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迪娜•阿黑牙尔
摘要:八年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心理学是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为了帮助八年级学生塑造健康心理,笔者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开展以体验、参与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建立心理认知,塑造健康心理。在本文中,笔者将理论结合实践,介绍创设情境、回忆生活、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究这些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应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八年级学生塑造健康心理的借鉴。
关键词:初中;八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应用策略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中明文地要求学校和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们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塑造健康心理。八年级学生身处青春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他们的心理在不断地成熟,变得乐观积极、朝气蓬勃,具有自信心和好奇心。但是,却不能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出现了矛盾心理表现,如有时热情如火,有时候冷淡如冰;有时候富有责任心,有时候保护遵守纪律。此外,他们还因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之间的矛盾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厌学情绪,影响了心理健康。由此可见,对八年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尤为重要的。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仍在受到是“消极心理学”的影响,应用“问题导向”的消极螺旋模式帮助个别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如此做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塑造了健康心理,但却使得学生的积极心理水平不高。基于此,在针对八年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笔者长是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关注个别学生心理问题向关注全体学生,帮助全体学生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转变。以“积极情绪开启美好生活”为例,笔者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尝试应用如下策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八年级学生建立积极情绪:
一、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熟悉的生活现象是学生们产生学习兴趣的起点,也是学生们建构知识结构的基础。八年级学生在体验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过程中,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此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是不良心理的具体表现。引导八年级学生建立积极情绪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所以,立足学生们的生活情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笔者确定了“积极情绪开启美好生活”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在课堂导入环节,以学生们的生活经历为背景地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尤其使学生们自觉地迁移生活经验,审视场景,主动感受消极情绪的“消极”及危害,由此为积极情绪提供良好的出场方式。
具体地,在导入环节,笔者采用动画人物的形式创设了生活情境:动画人物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班级排名落后,情绪十分低落。在他刚刚拿到成绩单的时候,周围的一切变得昏暗起来。甚至觉得周围的人在嘲笑自己“笨”。而自己则看什么东西都很碍眼,每天垂头丧气,提不起精神……在看到这一场景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产生了共鸣,表达自己也有类似的情况。在学生们畅所欲言的时候,笔者提出问题:“这个学生的成绩尽管下降了,难道没有进步或可取之处吗?是不是发现了的进步或可取之处,这个学生可以建立积极情绪呢?这是不是意味着,多关注积极内容,情绪才会变得积极?”如此问题,使学生们醍醐灌顶,主动思考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为接下来探究如何建立积极情绪做好准备。
二、回忆生活,表达自我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之一是引导学生们打开心扉,畅所欲言,暴露心理问题,审视心理问题,由此探寻塑造健康心理的方法。回忆生活,就生活内容进行表达,是学生们畅所欲言的关键。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生活性的活动。所以,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回忆生活的机会,使学生能在生活经历的作用下进行自由表达,通过发挥自主性,初步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互动,为获取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有方法地建构积极心理打下坚实基础。
八年级学生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有了各种各样的遭遇。这些遭遇给他们带来了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在创设情境之后,笔者鼓励学生们回忆生活,将自己产生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的具体场景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之后对比自己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比例。在回忆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们主动地用书面语进行表达。尤其,所建立的表格及其具体内容,使得大部分学生意识到消极情绪的比例大于积极情绪。基于此,学生们初步认识:生活需要有积极情绪,积极情绪会增强生活乐趣。立足学生们的认识情况,笔者鼓励他们迁移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为积极情绪命名,写出积极情绪的十种形式。给积极情绪命名和分类的过程,正是学生们体验积极情绪的过程。为了使学生们因此产生积极情绪,笔者开展小组合作活动,鼓励他们与小组成员交流命名和分类情况。受到个性差异的影响,学生们使用的词汇是不同的,如“开心”“快乐”“喜悦”“兴奋”“心花怒放”等。在共享词汇的过程中,课堂上一片欢声笑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建立了积极情绪。同时,也对积极情绪建构了认知,知道积极情绪是什么样的,为掌握建构积极情绪的方法做好准备。
三、理论指导,建立认知
八年级学生尽管长期地参与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受到“消极心理”的影响,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心理问题是不对的,对心理问题望而却步,甚至将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看作异类,如此影响了正视心理问题,阻碍了建构积极心理。正确的心理认知,是学生们建构积极心理的关键。心理学理论是学生们建构正确的心理认知的基础。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的教育活动。在开展教育活动的时候,教师要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指导,挖掘与之有关的心理学内容,使学生们通过学习理论内容,对心理健康建构正确认知,能端正态度,学会悦纳自我,为塑造健康心理打好基础。所以,笔者在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高度重视心理学理论,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理论指导。
比如,在“积极情绪开启美好生活”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们分析自己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后,向他们提出问题:“消极情绪给我们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消极情绪是不应该存在的呢?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类似于畏惧、恐惧、担忧等消极情绪,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消極情绪有没有积极影响呢?有哪些积极影响呢?”在学生们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笔者顺其自然地引出了情绪ABC理论,由此展开理论指导。在进行理论指导的过程中,笔者采用列举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们理解。所列举的案例是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由此产生的不同情绪。在案例内容的辅助下,学生们了解到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基于此,笔者引导学生们继续思考之前提出的问题。在此次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会迁移理论所得,对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进行分析,进而发现情绪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消极情绪可以在生活中起到积极作用,积极情绪也会在生活中起到消极作用,从而学会在生活中悦纳情绪,正确地对待每一种情绪。
四、实践探究,总结方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们在正确认知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有方法地塑造积极心理。积极心理是在学生们的生活体验过程中生成的。尽管八年级学生会产生的诸多的消极心理,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积极心理。无论是产生消极心理,还是积极心理,学生们都会不自觉地积累经验。所积累的经验,为建构积极心理提供了便利。所以,在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立足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总结具体方法,为在生活中进行应用,塑造积极心理,形成健康心理。
(一)交流经验,归纳方法
学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生活中所总结的经验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梳理可取之处,改进不可取之处,是归纳有效方法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交流,逐步归纳。
比如,在“积极情绪开启美好生活”课堂上,笔者向学生们提出如此问题:“当自己产生消极情绪的时候,是如何表达的呢?”在此问题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畅所欲言。就学生们表达的内容,笔者及时地展现在多媒体上。此时,学生们会看到诸多的表达方式。围绕这些表达方式,笔者继续提问:“这些表达方式是否恰當呢?”在提出问题之后,笔者鼓励学生们在小组中交流,按照恰当和不当的形式对课件中的情绪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和分类,同时针对不当的表达方式探寻恰当的方式。如,有的学生会在遇到不良情绪的时候,会用很大力气关门,或者用冷战的方式处理。针对此方式,学生们分析其不当之处,如没有有效地传达“我很生气”,同时也伤害了自己与他人的情感。分析不当之处的过程,正是学生们汲取经验的过程,也是学生们获取恰当方式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们归纳出了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如用语言说明,如用表情表示等。
(二)回归生活,应用方法
在生活中应用恰当方法是学生们建立积极心理的关键。在参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储备了方法,自然需要在生活进行应用,顺其自然地建构积极心理。对此,在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后,笔者会鼓励学生们联系自己之前列出的消极情绪,应用所学总结消除消极情绪的方法,由此继续汲取经验。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们在课后互相监督,有方法地处理情绪。
综上所述,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便于学生正确建构心理认知,掌握有效方法,建构积极心理。所以,在实施八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可以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围绕学生的心理情况,有针对性地创设活动,应用多样策略引导学生认知,积累经验,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陈雅丽.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实施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18):6-7.
[2]李梦婷.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智力,2021(09):156-157.
[3]马欣.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考试周刊,2020(28):18-19.
[4]彭刚.初中心理健康课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研究[J]. 试题与研究,2020(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