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泠
三江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绿色交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逐步被纳入各个城市的交通系统规划之中。通过倡导“绿色出行”、“低碳出行”,以自行车、步行取代机动车,实施合理的道路设计和交通系统来达到降低污染、缓解交通堵塞、减少能耗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师生人数的增多,校园机动车数量也随之日渐剧增,校园交通问题越来越为高校校园规划中的一个重点问题[1]。打造绿色校园也越来越成为各个高校校园建设的核心要求,实现校园内部人、车平衡保证校园安全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近些年来校园建设需要追求的不仅仅是减少安全事故,更重要的是降低机动车带来的校园环境污染建立起校园绿色交通体系。
高校的校园建设需要考虑其具有很高的交通能耗需求。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校区建设逐渐呈现出远郊化倾向,师生通勤交通的需求剧增,但在城市规划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学城及其新校区建设的交通配套需求,高校教师的轿车拥有量远远高于城市居民的平均数量,这也迫使高校在校园建设中需要规划和配置更多的停车位以及通勤班车来满足师生出行需求。以上种种现状都说明高校校园建设必须将绿色交通纳入校园规划的范围之内。
就目前高校校园建设的现状来说,各大高校在校园交通规划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特别是校园车辆停放问题突出、校区扩建带来的学生出行不便、道路分级不明显等矛盾日益突出。总体来说归纳成为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大多数高校校园道路分配中,主次干道合并,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甚至行人在同一干道上行进,缺少科学合理的物理隔离,人行道与机动车道没有明显的划分,路权分配极其不合理,过多的道路空间被让给了机动车。加之校园机动车限速仅仅靠提示牌,没有有效的物理减速,慢行空间通常被占用,以上种种现状给校园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破坏了校园原本该有的学习、生活氛围。
随着高校校区的远郊化师生通勤需求增加,校区的停车位规划不足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2]。在目前多数高校校园中,机动车停车位都是依路画线、路侧停车,没有明显的景观带进行隔离而划分单独的停车位,这样的规划不仅占用了校园行人道路从而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对校园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因建校较早,早期的路侧停车位能够基本满足教职工停车需求,合理的规划未对校园道路产生过多的占用,但近年来随着城市机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师生停车需求骤增,校园道路两侧基本被车辆占满,占用校园道路并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学生大多数使用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在校园交通工具中自行车占了很大的比重,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停车问题:没有专门的自行车摆放区域,挤占步行道路,打断了步行道路的连续性。而在生活区域的宿舍楼下因自行车摆放无序和大量堆积、管理不合理,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校园环境。
高校校园建筑格局的分布对绿色校园的构建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生活区域与教学区域的格局决定了师生的活动范围,以三江学院为例,学生从宿舍区至教学楼的平均出行距离为600米,至图书馆为700米,至体育场为400米,均在可接受的步行范围之内,加之校区地形陡坡较多学校禁止校内骑自行车,因此学生的校内出行基本以步行为主。由于三江学院办学条件的限制,有多个校区而且校区比较分散,教师在各校区之间就需要借助机动车出行,这就增加了校园停车负担和安全管理的难度。再看位处仙林大学城的南京大学,由于新建校区占地面积较大,校区内部有校内班车,校区内也允许自行车出行,学生的校内出行方式可以选择步行或者校内班车两种方式。虽然体现了慢行的需求,但也存在一定的管理上的问题:由于宿舍区域比较分散,离教学楼较远等原因,学生选择自行车出行的较多,这也由此产生了校园内停车混乱、随意摆放而占用人行道、绿化带等乱象。
绿色交通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它与解决环境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它强调的是交通的绿色性,即通过减轻交通拥堵、降低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来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以促进城市环境的多元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交通体系,打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3]。“绿色交通”这一规划理念不仅仅只针对交通工具或出行方式的选择,还涵盖道路规划设计、交通组织管理等方面。
绿色交通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体现在绿色、安全和可持续等方面,强调的是低碳出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校园交通规划旨在打造一个安全和谐的交通系统。
校园安全交通理念的核心思想体现为科学合理规划校园交通体系,以慢行区域为主导,禁止机动车进入人行区域,道路分划做到人车分离、机非分离,人性化地控制车速,保障安静和谐的教学和活动环境。低碳交通理念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增加校园内部、校区之间的公共交通班次,尽可能地满足师生的出行需求,提倡师生绿色出行,从而降低校园内机动车的碳排量、减少停车位的占地面积,提升校园用地的整理利用率。校园和谐交通理念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合理规划道路的功能性,弱化机动车的交通功能,突出人行区域的空间,提升步行道路的舒适度,道路划分标识鲜明、醒目,使得校园交通系统更加的人性化。
近年来,随着国内“绿色大学”理念的兴起,校园绿色交通也是绿色校园兴建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绿色交通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校园交通规划和工程设计来改善校园道路使用的安全性,建立起科学合理、舒适环保的绿色校园道路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性引导和宣传,倡导绿色出行,提高校园道路体系的正确使用率,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绿色交通的目标。
3.2.1 道路网络系统规划。
3.2.1.1 校区道路功能分划。随着高校教师拥有私家车数量增多,传统老校区的道路做不到机动车和人行道的明确区分,人行道多被占用。校区改建或者新建校区在道路功能的规划上更应该人车分流,以慢行道为主,增加缓速带等方式降低车速,根据每段道路的具体交通需求细化道路功能,减少行车空间和人行空间两者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校园环境的安全性和和谐性。
校园道路主要划分为车行主干道、车行次干道、慢行道路、人行道路等。车行主干道主要以机动车通行为主,尽量做到在校区边缘建立独立的车行主干道,不从教学区穿行,减少对步行学生的影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新校区建设后在车行主干道内增加了校内行车隧道,彻底将人车分流,建立起“车在隧道行、人在桥上走”的互相独立的交通空间[4]。车行次干道主要以校内班车为主,同时也起到连接停车场的过渡作用,引导机动车辆在外围停留。慢行道路主要是自行车和人行通道,校内班车也可以通行,但对班车进行了一定的限速。人行道路则主要为学生服务,沿着校园景观带、教学楼等建筑而规划的纯步行道路,连接学校各个主要建筑,丰富校园的景观步道、美化校园内环境。
3.2.1.2 校园道路网络规划。根据学校用地的实际情况和用地性质、校园内外部的交通流量的详细分析,在校园道路网络规划中多数将校园道路交通网规划呈环形和放射形相结合的干路网结构。以环岛为中心的道路网结构能够较好地将机动车行驶规划在环岛范围之内,再通过射线的方式分散到各个主干道,这样的方式力求更好地形成与绿色交通网络体系相适应的快慢分流、人车分流的道路网络系统。在环射道路网中用较为宽敞的绿化带隔离各类型车道,以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
3.2.2 交通网络系统规划。校园对外公交网络包括公共汽车、出租车以及地铁等公共交通。公共交通的规划需要综合考虑路线是否能覆盖到校园周边居民社区、医院、大型商超、娱乐场所等公共生活设施,以适宜的数量和丰富的服务类型为师生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交通服务[5]。规划要遵循大学城内外路线相结合的思路,内部公交路线要以环形结构为主,以大学城内各个公共生活设施为基本依据,同时要考虑到与大学城外各个连接点之间的衔接,基本上形成以大学城内交通流向为基础,实现与对公共交通网络相接驳,并且考虑到公交系统与自行车系统、步行系统转换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南京仙林大学城内的交通网络布局主要是要连接大学城内的各个高校与社区医院、大型百货、苏果社区店等生活便利场所,最大程度上方便师生的出行、满足师生的基本生活需求。此外大学城的对外公共交通规划主要考虑新老校区之间的校车线路、与市区重要交通枢纽的公交路线,如各高校的老校区、南京火车站、新街口等,充分考虑师生对外交通出行的目的性。
3.2.3 校内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提倡校内师生尽可能慢行。通过设立共享单车摆放点来降低学校的自行车总量,组织学生社团对共享单车进行管理,缓解自行车停放带来的管理压力,减少校园道路资源的占用,美化校园环境提高校园安全[6]。在各个高校新校区的规划中可以增加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把这些点设置在教学楼、生活区的主要出入口,与校园卡相挂钩提高管理的便捷性。公共自行车系统不仅能够节约资源减少车辆摆放对校园用地的占用,改善校园环境,倡导绿色出行,更体现了绿色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随着当前校园交通中机动车需求持续增长随之带来的各种矛盾问题凸显,本文秉着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改善校园内道路系统的功能结构、优化师生的出行策略、合理布局校园内外部的空间等等方式来保障校园交通的绿色发展,构建“人车和谐、提倡慢行、绿色环保”的校园交通系统,打造安全、宁静的校园环境,将绿色交通发展理念贯穿到校园建设中,并进行了合理的探索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