指引历史发展方向,而且要立足于时代任务和目标争做时代的先觉者、先行者和先倡者。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百舸争流、蒸蒸日上的时代,是一个中国正日益靠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也是一个史上最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从国际上看,中国正以强起来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与日俱增。一方面,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主动把目光投向中国,愿意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渴望知道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民族特性等。文艺作为最直接有效的传播途径,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推介文化艺术的最佳窗口,不但可以彰显独特的华夏文明,塑造与强国相匹配的中国风范,而且可以在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审美认识中促进文明互鉴,有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另一方面,大国之间的博弈愈演愈烈,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无处不在。中国需要不断提升文化竞争力,在中西方社会文化思潮的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从国内看,中国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变革,举国人民都在为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而努力。如此伟大的事业不但需要新时代文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整个民族的审美素养,更需要文艺凝聚力量、激发斗志、弘扬正气,为中国梦夙愿的实现提供强大且持久的精神动力。因此,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不仅关乎到我国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还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诉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正是在这种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的雄才大略站在时代的高度统筹文艺建设的顶层设计,展现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战略眼光。

(二)价值维度。当今无论是党情、国情还是世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社会条件下如何充分认识文艺的价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中审视文艺,科学阐释了文艺的精神推动力、思想凝聚力和智力支持力。对文艺价值的创新性认识是新时代文艺逻辑生成的又一重要维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回顾历史,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文艺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虽几经历史沧桑和风雨洗礼,但从未出现过断裂。究其根本,主要是中华儿女铸就了具有独特精神意蕴的中华文化。文艺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以仁爱为本的儒家学说,撑起了汉唐风韵和秦晋风骨,滋养了历代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坚守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气度,为民族和国家的持续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第二,展望未来,从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看,文艺担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大的夙愿。民族复兴是一项震古烁今的丰功伟业,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实力,还需要优秀文化的有效引领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弘扬。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而“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1]。因此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事业的繁荣兴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第三,放眼世界,从整个人类文明史看,文艺是塑造文化传统,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之源。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浸润,人类文化的每一次历史性进步都会相应地推动社会的跃进,带来文明的升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都曾引领时代风气,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曾促进思想解放。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都会涌现很多伟大的思想巨人,他们的思想原则会成为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文艺以其内在的感召力和创造力形塑了多元的文化形态,并影响着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层面、国家层面和世界层面科学赋予新时代文艺全新的价值定位,拓展了对文艺价值的内涵阐释。

(三)现实维度。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进行着历史上最为宏大而深刻的创新变革,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为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和广阔空间;与此同时,文艺形态更加多元、各种思潮交互碰撞、文艺创作价值迷失等现象也给文艺带来了全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观照现实,对当前文艺面临的不良倾向及新兴问题进行了反思批判和深度思考。对文艺现实的关切是新时代文艺逻辑建构的又一重要出发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向度:

第一,客观认识当前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并日趋多元的现实。当前人民的审美鉴赏能力、文化权益意识和艺术文化品味在与日俱增,人民对丰富完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愈加迫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判断出当今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初心使命和价值旨归。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认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不仅有高层次的物质性需要,还有对良好环境和公正社会的生态性需要,更有高级的文化需要等精神性需要,精神性需要最能使人民具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然而精神性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充裕和不平衡的现象,比如城乡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文艺创作类型不均衡、文化创新创意能力不强等。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2]34。而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就必须充分发挥文艺的作用,必须精心搞好文化建设。

第二,批判认识当前文艺领域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的现实。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国内文艺界浮躁之风盛行、不良现象丛生,严重桎梏了文艺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文艺作用的有效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勇于正视当代文艺繁荣发展背后的“恶之花”,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深刻剖析了文艺领域存在的乱象:首先从文艺工作者创作态度的角度指出了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不良作风。一些文艺工作者缺乏精品意识和打磨作品的耐心,只看重作品产出的实际效应,甚至为了一举成名,刻意迎合大众口味,导致粗制滥造作品大行其道,自我炒作之风屡禁不止。其次从文艺创作倾向的角度批评了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错误导向。一些文艺工作者完全走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运作模式,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销量为动机、以赚钱为目的,无视作品的精神内涵和社会价值。再次,从文艺创作的政治立场的角度批判了人民性立场的丧失。部分文艺创作不再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衷,不再以人民生活为思想源泉,而是随波逐流,奉行为人民币服务的错误价值观,严重背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本位。最后从文艺作品质量的角度驳斥了有数量没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典型怪状。一些质量低俗、内容空洞的作品横行市面,那些扭曲历史、猎艳搜奇的作品亦泛滥成灾,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痛心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入木三分地分析了当前制约文艺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其对整个社会的风气观念和意识形态造成的负面影响,鞭辟入里地指出文艺领域的清肃整顿已迫在眉睫,文艺队伍的正本清源已刻不容缓,风清气正的文艺生态的重塑已事不宜迟。

第三,理性认识文艺新形态不断出现的现实。互联网、大数据和新媒体等科技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一批全新的文艺形态如网络文学、小视频、微电影等,成就了一批全新的文艺群体如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作人等,也造就了一批全新的文艺组织如个人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这些新的文艺样态不但充满活力有生气、通俗易懂接地气,顺应了当下人们多样化的文艺需求,而且打破了传统的文艺形式和格局,改变了常规的文艺观念和实践,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和心理体验。对于文艺领域正经历的全媒体时代的重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以开阔的思维和全新的视野理性应对,积极思考健全文化治理体制的现实路径,要求转变思维观念,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广泛活跃于社会各个空间的新文艺群体,“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1]。

新时代文艺的逻辑建构坚持从新时代的大格局出发,统筹兼顾文艺的价值之维和现实之需,既具有历史的高度、精神的温度和现实的厚度,又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历史结合现实,传统融合现代的逻辑原则,为科学全面地论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新时代文艺的核心要义:对文艺的人民性、中国精神和党的领导的三个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坚持把中国精神视为思想内核,始终坚持党对文艺事业的绝对领导。人民性是新时代文艺的基石,中国精神是新时代文艺的灵魂,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文艺的保证。对人民性、中国精神和党的领导的坚持构成了新时代文艺的三大核心要义。

(一)新时代文艺之基石:文艺的人民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核心范畴,也是我国文艺理论话语生成的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结合新时代文化语境,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全面全新地厘定了文艺与人民的内在关系,使文艺的人民性内涵更加丰富宽广。文艺的人民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主要涵盖以下四个层面:

第一,揭示人民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经典马克思主义者走出形而上思维的窠臼,把文艺的本质放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思考,基于唯物史观把意识形态视为文艺的本质属性。这是文艺观念史上的一次飞跃性认识。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坚定直接地宣示文艺的人民性立场,明确指出“在我们,文艺不是为上述种种人,而是为人民的”[3]855,将文艺的意识形态本质深化并具体化为为人民大众服务,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本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文艺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背景,在进一步赓续文艺的“二为”方针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科学概括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1],提纲挈领地突出了文艺的人民性特质,彰显了文艺自始至终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回答了文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终极之问,体现了文艺由人民创造并由人民共享的精神实质,由此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予以正确明晰的定性。社会主义文艺只有坚持人民的价值取向,才能把稳其思想之舵;只有充满对人民的忠诚热爱,才能保持其发展动力;只有再现人民的本真生活,才能显示其现实关怀。社会主义文艺始终和人民共生共荣、共在共存。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本质论一语中的地切中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精髓,为新时代文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学理基础和思想指南。

第二,肯定人民生活是文艺的创作源泉。文艺究竟根源于何处,长期以来都是重要的理论命题,历史上针对此有诸多不同的见解。西方流传盛久的有模仿说、游戏说等,这些观点尽管有其合理之处但都否定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马克思主义最先对文艺的源泉问题进行了科学的界定,指出文艺源自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毛泽东更具体地阐明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发展和提升了毛泽东的文艺源泉论,鲜明地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1]。人民群众包罗万象的市井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五彩斑斓的写作素材、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持久不竭的创新动力。文艺只有扎根人民火热的生活实践,从人民的生活百态中挖掘信仰和崇高之美,才能真挚反映人民心声,真实表达人民意愿,真切抒发人民情怀。文艺工作者只有拆除心的围墙全情投入人民生活,才能更加懂得“我是谁”,更加明白“依靠谁”,更加体悟“为了谁”。一旦离开人民这个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艺术生命也会随之干涸枯萎。文艺与人民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鱼水关系充分彰显了文艺的人民性内蕴。

第三,确立人民是文艺表现的主体。优秀的文学艺术家都“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1],以代言人民的意愿心声为己任,以表现人民的悲欢离合为使命,以讴歌人民对假恶丑的鞭笞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为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语境释义下的“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1],既是恩格斯强调的“这一个”,也是每一个,指涉的是作为个体的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因此文艺创作不能总是倾向于浓墨重彩地描写那些豪杰英雄和才子佳人,而应把刻画的重心聚焦于天下苍生,忧人民之忧,乐人民之乐,如此才能真正体现作品的宏大格局和思想价值,才能使作品更加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一切流芳百世的作品表达的都是人民的诉求,书写的都是人民的实践,呈现的都是人民的冷暖。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的论述体现了新时代人民文艺的内在要求,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文艺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文艺的人民性做出的创新性阐释。

第四,明确人民是文艺的鉴赏家和评判主体。纵观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恩格斯把“历史的、美学的”标准作为衡量文艺的重要尺度,毛泽东提出“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文艺批评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在承袭前人文艺批评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新四大文艺审美标准,第一次正式地突出了文艺鉴赏的人民维度,充分肯定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品鉴能力,提高了人民在整个文艺活动过程中的话语权和参与度。人民不但是文艺作品的阅读者、消费者和接受者,而且是鉴赏家和批评主体。作品的优劣和价值的高低不是由统治阶级或所谓的权威人士来判定,也不是由市场效益来决定,而是由人民来评鉴,也只有人民才能公正公平、不偏不倚地给予客观的评判。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赞美的作品,才能名垂千古,并经得起历史长河的检验而永不褪色。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评判文艺的权利还给人民并确立了人民在文艺批评鉴赏中的主体地位,开创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批评的新理路,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思想。

(二)新时代文艺之灵魂:中国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主要是因为“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4]。文艺不仅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生动写照和形象表征,而且对精神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强大的助推力,是塑造民族品格和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主要途径。文艺经典都具有某种精神意蕴,缺乏人文精神的作品一定是没有思想内涵的文艺糟粕。中国历史上每一部伟大的文艺作品都散发着浓郁的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文艺只有以推崇中国精神为己任,将中国精神艺术性地融入到作品的肌理之中,以创作有灵魂有情感的文艺精品为追求,才能弘扬伦理道德、锻造时代精神、铸造人民灵魂。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厚的理论素养精炼地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1],这一提要钩玄的论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注入了精神生气并点明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底蕴,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灵魂论切实把握住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精神内核,其丰富的思想性和深刻的内涵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在当代的具体表述和集中体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身的特定的时代精神。在当今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2]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明确了价值目标,从社会层面明确了价值取向,从公民个人层面明确了价值准则,代表了整个社会共同认可的审美理念和道德基础,体现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精髓在当今时代新的表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33。文艺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文艺创作之中,以惟妙惟肖、思想深邃的文艺精品增强价值体认、引领社会思潮、推进精神文明。

第二,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的主旋律。以崇尚天下为公、忠诚奉献、赤子情怀等精神元素为内核的爱国主义,千百年来一直都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精神纽带。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无数中华英雄儿女为争取民族统一、抵御外族侵略和共建和平家园而展现出的爱国主义的精神风貌是中国精神光辉而真实的写照。拥有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进行的英勇斗争实践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文艺工作者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礼赞英雄,用生动的语言让英雄人物在作品中得到永生并使其精神世代传扬,用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国家民族认同感,从而赋予人们砥砺前行、激昂奋进的力量,激励人们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深厚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发展的精神血脉、‘根’与‘魂’和文化基因”[5],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矿藏,烙刻着属于中国人专属的文化底色,承载着独特的中华民族的精神积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中国精神只有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方沃土,才能培育精神命脉,增加精神底气,也只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下才能熠熠生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稳定的精神基因,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全球多元文化不断交融交锋的今天依然能够产生巨大的精神效力。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精神文化根脉、挖掘精神文化内涵,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转化,为中国精神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资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只有坚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以爱国主义为创作的主旋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而坚实的根基,才能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气度和思想境界,担当起弘扬中国精神的重任。

(三)新时代文艺之保证: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16,这其中也必然顺理成章地包括对文艺事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1]。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事业7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由党把正文艺方向,谋划文艺大局,制定文艺政策,推进文艺改革,广大文艺工作者才能守住底线,不忘初心,社会主义文艺才能稳住本色,保持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牢牢把握党对文艺的领导权,坚持党对文艺的绝对领导,把党的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融入到对文艺工作的具体指导中;要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的根本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动文艺的巨大合力。坚持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是新时代文艺的核心理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内文艺的当前实际和未来趋势,结合文艺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并在客观总结党领导文艺工作得失的基础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领导理念和管理路径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观点,为新时代文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思想和正确的方向指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思想中,文艺工作者是一条重要的主线。文艺工作者是文艺创作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重要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的人才队伍建设,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4],对文艺工作者要政治上信任、生活上关心、创作上鼓励、政策资金上支持,竭尽全力为文艺工作者营造和谐良好的创作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积极引领他们扎根人民、服务社会,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站位和价值取向,使广大文艺工作者人尽其才,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要尊重遵循文艺规律。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把党对文艺的领导落实到实处就要在实际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切实尊重和遵循文艺的发展规律,适应和顺应文艺的发展趋势,不能以行政命令横加干涉文艺创作,不能人为地干扰正常的文艺生态秩序,而是“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事业,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4]。如此才能在面对问题时找准节奏、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实施文艺管理。

第三,要强化对各种文艺组织,特别是新兴文艺组织和群体的管理引导。各种文艺组织团体是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向前发展的有生力量,加强对各文艺组织团体的有效监督管理是党管文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充分认识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的文联、作协的作用,不断优化文艺组织的服务职能以增加向心力,持续拓展文艺组织的服务范围以联络新群体。近些年,随着自媒体和网络文艺的兴起,新兴文艺类型和群体日渐活跃,这使得传统的文艺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势而为,积极主动适应新的文艺潮流,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以更包容开放的态度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创作活力。

第四,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各级党委不仅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服务机制,做好文艺工作的制度设计和宏观布局,根据社会形势和市场需求与时俱进地制定方针法规为文艺的稳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而且要高度重视文艺工作的日常管理,选好配强领导干部,优化服务职能,增强服务意识,稳步推进并深化各级文化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把正文艺的正确发展方向。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光辉指南和行动纲领,是一个“贯穿价值红线、具有核心理念、符合时代需要、彰显中国特色、闪耀理论光芒的思想体系”[6]。它的产生不仅有特定的时代背景,还基于对文艺价值的深刻认知和对当前文艺现状的精准把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学理性和现实性。新时代文艺内涵丰富,人民性、精神性和党性是亮点突出的核心要素;人民性是其思想的根本立足点,精神性则是其思想的价值底色,党性是其思想的重要保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性的本位立场、中国精神的思想内核和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才能开文艺兴盛之新局,应时代革新之变局,谋文化强国之大局。

猜你喜欢
文艺总书记精神
1942,文艺之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拿出精神
习总书记“下团组”
□文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