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瑶,孙旭敏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粮食是一个国家得以长期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农业人口占比最多。农耕文明不仅承载着千年华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农民阶级也在新中国的开创和发展的历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也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越拉越大,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化经济社会结构,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增大,这种经济社会结构的不平衡虽然短时期内对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家始终将“三农”问题视为重大民生问题,多年来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其中之一。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在党的第十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上指出,实行乡村振兴,就是要在现阶段的国家建设中优先发展农业,推进城市和农村的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基础,也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通过城乡关系结构的重新调整,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在确保生态平衡的前提之下,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开创农业特色化道路,使城乡共享国家富强的美好成果,推动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科技兴农已经逐渐成为解决农业问题的基本方法。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让最新的农业技术和最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走向基层,走进田间地头,不仅有效减轻了农民的耕作负担,也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便捷。农业机械化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改革发展的一大助力,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要借助农业机械化,做好基层农机推广工作。
2.1.1 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
在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当中,推广人员要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向当地有关政府部门报告,争取到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政府相关部门要重视基层农机推广工作,除政策的倾斜外,还要保障和落实各种专项资金、购置补贴及时发放到位,让农民有钱购买农机。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还可以打通农机厂商的供货渠道,使农民能够买到价廉物美的农机具,避免中间商从中赚取差价,给予农民最大的实惠。
2.1.2 加大农业机械化的宣传力度
要使农民充分认识和接受农业机械化,就必须加大基层宣传的力度。由于城乡发展的长期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导致目前我国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因此,想要加大基层农机推广的宣传力度,就要针对农民的这一特点,采取一些通俗易懂、接地气的宣传方式,让农民加深对农业机械化的了解。定期到农村举办农机推广会,聘请专业人员现场为农民讲解和演示操作方法,是最有效的推广手段。此外,还可以利用当下最有效的“互联网+”技术,使用农民比较乐于接受的短视频推广方式,做好基层宣传工作。
2.1.3 大力培养基层农机推广人才
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开始走出办公室,走进乡村,实现城市对农村的反哺,为国家的农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加大对这些年轻农业工作者的培养,有助于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竞赛,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培训力度,完善选拔体系,让一批批优秀的农业工作者从基层脱颖而出,成为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其他人才快速成长,为基层农机推广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和完善,惠民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以及科技兴农的有效带动,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巨大的助力,加快了我国农业现代化改革和建设的进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发展好农村经济,还需要深化农业改革的进程,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
2.2.1 深化农业改革进程
深化农业改革进程,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新形势下,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综合体系。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南方的稻,北方的麦,林地植树,丘陵种茶,将合适的作物种植在恰当的土地上,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除了合理耕种,农副产品的销售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农业不再是自产自销,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就可以有效解决农副产品的滞销问题,使农业发展形成产销一体化,完善农业发展的体系。
2.2.2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城市反哺农村,首先,就要打破城乡二元化经济社会结构,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加大各方面资源的投入,尤其是教育和医疗资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户籍政策的改革和新农合医疗保障的发展,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其次,政府还要加大对农村企业资金的帮扶。加大对农村大中型企业的补助,放宽贷款政策,使企业能够良好地发展,有助于充分发挥农村企业的作用,增加农村就业,减少剩余劳动力,有效防止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保障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2.3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乡村振兴,农业人才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加强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国家重视,高校加强农业相关方面专业的建设,大力培养农业方面的高端人才,使理论结合实际,加大农业科研力度,解决农业发展方面的高精尖问题,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二是加大对基层农村人才的培养。基层农民长期生活在乡村一线,对农业相关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术,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基层人才的培养,使基层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既可以避免人才流失,又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钢筋混水泥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主流,高效、便捷和忙碌是城市生活的主要特征。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和发展,人们开始回味乡村生活,渴望感受乡土气息。因此,构建休闲农业,开展乡村旅游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有效促进了乡村振兴。
2.3.1 突出休闲农业的旅游特性
乡村旅游不同于传统的人文景观旅游,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深度参与,让游客在观赏朴实乡村风貌的同时,还能够充分体验乡村生活,生火做饭、采摘耕种,这种沉浸式的旅游体验正是城市游客所需要的。要做好乡村旅游,突出休闲农业的特性,就要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特点,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例如江南的采茶,不仅可以促进茶园的建设,还能够增加茶叶的销量;而西北的窑洞,除了风土人情和民俗的体验,还能够促进西北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将窑洞与酒店相结合,开发特色民宿,让游客在体验乡村生活之余,提升旅游满足感。乡村旅游本身具有资金成本低的优势,如果舒适度再得到较大的提升,无疑就会成为当下最具有性价比的旅游形式,为乡村带来新一波的经济增长。
2.3.2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
尽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发展的形式上较为一致,都是致力于游客的沉浸式深度体验,但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可以根据其地域特点进行特色化的项目打造。如平原耕种、山林采摘、沿海捕捞等,利用不同的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将乡村旅游“别致化”,只要不离开“乡村”这个根本,不脱离农业这个主体,就能够实现长足的发展。当地的旅游文化部门需要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拓宽旅游项目,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村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发展。此外,借助乡村旅游,还能够带动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的销售,使当地的农副产品“活”起来,走到更远的地方,为农民带来二次创收,一举多得。
2.3.3 助力红色旅游的发展
课题组在前文已经提到,我国的农民阶级在新中国的开创和发展的历程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也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有一项基于中国特色的旅游项目是不可忽视的存在,那就是红色旅游。早在2004年,红色旅游的发展和规划就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项目。通过近15年的发展,如今的红色旅游已经初具规模,发展态势良好。在战争年代,农民阶级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根基,许多农村革命根据地都是星火燎原的见证。以“农村包围城市”为战略指导的人民军队与农村深度结合,在我国广大的农村都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例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西柏坡等在革命进程中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地区,如今都已经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年前往这些革命圣地学习、参观的游客不计其数,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此外,红色旅游的发展与休闲旅游不同,其更主要的在于教育意义,因此,发展好红色旅游,还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党员培训基地、干部学院、红色博物馆等,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与红色旅游相辅相成,共同助力旅游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3]。
2.3.4转变农民经营思维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众多,每年接待的游客数以亿计。然而,由于历史因素和城市化发展的原因,我国广大的农民阶层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导致他们创新思维不足,缺乏长远的目光,很容易为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出现“跟风”浪潮,将乡村旅游变得千篇一律,让人乏味,也容易出现恶性竞争,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受挫甚至引起反噬。因此,要实现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就要转变农民的经营思维,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从思想上转变农民的经济思维,提升农民的创造性,依托旅游项目开发出更多的新产业,杜绝全村同质化,让乡村旅游带动起的相关产业深度融合,避免这一经济增长点成为鸡肋,使得休闲农业发展受挫,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4]。
2.4.1 打造乡村新IP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当下的一种全新文化传播模式,越来越多的行业通过新媒体实现了新的发展,甚至一些已经趋于衰落的行业通过新媒体重新焕发了生机。因此,打造乡村IP,建立乡村产销一体化模式已经成为了乡村发展的另一个“风口”。乡村IP的打造,目前最为成功的当属“李子柒”。“李子柒”这一大IP就是利用视频拍摄的方式,将田园生活展示在互联网上,通过网络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引起文化共鸣。通过这种文化共鸣,不但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还能够建立起文化品牌,销售相关的农副产品,实现品牌经济效益。目前,我国许多的乡村也在跟随着这一模式,在相关政府部门的引领下,建立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IP,通过新媒体的传播,让文化IP成为新的乡村名片。
2.4.2 打造特色小镇
所谓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当中的城市,也不是较为常见的技术产业园区或是房地产商开发的城市综合体,而是以乡村为中心,围绕乡村建立起的集生活居住、生产消费及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是乡村振兴的又一经济文化增长点。如早期比较著名的丽江古城,就可以看作是比较传统的特色小镇。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特色小镇的功能也更加丰富,除了地域特色、景观特色外,文化的独特性也是当下比较受到追捧的特色小镇核心内涵。我国从古至今都是农业大国,民众对于农村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认同,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加深特色小镇的文化内涵建设,就是打造文化认同感,让更多的城市人群找到心灵的契合点与归宿,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
乡村振兴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脱贫攻坚的成果外化,只有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的建设,才能统筹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大基层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开展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立农业数字化,能够有效地拉近城乡距离,缩小贫富差距,助力农业现代化的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