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谣言治理措施探究

2021-12-26 18:50:49王勇
科学与信息化 2021年28期
关键词:谣言区块公众

王勇

喀什应急保障中心 新疆 喀什 844000

引言

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广泛被应用,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在这个背景下,所有的群众都可以接受信息,或者制作信息,或者转发信息和传播信息。另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来源,也增加了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但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网络上的信息并不能保证正确性,出现很多网络谣言,对其的治理成为一个难题。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升网络信息的优良水平。

1 区块链技术的内涵及特性

1.1 内涵

区块链是将数据区块组合到一起的链式结构,是多种技术的整合。从本质上说,该技术属于共享数据库,支持存储大量的数据信息,并允许有权限的人员获取其中的信息[1]。国家一直很重视该技术的研究和使用,发展到现在,出现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三类。该技术的应用并不用第三方机构或硬件设备,属于一种虚拟的数据存储模式,借助继承的数据区块,进行分布式核算和存储,有多个节点,节点之间相互独立,相互衔接,不分主次,并不能支持实现信息的自我验证、传输和管理。

1.2 特性

区块链技术具备去中心化、去信任化、集体维护、时序数据、可编程和不可篡改等特点。

1.2.1 去中心化:指的就是该技术不依赖外部的设备或者机构,不需要进行中心管理,自身成为一个整体,借助分布式的信息核算和存储,实现不同节点之间的信息自我验证、传输和管理;这是该技术最本质的特点。

1.2.2 开放性:该技术的基础是开放的,除了交易各方提供的信息本身是加密的之外,其内涵的所有数据面向所有人开放,每个人都能通过公共的接口查询其中的数据,开发需求的应用,也就是说整个技术系统是透明的。

1.2.3 独立性:该技术是独立应用的,不需要借助第三方存在,主要是依靠互联网上的规范和协议存在。这也使得每个节点都能在系统内部自主进行安全验证、交换数据,不需要人力的干预。

1.2.4 安全性:按照该技术的技术规定,如果不能掌握所有数据节点的51%以上,就无法获取对系统进行操控的权限。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操作人员不能随便操控和修改系统包含的数据信息,这意味着系统十分安全,不会出现主观认为变更、篡改数据的情况。

1.2.5 匿名性:正常情况下,系统上的所有用户进行信息传递都是匿名操作的,每个节点的身份信息也不用公开或者验证。但如果法律规定有要求公开,也是需要依法进行操作。

2 网络谣言治理现状分析

2.1 网络谣言传播过程

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介质传播谣言,没有准确的事实依据,并带有一定的攻击性和目的性,一般出现在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食品安全、政治人物等方面,其核心是“未经证实的信息”[2]。谣言本身传播速度快,具有突发性,新媒体的发展进一步突出了其性质,并扩大了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在网络谣言中,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蛊惑性强等情况显著,很容易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一般来说,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包括形成期、高潮期、消退期以及反复期四个阶段。

形成期:包括制造谣言的个体在内的少数群体进行传播和议论,但因其本身具备伪装性和煽动性,会逐渐推动参与议论的人数增加,传播速度也逐渐加快,影响力和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之后就进入高潮期。

高潮期: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加快,影响范围扩大,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其中,他们并不了解事情真相,只是人云亦云,表现出相对平衡的状态。逐渐的,社会上的主流认知也被谣言包围,使得大部分公众以为谣言是真实的,对其信以为真,不再怀疑其虚假性。但随着公众注意力的转移,这个话题的热度逐渐开始下降,公众对其的关注度降低,影响着其传播速度也变慢。同时官方可能及时干涉并进行辟谣,所以推动其进入消退期。

消退期:此时网络谣言的关注度和传播速度不断下降,影响力明显减弱,公众也开始对谣言产生一定疲惫心理。配合官方部门给出的辟谣行为和谣言真相的公布,推动谣言逐渐消失。

反复期:主要是因为人口众多,思维多样,在互联网加持下表现出思维多元化的特点。虽然一些网络谣言被证实属于虚假信息,但依然有一部分人固执己见,坚持认为谣言是正确的还有,可能由于信息不通畅,信息不对称等,部分公众没有获取到官方辟谣的通知信息,所以不知道谣言已被证实是不真实的。还有可能是制造谣言的人不甘心于谣言趋于平淡,重新增减一些语句来编织谣言,企图再次引发公众进行传播,对事件进行关注和讨论。这些因素的影响都会使得谣言反复出现。

2.2 网络谣言治理困境

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传播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信息的载体和形式也更加多样,不仅是文字信息,也伴随有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这种变化加载到谣言之上,丰富了网络谣言的形式和内容,同时在一些公众眼中,也增加了网络谣言的可信度。有一项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有接近60%的调查对象认为在有图片和照片的情况下,谣言文章比较具备可信性,他们会选择相信,不会认为这是假的;其中,科学研究、权威某题、专家教授等的言论则是网络谣言最常打的旗号,并且备受公众,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公众的信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谣言的形式从最初的单纯造谣发展成“披着科技的外皮”进行煽动性造谣,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公众的科技信息水平有限,并且表现出对于科学知识盲目信任和崇拜的问题。基于这些公众的特性,披着科技的皮编制谣言,会导致大量公众相信,引发深层次的社会讨论,并造成比较严重的社会恐慌。有调查研究显示,进入2021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达到48亿,移动端用户有51亿,活跃社交媒体用户数量达到37.8亿,移动端社交媒体用户数量达到38亿;全球有超过18.3亿个网站;国内互联网用户就有9.34亿,占比最多,互联网流量占比也是亚洲最多,达到61.09%;智能手机用户持续增加,已经达到38亿,国内加上亚太地区占比接近1/4。这些发展趋势表明互联网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公众的入网门槛进一步降低,大量用户进入互联网。而同时存在的社交平台上,没有标准的信息审核机制,所以充斥着大量不实信息,甚至是网络谣言信息被当作真实信息录入到平台上。这种情况也会引发公众的广泛性议论,也会带来恐慌问题。

因为新媒体的准入门槛较低,大量用户进入,而软件和App对于信息的审核标准和力度不足,使得各大新媒体软件上都充斥着很多不实信息。再加上部分公众希望借此博取其他群众的关注,也缺乏必要的传媒素养,导致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并且无法有效治理。而且新时期公众的言论自由意识逐渐加强,很多都喜欢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自己的看法意见等,也希望获得关注,有的直接以此为工作,所以公众会主动或有意无意地创作一些可以吸引眼球和博取关注的内容,其中不乏虚假信息,最终形成谣言。另外,公众媒体素养的提升速度显著滞后于进入自媒体平台的速度,导致其他公众难以准确辨别出平台上信息的真假。但此时有部分公众坚持“宁可信其有”的理念,参与到不是信息甚至是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也增加了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难度。

另外,当前的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对于上传信息的审核机制不够完善,审核内容并不全面,审核标准不严格,审核指标不科学。因为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海量的用户涌入,随意进行内容创作,但对于内容的审核和监管机制的建设跟不上用户增加带来的信息量增多的趋势,就给网络谣言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带来网络谣言的治理困境。

3 区块链技术支持下网络谣言治理措施

新时期要探究将区块链技术与新闻领域相融合,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开发利用其基层架构,促使信息传播过程中与技术的核心特点相结合,从而制约信息平台上网络谣言的传播。

3.1 借助加密算法进行信息追踪

平台可以设置用户创建用户名-填写邮箱/手机号-填写验证码-验证邮箱/手机号-发送注册申请等一系列的审核程序,最终注册成功。这个过程中的审核机制,可以让平台负责人掌握用户的信息,这样用户信息和行为可以准确记录到公链上,并保证安全性。这样个人信息的公开透明就可以减少公众制造谣言的可能[3]。但考虑于技术删帖、IP更名、身份信息造假等漏洞的存在,可以借助加密算法,以及区块链技术本身很难篡改的时间戳形式,真实记录信息发布和流转的情况,这样就为网络谣言的治理提供可追溯的技术保障。通过身份认证,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行为都被记录在区块链媒体平台上,可以从平台端实现一键追踪,这样促使用户对自身发言行为负责,进而自觉维护发言行为的合法合理性。

3.2 借助智能合约进行内容审核

平台可以将某一则信息是否属于网络谣言,是否应该让其继续传播的决定权利用智能合约的方式进行审核,从而实现对平台上信息的甄别和鉴定。比如Civil平台,创建和运行新闻室合约,控制新闻生产主体的进入门槛;制作和发布新闻合约,审核主体产生的内容,进行把关;代币CVL支持好新闻合约,对主体编写的新闻进行激励;事实核查合约,对于违规和非法的新闻行为进行核查和惩处,平台可以从后台寻找制造和传播谣言的用户的信息,予以适当的惩罚。

3.3 借助用户选择进行内容浮现

平台可以从用户选择的角度控制平台上浮现一些高质量的优质信息内容,按照权威指向、用户喜好、资本需求等因素,决定浮现哪些内容,将最终决定权交给用户,进行公开算法排名,采取投票、拉踩、评论、点赞等方式评估内容,这样评分越高的内容更容易浮现,也更容易被用户发现,评分越低的内容浮现排名越靠后,越不容易被发现,这样推动用户阅读高品质的信息内容,而不支持率较低的信息内容就会自动判定为劣质内容,直接被规范处理或删除。这样一来,如果某条信息被大部分用户拒绝,平台会自动将这条信息的浮现顺序后调,这样就降低了用户发现这条信息并进行传播的可能。

3.4 借助经济引导进行内容激励

平台借助多样化的经济措施激励新闻的生产、传播及评价行为,以此来吸引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制造出高质高量的新闻内容。平台建立在区块链技术基础上,所以信息基本上是无法篡改的,这样只要平台管理人员主动将涉及传播谣言的个体的信息公开透明,就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可以让其他未参与的用户形成心理戒备,进而防止网络谣言的出现和反复。

4 结束语

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网络谣言的治理与控制,有很大的可行性,这主要取决于区块链技术的特性,可以保证有效制止网络谣言的传播和反复,进而逐渐提升网络信息的真实有效水平。

猜你喜欢
谣言区块公众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环球时报(2022-04-13)2022-04-13 17:16:04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科学(2020年5期)2020-11-26 08:19:12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科学(2020年6期)2020-02-06 08:59:56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中国盐业(2018年17期)2018-12-23 02:16:56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传媒评论(2018年4期)2018-06-27 08:20:12
读懂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