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思考

2021-12-26 21:44:23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法典依法治国法治

王 雪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3)

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既是关乎国家治理的重大举措,也是关乎百姓生活的一件大事,是我国法治建设历史性的一刻。思政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民法典》颁布后应该如何及时地将相关内容融入教学、有效地“进学生头脑”。这样的教学对国家法治建设有怎样的意义?本文拟从高职学校所开设的思政课入手,探讨《民法典》内容进思政课的必要性和方法,研究《民法典》中哪些内容可以进、如何进等问题,以期对推动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有所裨益。

1 《民法典》进思政课的必要性

1.1 是思政课时效性和实效性的要求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思政课的目的就是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让青年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培育青年人,增强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要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必须与时俱进。教师只有使思政课的内容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脉博同频共振,才可能准确地向学生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思政课要能够真正吸引学生,必须使理论联系实际,必须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书本知识可以用来解释社会现实,能够运用来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否则学生就认为理论知识都是纸上谈兵,空洞无用。思政课要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必须要强调教学的实效性,使之成为真正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有帮助的课程。思政课要解决思政课实效性的难题就不能回避社会现实,而应当及时回应社会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把国家、社会乃至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引入教学,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学生解读、分析社会现象,逐渐培养学生科学且全面、独立且理性的思维方式。这其实就是思政课时效性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政课只有讲新了,才能讲活,进而真正实现思政课的实效性,才可能使教学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发挥出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作用。

《民法典》的颁布是2020年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件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是思政课教学中最具有时效性的教学素材,高校当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回应这一社会热点。

1.2 是高职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担当实现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青年,即时代新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是时代新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内容既要有思想性和政治性,又要有科学性和理论性,还要有将立德树人落实到位的实践性。思政课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思想道德素质体现着青年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时所表现出的是非观、善恶观和行为选择能力,体现着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思政课要发挥对青年学生的正向影响力,就要分析他们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判断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法治素养要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思维,进而形成在实行一定的社会行为时,自觉地遵循法律、运用法律的素质、修养和能力。今天我们正在进行法治中国建设,必须要使公民普遍尊崇法治、遵守法律;要培养青年一代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因而对高职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使之成为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需的法律观念,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的新时代公民,是思政课的应有之义。

1.3 是普法宣传的需要,是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

《民法典》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颁布之后能不能有效实施,关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和落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民法典》是我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必不可少的法律制度,其内容涉及公民和法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对有关国家机关在保护公民权益的义务进行了规范。《民法典》被寓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老百姓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在这部法律中得到了规范。切实实施好《民法典》,可以使人民群众权益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要让《民法典》从文字变成现实,首先要让公民懂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守法。因此在大学生思政课法治教育中及时地将《民法典》的内容融入教学,让大学生率先了解《民法典》颁布的意义和具体的规范要求,成为带动全社会普及《民法典》知识的先进群体,无疑对全国的普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4 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教师在讲授思政课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就不可能把学生吸引到科学教学中,无法真正提高“抬头率”。抓住《民法典》颁布的时间节点,及时将《民法典》的相关知识融入到教学中,既是一种教学内容的创新,也符合思政课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要求。因为思政课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依法治国的价值理念,也要将法治的精神转化为法律知识并进行传播和普及。将《民法典》颁布的意义、立法结构、内容等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知识融入教学就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的过程。

2 《民法典》与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合的整体思路

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思政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民法典》融入思政课应当将相关内容与二者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师在课程的整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按照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来讲《民法典》的相关内容。

2.1 《民法典》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融合的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材内容的第三大版块就是法治教育,教师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进而按照法律规定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材第六章第二节中,教师通过对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整体介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且还要讲清楚多个法律部门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它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要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构成、各个法律部门划分以及重要法律其基本功能。据统计,到2021年初,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共计274件,已经形成以宪法为统率,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组成的完整法律体系。这个体系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其中,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属于我国实体法律部门。民商法是我国重要实体法律部门,但以往教学中教师都会告诉学生,我国还没有制定《民法典》,民法规范是由若干单行法律法规组成,而《民法典》的公布可以充实这部分教学的内容。教师将《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向学生作介绍,让学生从宏观上对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捋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含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要让学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在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部分,教师讲清楚《民法典》颁布对完善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意义,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意义所在。

2.2 《民法典》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融合的思考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学习的重点。教师要让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系统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的内涵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其中有3个“明确”都涉及到了依法治国。例如第三个“明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其中都包含了法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个“明确”中,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意义上进行法治建设、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完善的要求,也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第五个“明确”直接阐明了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在之前和今后的法治建设中,我们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由此可见,法治中国建设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要求,依法治国是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同时,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要求,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全面深化依法治国的实践要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4个方面来推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首要内容,我们的教学可以此为切入点,阐明《民法典》颁布对我国法治建设、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从对《民法典》主要内容、结构、基本精神、核心理念及其重大意义的阐释,分析其中体现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引领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和优势;从我国《民法典》所反映出的制度优势和特点阐释“四个自信”,让学生理解“四个自信”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从而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还要通过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美好生活。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这一宗旨在新时代的时代表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保障人民权益贯穿在法治建设各方面。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民法典》的颁布体现了以民为本、法治为民理念,其内容积极回应和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解决了社会生活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落实依法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实践。

3 《民法典》相关内容与高职思政课的几个融合点分析

3.1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这个知识点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两门课中都可以融入。编纂法典是一个国家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纵观世界各国的法制史,无论是古代的《汉谟拉比法典》《十二表法》《法经》《摩奴法典》,还是近代的《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这些法典都是在国家国力强盛时期编纂的,编纂法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可以在两门课中将我国《民法典》的编纂作为实例,用以说明制定《民法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需求——是社会制度的需要、国家治理的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及民众利益的更好保障。

3.2 我国《民法典》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这一知识点可以放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培养法治思维”等内容中融入。

首先,教师通过阐释《民法典》的核心要义和内在精神,让大学生坚信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必须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现,必须走自己的道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民法典》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前所述它是建国以来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无论是从巩固我国基本法的立法,还是从未来对社会生活的调整来看,它都是一部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对大学生进行《民法典》教育,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保证。高校的法治教育就要从法治观念的培养入手,引导大学生坚定法治信仰,树立学法、知法、用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的法治思维。

其次,教师可以将我国《民法典》的内容结构安排与《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作比较;我国《民法典》具有民商合一、单设人格权编、不设独立的债权编、不设独立的知识产权编、单设侵权责任编的特点。《民法典》包括有完备的民事权利体系、完善的民事权利保护机制和有效的民事权利救济规则。《民法典》在总则部分对民事主体及其享有的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的实施、民事责任的承担等作了制度性规范;在分则部分对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作出规范。总则和分则构成完整的法典调整各类民事关系。《民法典》的这些特点符合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格局的要求,是科学立法的成功示范。教师用这一知识点可说明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以运用这一知识点,分析《民法典》所蕴含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制度的自信。我国《民法典》既整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立法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是对70多年来我国民事领域立法成果的系统化;也汲取了我国几千年来优秀法律文化的精华;同时还借鉴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在法治文明中的有益成果。《民法典》是在积极回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中,提出的适应中国国情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完美诠释了中国经验、中国精神和中国元素。《民法典》的颁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新成果,是概论课教学的鲜活案例。

3.3 与生活相关的《民法典》内容解读

教师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中可以选取《民法典》编纂中修改或新增的一些内容,以及与百姓日常生活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的条款内容,以案例形式进行解读,如“头顶上的安全”“霸座”“买短乘长”必须管、“监护制度”“优良家风家教条款”“绿色条款”“见义勇为条款”“英烈保护条款”等。通过介绍这些制度规范和具体规则,让大学生领会《民法典》提出的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在规范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帮助他们学会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让《民法典》蕴含的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深深根植于学生内心。

4 《民法典》融入思政课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注意不能将思政课讲成法学专业课

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教育。思政课中讲法律是本着“以德育人、以法育人”的逻辑理念出发,着眼于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法治观念,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学专业课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法学教育是职业教育,是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专业人才为内容的教育活动。高等职业院校思政课对学生进行的法治教育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法治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的过程。法学专业课则是针对法律专业人才培养而进行的。虽然思政课讲法律,法学专业课也讲法律,但二者的教学目的和侧重点不同。

4.2 注意表述要准确规范,举例既要生动又要严谨

教学中凡是提及、引用到法律术语、名词解释都应当做到准确无误,不可随意改变表述。例如“民法”“民法总则”《民法典》等概念不能随意互换使用。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法典是经过整理的比较完备、系统的某一类法律的总称。《民法典》在民法中是基础性的法律,但不能等同于民法。民法的范畴除了《民法典》之外还有很多如知识产权法、公司法、证券法、商标法、专利法等民事单行法律、领域立法。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总则编,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在《民法典》中起统领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讲清楚“民法”《民法典》“民法总则”的概念,切不可混淆使用。

4.3 注意研究《民法典》内容融入相关课程的途径探索与课程设计

思政课讲民法要紧紧围绕《民法典》颁布的重大意义进行教学,包括《民法典》颁布对国家的意义,即《民法典》对中国建设发展的意义;也包括《民法典》颁布对老百姓的意义,即《民法典》对社会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从国家宏观建设的需要到百姓日常生活的不同层面,展开对《民法典》颁布的意义阐述。设计上可以引用时事时政,引发学生思考。例如:2020年5月29日,《民法典》表决通过的第二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集体学习。这说明了什么?——教师从这个提问开始,分析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的实施,说明这部法律的重要性,说明它实施得好、执行得好,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就会更加规范、有序,就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民法典》运用越广泛越能使它深入人心。教师要让学生在思考《民法典》颁布意义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治道路、法治体系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自信心;最终达到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教学目的。

以上对《民法典》相关内容融入思政课的必要性、整体性、切入点及具体注意事项的分析,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总结。

猜你喜欢
民法典依法治国法治
无信不立 无诚不久——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的那些规定
公民与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7:52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民法典诞生
云南画报(2021年1期)2021-06-11 06:04:56
民法典来了
中国民法典,诞生!
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 03:06:56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