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1-12-26 21:44吴雄娟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同伴书籍课外阅读

吴雄娟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通识与素质教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33)

0 引 言

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不仅能拓展知识、开拓眼界,而且对人格的塑造、内涵的提升等都极其有利。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他们的观念、性格 、情感、思维方式等正在发展形成中,具有不稳定的特点,这个时期,更加需要有足够数量的有益书籍来适应他们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因此,阅读对于大学生意义非凡。

此外,国民的阅读对于国家发展而言也是意义重大。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全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可以说,我国已将“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鼓励多读书、勤读书,凝聚更加强大的推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铺就圆梦之路。

既然阅读的意义如此重大,那么,如今的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如何呢?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现状,笔者针对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的224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依据该院校的抽样调查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 阅读现状

1.1 阅读目的单一且功利

学生的阅读目的比较片面单一,功利性色彩浓厚。有47%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是因为兴趣使然;33%的学生出于现实的目的阅读,比如要参加各类考试,其阅读行为会因考试的结束而停止;仅有20%的学生是为了提高个人素养进行阅读。

1.2 阅读时间较少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有足够时间可以用于课外阅读,但实际投入阅读的时间较少。有65%的学生每天阅读时间少于 1 h,有15%的学生完全没有阅读。

1.3 阅读氛围不浓厚

在问卷中,70%的学生表示身边有阅读习惯的同伴较少,爱好阅读的学生极不容易找到有同样爱好的同伴进行分享交流,阅读氛围无形中也影响到学生的课外阅读。

1.4 阅读类型单一

问卷中,对于选择阅读书籍的途径,82%的学生是从看过的书中延伸、根据兴趣随机阅读。由于大部分学生完全凭着兴趣选择书籍,对书籍的要求更多体现在有趣、内容可读性强、情节吸引人等方面,以80%的学生选择阅读小说,其中有60%的学生阅读的小说是网络流行小说,而其他类型的书籍,比如哲学类、心理学类等,甚至和专业相关的书籍都很少涉猎,

1.5 阅读方法不丰富

在调查中了解到,学生不清楚阅读是有方法可循的。90%的学生表示课外阅读十分随意,碰上喜欢的书就读,读的过程中也没深入思考书籍的意义,更多关注的是情节,因此,读过就完事,也没什么收获,更谈不上个人素养的提升。

1.6 阅读媒介电子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阅读的途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之前从学校图书馆借阅纸质书,改为直接利用手机等电子媒介进行阅读,即由线下阅读转为线上阅读,由纸质书转为电子书阅读。利用图书馆借阅的学生数量急剧下降,仅有35%的学生选择到图书馆借阅书籍,而65%的学生利用网络阅读。

2 原因分析

2.1 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

47%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就是娱乐消遣,而33%的学生仅把阅读作为应付考试的手段。追根溯源,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在成长过程中也没有良好的阅读引导。在基础教育的应试背景下,家长或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态度消极,要么视为不务正业,要么认为课外阅读只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存在。受此影响,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知要么停留在读“闲书”、放松娱乐的层面上,要么用功利的标准来判断是否阅读。却没有意识到阅读对于个人有更广博的意义。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知识的拓展,也不仅仅是消遣爱好,它是个性化自由发展、陶冶情操、处世判事、丰富情商、培养高尚人格的途径,也是提高表达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2.2 缺乏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65%的学生每天阅读时间少于 1 h,有15%的学生完全不阅读,究其原因是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以及阅读兴趣不浓厚。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高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成长的过程缺乏阅读的环境和阅读的引导,致使一部分学生望“书”却步,久而久之,对书籍的兴趣索然,即使有时间也不会花在阅读上。此外,现今的娱乐方式比较丰富,特别是手机网络媒体以其直观、便捷、互动性强、操作性强、可选择等特点极大地吸引着年轻人。相对于这些对大脑会产生高刺激性的媒介,阅读需要一定的耐力和专注力,是一种脑力活动,两相对比,自律性不强的高职学生更容易沉迷于电脑和手机游戏,阅读的时间也因此被大量挤占。并且,一些学生受大环境的影响,内心比较浮躁,也无法沉静下来进行较长时间的阅读。

2.3 同伴群体的影响

大学生在校以群体生活为主,由此组成了同伴群体。同伴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的环境因素,尤其是青年时期,个人非常容易受同伴群体的影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伴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教育心理学也指出,在同伴群体中遵从就是个体表现出与别人具有相同兴趣、风尚、爱好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极易受氛围影响,从而无意识地模仿身边的人,包括言行举止、思想观念。就阅读而言,如果周围的同学阅读意愿不强,个人会产生遵从心理,也会减少阅读时间。其次,即使一部分学生喜爱阅读,但由于在同伴群体中找不到有同样爱好的同学进行分享交流,一方面,阅读兴趣下降;另一方面,思维、知识、眼界等无法提升,课外阅读也由此陷入恶性循环中。

2.4 没有相应的课外阅读指导

学生选择书籍单一、盲目,有其自身的原因,比如哲学类、心理学类、专业类等书籍阅读难度较大,学生由此产生畏难心理,容易一直停留在舒适区,阅读娱乐性较强的书籍。导致这一现象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应的课外阅读指导,包括书籍的推荐和阅读方法的讲授。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 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阅读观。

2.5 网络阅读的优势

越来越多的学生之所以选择网络阅读,是由于相较于纸质阅读,网络阅读具有方便快捷、信息容量大、生动形象等优势。网络改变了纸质书籍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实现文本、数据、声音以及各种图像在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传播,提供读、看、听各方面的内容,因而阅读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更能提高阅读的趣味性,增强阅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而,网络成为学生首选的阅读途径。

3 对 策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情况。总体来说,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态度比较积极、正面,有77%的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情况不太满意,希望利用大学时光多阅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朱永新曾说过:“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好与坏,是一个学校学风好与坏的具体表现之一。学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可采取听之任之的方式,而应动用全校的力量,自上而下促进阅读氛围的形成。鉴于此,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营造校园“书香”氛围,针对以上各种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3.1 提供全方位的阅读媒介

除了图书馆纸质书借阅外,高校应利用网络阅读的优势,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掌上阅读 App,提供新书推荐、书籍解读等功能,开通在线阅读,让学生随时随地掌握图书动态与信息,不受时空限制地阅读。学校每幢宿舍楼都有自动售货机,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便利,学校可在每幢宿舍楼的一楼设立大屏电子阅读器,构建一个微型电子书角,营造随时随地“爱读书、 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书香氛围。

3.2 构建健康的网络阅读环境

如今,网络阅读成为学生首选的阅读途径,对吸引学生阅读优秀书籍,培养阅读习惯发挥较大的作用。但是,网络阅读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信息的重复与失实、管理与控制的不严格,导致网络虚假低劣信息泛滥,一些低级趣味、色情、暴力的内容使自控能力不足的青年学生容易受到误导,甚至深陷不良阅读中不能自拔,误入歧途。此外,很多网络信息内容浅薄,娱乐性较强,缺乏深刻性,缺乏永久的回味和深入的思考,久而久之,读者的思辨能力会被削弱。所以,高校在发挥网络阅读优势的同时,应采用书籍推荐、导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网络阅读时学会辨别、筛选文本,学会独立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避免因不良的网络阅读影响人格的完善。

3.3 组织规范的阅读团体

由学生会等部门组建固定的阅读社团,以保证阅读社团的稳定和可持续性。阅读社团定时展开针对全校学生的阅读活动;同时,对参与社团的学生的阅读主体身份加以肯定,如设置“阅读志愿者”等岗位,利用网络投票在社团内部评选“年度最佳阅读者”等,以此激发社团人员争当阅读榜样的热情,从而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利用同伴效应带动更多学生阅读。

3.4 引入阅读推广人

学校聘用本校有阅读专业知识的教师作为长期兼职阅读推广人,授予“阅读推广人”称号。阅读推广人负责对在校学生的阅读需求以及阅读心理加以分析,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方向以及所学专业制定具体的阅读推广计划,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定时对学生阅读书目、阅读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身成长的阅读计划和书目,指导学生利用正确的方法高效阅读,为学生的阅读导航;此外,鼓励动员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阅读推广工作,利用职业优势向学生推荐各个领域的书籍。如公共课和社科类教师可以推荐经典文学名著,哲学、心理学等著作,专业课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与专业学习有关的专业领域经典读物。

另外,学校还可在校外聘请专家学者,定期开展线上线下讲座、读书分享会,与学生们共同交流分享一些有价值的阅读经历,推荐优良阅读书籍。

3.5 定期举办读书会

读书会能通过共读一本好书,达到拓展视野、宏观思维、知识交流、提升生活的目的。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它的价值主要在于——首先,利用同伴群体的影响,互相激励,激发阅读热情;其次,帮助学生理解书籍的主要内容,高效了解经典著作中的知识和智慧;再次,在观点看法的交流中,形成一种思想的碰撞,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利于学生对书中内容的更全面客观的把握;最后,读书会所分享的书籍涵盖多个领域,哲学、宗教、心理、文学、艺术、科学、政治、经济等,可以改变阅读类型单一的现状,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通识教育。读书会可以采用网络推荐好书、定时共读好书、网络讨论的方式进行。

3.6 组织“读书周”或“阅读月”

为了让阅读更有仪式感,学校应合理、科学地确立“读书周”“阅读月”等阅读推广周期,好书展览、朗读者比赛、文学名著改编话剧表演赛、书评写作赛、科普类阅读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了避免学生受专业定式的影响,从而影响阅读的广度,而导致思维的局限,阅读周活动还可以针对具体的专业制定相关阅读推广活动内容,比如“理工周”指引理工科的学生掌握历史、了解文学,“文史周”培养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 结 语

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说过:“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阅读对于个人乃至国家,意义重大,我们必须重视阅读、坚持阅读。

猜你喜欢
同伴书籍课外阅读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重视课外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寻找失散的同伴
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