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对劳动模范和工匠进行了广泛的培养。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本文在此基础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了高校培养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途径,以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劳动精神 工匠精神 社会主义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精神,体现了人民的价值追求。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人民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工匠精神与劳动精神概述
2015年5月,《大国工匠》播出后,“工匠精神”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李克强总理在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为核心的“工匠精神”是企业发展、民族工业振兴的要件,更是实现中华民族腾飞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劳动精神”,是指“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 [2]。劳动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实社会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真实表现。劳动精神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精神,劳动者用尊重劳动的具体行动,用辛勤的劳动来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以劳动为荣的良好风气,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劳动精神的重要讲话,表明中央高度重视劳动精神的培养,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劳动精神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是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思想指引。我们的理想要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难题要通过劳动才能破解。“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3]。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当前,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聚合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工匠精神是基于技能导向的职业精神,具有精益求精、专注执着、严谨慎独、创新创造、爱岗敬业的基本内涵。工匠精神是劳动精神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劳动精神的核心内容。工匠精神是对劳动精神的丰富发展。工匠精神揭示劳动者个性,是在自我超越过程中彰显出的精神状态。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应具有的精神,是激励劳动者进步的内力。弘扬工匠精神,目的就是号召全社会热爱劳动,通过劳动创造幸福。 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具有高度一致性。新时代,培育工匠精神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劳动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通过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造就具有劳动精神的社会实践人员。劳动精神充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劳动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是遵循发展规律、培养时代新人的客观需求。从劳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看,培育劳动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和“诚信”,与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理念高度一致。
四、新时代高校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路径
(一)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高校要打破传统教育观念,为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多元化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是学校可以借助多元化的活动,比如,学术交谈、教研活动等,交流分享经验。二是高校要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结合实际打造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课程,依托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其注意力,比如,通过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分析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活跃性;三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内容理念融合在一起,制作微视频,以动态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加深对三者融合的理解。
(二)发挥课堂的作用
高校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中融合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一是高校扩展学生眼界,让他们看清楚当前国内外所面临的形势,了解自身所面临的挑战或是机遇,以此对其危机意识或是责任担当意识进行强化;二是教学内容上教师充分挖掘三者的契合点,在教材文本中融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使学生了解其精髓和内涵,自觉地关心民族未来或是国家命运,将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理想融合起来,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助力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提供平台践行精神
高校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中渗透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可以围绕党团活动、实习实训、竞技比赛等内容,全方位构建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氛围。同时增强校园服务、文化宣传、素质目标、校园文化、育人基地等平台,充分彰显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内容与实质,建立全新的文化品牌。另外,学校还可以依据培育的规划和任务,依托社区、企业、单位等基层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通过第一视角认识未来的职业趋势,使其身心得到启发和锻炼,赋予其思想成长的机会。此外,学校还要加强与企业、政府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
总之,我国在制造业转型及创新创业大背景下,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融入将成为时代的呼唤。作为人才培育的主体,高校所承担的教育责任日益突显。因此高校必须坚持立德树立人,契合于时代的发展,使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07.
[2]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EB/OL].[2020-11-24].http://www.gov.cn/xinwen/2020-11/24/content_5563856.htm
[3]新华社.习近平: 在知识分子、 劳动模范、 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 , 2016-04-30(02).
[4]習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EB/ OL]. [2014-05-04].http://www.dizigui.cn/ xzx140505.asp.
[5]新华社.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2016-12-0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 c_1120082577.htm .
[6]樊曦,齐中熙,赵文君,魏玉坤.劳动托举梦想 奋斗书写华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关心劳模和劳模工作纪实 [EB/OL].[ 20-11-2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4147442267153607&wfr=spider&for=pc.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19133)。
作者简介:许俐琴,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工学院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