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黔东茶园山为例

2021-12-27 03:06李文青
南方农机 2021年16期
关键词:村落茶园旅游

李文青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在文化和旅游事业、产业等领域方面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等相关文件要求,贵州省在“大生态”“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等倡议下,致力于从旅游大省优化升级为旅游强省,铜仁市“十四五”发展规划也强调了“文化兴市”“旅游产业化”发展,文旅融合的步伐逐渐加大。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背景下,传统村落成为了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文化内涵、美丽的田园风光以及当地特有的农副产品,可以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对于当地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的改善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铜仁市碧江区漾头镇茶园山村是全国第二批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具有绝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何利用好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协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助力乡村振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茶园山传统村落概况

在铜仁市碧江区漾头镇海拔1 074 m的六龙山腹地,完整地保留着一个古色古韵的传统村落茶园山,又名“察院山”和“徐福山庄”,距铜仁城10余km,村庄人口320人,境内东西长300 m,南北宽225 m,总占地面积6万m2,核心建筑面积5 000余m2,建成已有近500多年历史。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品位俱佳,是明清时期以来史学家公认的黔东第一文化古村,2013年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2015年被评为省级旅游示范性传统村落[1-3]。

1.1 山水风光与周边旅游环境

茶园山位于九龙洞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其自然景观丰富,最有名的莫过于开山始祖徐以暹晚年选择的十景:千嶂岚光、云阁钟声、铁鹏展翅、楠洞飞泉、玉屏松月、紫燕巢岩、幽涧花香、莲池鸳鸯、古树藤萝、竹竿凌霄。他以诗绘景,赋予了景观丰富的内涵和人文底蕴。除此之外,还有燕子岩、半坡井、卡子门等三隘之险,有翻天印、仙人岩等,有徐以暹墓、董蓬岩古道,有黄土坡、岩龙等山水风光。

茶园山本身具有瑰丽的自然景观,又因位于六龙山腹地,属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龙洞的核心景区重要景点之一。因此,茶园山周围的自然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有神奇瑰丽的九龙洞,集山、水、林、洞、古迹于一体。景区内有神奇的喀斯特溶洞,有鬼斧神工的莲花峰,有宜人的天然温泉,有无限风光的六龙山,有六龙山竹海、莲池庵、七股水、金龙下水、玉屏晴雪、狮子岩、牙溪白鹭群、南北峡谷、千工坪、穿岩、天花洞、龙王沟等,风景美不胜收。茶园山周围的环境为其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2 村落布局及传统建筑

茶园山村整体建筑规模宽阔、对称、宏达、和谐,气度不凡。整座山庄坐东北朝西南,背靠徐氏山,面朝连绵山峰,左右都有山体作为护山,山庄前有一水塘,与山庄、学堂、徐氏山一起形成一条无形轴线。从外围整体看,以茶园山为中心,左侧是黄土坡,右侧是龙头,中间是老堰塘、烂泥冲,后卫是大坪和岩山,呈现出一个七星拱月状,可谓是一处天造地设、人间难寻的吉祥之地。全寨82栋古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列在马蹄形的山坳里,红墙黛瓦,阡陌交错,村中古刹幽深,古木参天。核心部分分为左、中、右三进院落。左边是长房“翰林第”,中间是二房“景山第”,右边是三房“南州第”。

山庄南北两院结构基本相同,从外八字形石库式牌楼大门进出,由前屋、正房和两厢组成第一个院落,再由正房和后屋及两厢组成第二个院落。前屋、正屋及后屋均面阔三间,木结构穿斗式悬山小青瓦顶,空间高大,铺望板,格扇门窗雕刻精美。后屋明间为堂屋,置神龛,开六合格扇门。两次间为住房,铺地楼板。两厢均为两层,有回字形、万字形栏杆,多为女儿的闺房。庄内四周围以封火院墙,檐下绘有花草兽鸟等图案。庄内其他建筑基本相近,都是依山而建,地面、巷道均用巨大青石板铺设,房屋四周修建有封火院墙,檐下绘有花草兽鸟等图案,集典型的明朝建筑和本土侗族建筑艺术风格于一体。

1.3 历史名人与诗书文化

茶园山徐氏家族向来坚持“立品行”“正风尚”“课子弟”“尊师道”等传统美德,主张耕读为本、重视诗教传承。近500年来,茶园山徐氏家族已繁衍17代人,先后有进士2人,举人10人,有优贡、拔贡、恩贡、岁贡16人,有太学生13人,有府学廪生、庠生148人。此外,由于良好家风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这个地方就出了百余名大学生。

其中不乏有耕读文化始祖徐宰六,百姓拥戴的好官徐穆,茶园山的开辟者徐以暹,一身正气的清官徐镇,以及茶园山文化之集大成者徐如澍[4],除此之外,还有徐钟藩、徐婺、徐尚之、徐世汉等重要文化人物,晚年大都潜心著书立说,从而为地方文化发展、历史资料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茶园山徐氏家族自徐宰六迁居铜仁,迄今已有十七代,每一代均有文人墨客,以诗为纽带,代代传递,经历百年而不衰,从不同角度摹写了徐氏家族诗书文化生活的历史画卷。徐氏家族十几代人中有180多人能诗,其中27人出有诗集,4人有文集。传世诗作3万余首。

2 茶园山传统村落发展现状

茶园山村隶属于漾头镇,距城区17 km,但由于山路盘桓,地处高山,交通不便,人口大量外流,如今村庄大部分是老年人,是铜仁市贫困级行政村,经济欠发达。但由于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同时也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古村落。

1)旅游发展方面。茶园山村主要以观光、农事体验旅游为主,游客较少,以铜仁市附近的游客为主。近年来,该村主要以中国传统村落为核心,通过开展“五改一化一维工程”,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正在建设的有黄土坡村民组打造的民宿,以后还将修复“快乐庵”遗址、新建光董观景台等,集中打造茶园山农家乐示范点、开发山地自行车健身步道,同时大力发展茶园山果蔬采摘园、农事体检园、田园综合体等农旅一体化项目,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产业发展方面。在茶园山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该村利用洋塘中药材种植项目、生态鱼塘项目、蔬菜种植项目进行利益链接分红,通过建立铜仁市碧江区茶园山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集体经济分红,现有青蛙养殖基地、冷水养鱼项目、徐氏山庄、文旅示范项目,以“云农庄”项目为龙头,打造茶园山村产业。利益联结贫困户35户115人,每年预计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余元。盈利款项都用于特困子女教育、医疗救助、生活保障等民生服务及村里的一些公益事业。

3)村容村貌方面。茶园村路通产业兴,先后成功硬化了大坪至岩牛组3 km通组公路、烂泥冲至黄土坡组2.5 km通组路,并铺设柏油,挖通老堰塘至落鹅段约2.37 km通组公路,其中老堰塘至落鹅段通组公路的开挖,将九龙洞、漾头镇、瓦屋乡、六龙山乡有效连通,为碧江旅游夯实基础。该村还通过实施“五改一化一维”、农村垃圾处理等项目,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环境卫生评比等活动,让村庄环境变得美丽整洁,形成了村容整洁、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格局。

3 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提出,对于特色保护类村庄,比如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坚持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茶园山包括徐氏文化、隐居文化、耕读文化、古寨文化在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其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得益彰,文旅融合发展也正符合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传统村落的发展要求。

3.1 挖掘传承村落文化资源,助推乡风文明建设

茶园山不同于贵州其他传统村落,没有少数民族文化,在明清时期以耕读为本,以诗礼传家,创造出的独特的以耕读诗教合一的茶园山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家族文化的独特典范。人们可以从璀璨的徐氏家族历史和家风家训,追踪其生活的印记、文化建树、心路历程,品味其创作的诗文书画,探究其文化内涵,挖掘茶园山地域文化、耕读文化、隐居文化。可以从茶园山独特的古寨风貌、徐氏古宅、建筑风格、雕花设计等挖掘古寨文化。可以通过放大《徐氏族谱》文化精神,传承徐氏家族诗书、礼仪、治国、儒家思想文化精髓,创造出该村特有的文化价值。通过挖掘茶园山文化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5],修建乡村历史文化馆和农耕文明乡愁馆,把历史名人及其历史功绩、民族标志性文化通过一定方式加以展示,吸引外来游客的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划定茶园山开发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等遗产。传承传统建筑文化,使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融入乡村建设与维护。

3.2 加强村落整体风貌保护,打造乡村生态宜居环境

茶园山曾经遭受过两次火灾,初建楼宇被毁,但山墙、阶阳、石级、院坝尚保持完好,如今古建筑周边及主体结构上杂草丛生、树木杂乱生长,植物根系破坏建筑主体,个别古建筑周边环境卫生较差,古建筑墙体保护层脱落、炭化现象较为严重,还有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人员缺乏等突出问题。为此,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工作,尽快解决古建筑、古遗迹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要增加消防系统和报警设备,防止火灾,要在原址上恢复原茶园山传统村落建筑风貌和长房、二房、三房格局,做到与整体村貌一致。最后,还要使村民的生产生活同村落的保护步调一致[6],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增强村民保护意识,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3.3 通过“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通过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开展各类旅游活动,将茶园山打造成田园综合体,构建复合型、集约化的现代乡村旅游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比如,旅游+文化,可以开展享耕读趣,邀请诗词楹联协会成员书写茶园山诗歌文集,并向游客展示,追听徐氏后代讲茶园山故事,忆徐氏先祖劳动读书两不误;旅游+农业,可以参观大坪青蛙基地,拔竹笋,品全竹宴,可以到大坪、老堰塘鱼塘垂钓;旅游+生态,组织驴友户外徒步茶园山,感受茶园山好山好水自然风光。总而言之,顺应游客消费拓展升级趋势,并结合茶园山资源禀赋,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打造地方特色产品的深加工,比如魔芋、牛蛙、田鱼、乡村腊肉、笋干、蒿菜粑、手工米粉等土特产,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

3.4 加大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乡村治理有效

传统的乡村治理是以地缘与亲缘关系为主要特征、以村民为主体的地方自治[7],而旅游的发展可以加速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要素向乡村地域集聚,从而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8]。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茶园山人口大量外流,村里空巢化问题严重,村里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下的大部分是留守老人。为此,要大力培养和壮大人才队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通过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通过加大“三农”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力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让这批农村专业人才通过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农村。鼓励企业、高校学生、教师参与乡村社会实践,投身乡村建设,多元治理乡村[9]。

3.5 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民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要始终坚持把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作为基本出发点,着力增强农民参与融合能力,创新收益分享模式,健全联农带农有效激励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文旅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动、技术、产品等要素通过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租赁等形式,积极参与文旅融合发展中来,创新“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茶园山的青蛙养殖基地、茶园山庄、文旅示范项目,还有老鹰塘组的冷水养鱼项目,都是通过支部联合村合作社筹集资金,发展庭院经济,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在茶园山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该村利用集体经济的方式进行利益链接分红,为该村脱贫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农民有了增收渠道。

4 结语

茶园山文化自1522年至今,在历时近500年中,这里诗礼传家,人才辈出,尤其是农耕文化一直繁花似锦、久开不衰,成为明代中期江南文化植根于黔东的一朵文化奇葩,创造了贵州乃至中国极为罕见的家族文化传奇。是中国文化史上家族文化的独特典范,也是人类家族文化史上家族诗化、诗意的栖居的经典样式。它不仅在人类学、历史学和氏族生态学上衔接我国传统文化,更是以一种唯我独有的家族诗化的文化形态体现了人类家族文化的发展高度,体现了家族文化存在魅力。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打造具有茶园山元素的特色文旅产业,探索活态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的实践提供了样板。

猜你喜欢
村落茶园旅游
茶园飘香
周宁生态茶园
油画《村落》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茶园观色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