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2021-12-27 04:38:52谢朝云李文华蒙桂鸾丁晓荣
临床儿科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导尿管革兰病原菌

谢朝云 李文华 蒙桂鸾 丁晓荣 张 萍

1.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贵州都匀 558000);2.黔南州人民医院(贵州都匀 558000)

留置导尿术是临床常见的诊疗操作技术,是新生儿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手段,常用于采集无菌尿标本,监测尿量以及解除尿潴留,有利于病情监测、减轻痛苦与治疗,但由于留置导尿术是侵入性操作,可并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 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CAUTIs)。CAUTIs是指留置或拔除导尿管48 小时内发生的泌尿道感染,是目前医院最为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临床上发生的泌尿道感染中约30%由留置导尿管引起[1-2]。由于新生儿身体组织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免疫功能尚未完善,对入侵病原体的抵抗能力较差,易引发CAUTIs。本研究回顾分析留置导尿治疗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新生儿CAUTIs的相关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2月,在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留置导尿治疗的212例及黔南州人民医院行留置导尿治疗的152 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日龄1~28 d;②符合留置导尿适应证,并留置导尿。排除标准:①临床与实验室资料记录不全;②未送尿标本培养;③入院不足48小时内出院或死亡;④患有先天性疾病。

留置导尿适应证:①需要监测尿量的危重患儿;②需要连续监测清洁尿液标本的患儿;③不能自行排尿患儿;④尿潴留患儿;⑤需要保持会阴部局部干燥、清洁的患儿。

CAUTIs诊断标准[4]:按《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进行诊断。新生儿CAUTIs诊断标准:①符合CAUTIs诊断;②日龄≤28 d。

将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CAUTIs,分为CAUTIs和非CAUTIs两组,进行分析比较。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收集 回顾性调查留置导尿治疗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胎数,羊水污染,胎膜早破,宫内窘迫,喂养方式,入院日龄,是否昏迷,Apagar 评分,CAUTIs发生前是否行肠外营养、深静脉置管、机械通气、抗菌药物治疗,血浆白蛋白浓度,留置尿管时间,置管次数,导尿口消毒护理次数,尿培养是否检出病原菌及菌种等。

1.2.2 尿培养及病原菌鉴定 无菌操作方法采集尿液标本送检。菌种鉴定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2 型微生物鉴定系统与其配套鉴定试剂。中国蓝琼脂平板与血琼脂平板等均为英国Oxoid公司生产。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 与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购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单向有序R×C 列联表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新生儿CAUTIs 发生的影响因素。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研究期间共有364例新生儿留置导尿,362例符合纳入标准;2例排除,其中1例为入院后不足48小时出院,另1例为入院后不足48小时因窒息死亡。362例新生儿中,63例发生CAUTIs,发生率为17.4%。其中男38例、女25例,出生胎龄37(36~40)周,出生体质量(2.82±0.79)kg。见表1。

2.2 新生儿CAUTIs病原菌检出情况

63例CAUTIs新生儿尿中共分离出病原菌67株,其中分离出1株病原菌59例,分离出2株病原菌4例。在67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26株、革兰阴性杆菌38株、真菌3 株,分别占38.81%、56.72%、4.48%。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表皮葡萄球菌7株,粪肠球菌5株,分别占13.43%、10.45%、7.46%;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14株、肺炎克雷伯菌9株、阴沟肠杆菌7株,分别占20.90%、13.43%、10.45%。

2.3 临床资料比较

与非CAUTIs组相比,CAUTIs组新生儿出生胎龄、入院日龄和出生体质量较小,Apagar评分较低,羊水污染、胎膜早破、宫内窘迫以及新生儿昏迷发生率较高,CAUTIs发生前肠外营养、使用抗菌药物比例较高,血浆白蛋白浓度较低,留置导尿时间较长,导管留置次数≥2 的比例较高,导尿口消毒护理次数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新生儿CAUTIs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羊水污染、胎膜早破、宫内窘迫、入院日龄、昏迷、Apagar 评分、CAUTIs发生前肠外营养、CAUTIs发生前使用抗菌药物、血浆白蛋白浓度、留置尿管时间、置管次数、导尿口消毒护理次数等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留置尿管时间、置管次数是新生儿CAUTIs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出生体质量、入院日龄、出生胎龄、导尿口消毒护理次数是新生儿CAUTIs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见表2。

表2 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新生儿CAUTIs发生因素

3 讨论

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之一,约占40%[5],其中70%与留置导尿管直接相关[6]。本研究显示,2012年1月至2021年2月行留置导尿治疗的362例新生儿中63 例发生CAUTIs,新生儿CAUTIs 发生率17.40%,较相关研究对成人重症监护病房CAUTIs的目标性监测结果(CAUTIs发病率为15.35%)高[7],提示新生儿CAUTIs发生率较高,临床应予以重视。

本研究63例CAUTIs患儿尿中共分出病原菌67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与阴沟肠杆菌多见,与相关研究结果相 近[8-9],因此临床上应根据CAUTIs细菌分布特点指导选用抗菌药物[10]。

本研究显示,低出生体质量的新生儿机体发育不成熟、对外界病原菌入侵抵抗力差,留置导尿发生CAUTIs 的风险大大超过正常体质量新生儿,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11]。新生儿发育尚未成熟,免疫防御较低,对环境适应能力差,自我保护功能相对较弱,特别是入院日龄小的患儿,相对于入院日龄较大的患儿,免疫防御更低,更易被多种病原体侵袭引起感染,留置导尿患儿更易发生CAUTIs。机体抵抗力较低与器官发育不完善可能是早产儿易发生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12-13]。增加置管次数可能增加皮肤黏膜屏障的破坏,损伤机体防御功能,为病原体入侵创造有利条件,使得CAUTIs 发生率上升,这已被相关研究所证实[14]。本研究中,新生儿留置导尿管时间越长,发生CAUTIs 的风险就越高,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5]。CAUTIs病原菌主要来自于导尿管及其周围定植菌或外来上行感染,导尿管口消毒护理可去除定植菌,杀灭感染菌,减少CAUTIs 的发生[16]。留置导尿是临床常用的诊疗措施,也是一种侵入性诊疗操作,发生CAUTIs 是留置导尿患儿常见并发症,留置导尿对患儿来说是把双韧剑。因此,正确合理掌握留置导尿适应证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对减少留置导尿患儿发生CAUTIs 非常重要。本研究显示,羊水污染、胎膜早破、宫内窘迫、昏迷、Apagar 评分、CAUTIs 发生前肠外营养、CAUTIs 发生前使用抗菌药物、血浆白蛋白浓度等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其可能为留置导尿患儿发生CAUTIs的影响因素,但多因素分析时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这些因素对留置导尿患儿发生CAUTIs 不是独立影响因素,可能存在几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作进一步分析。临床应从明确的独立影响因素入手采取干预 措施。

综上所述,影响留置导尿患儿发生CAUTIs 的因素较多,临床防治新生儿CAUTIs 应从其独立影响因素入手,减少早产儿、低日龄儿与低体质量儿留置导尿操作,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减少置管次数,加强导尿管口消毒护理是减少新生儿CAUTIs的主要措施。

猜你喜欢
导尿管革兰病原菌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肿瘤医院感染患者革兰阳性菌分布与耐药性及经验性抗MRSA的研究
抗反流尿袋对脑卒中留置导尿管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
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
基层医院ICU与非ICU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与耐药性差异
2011—2013年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
壳聚糖对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应用化工(2014年7期)2014-08-09 09:20:21
杂交羔羊腹泻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