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宇宁 刘 锐
个人已经深植于现代社会观念之中,成为现代权利观念的主体,是各种行动的主体。然而值得人们深思的是,基于现代个人主体性的个人主义并不是没有“副作用”的,当个人主义“异化”为占有性个人主义时,那么各种现代危机就会呼啸而至,如生态困境、恐怖主义、贫富分化、贸易冲突、霸权主义、冷战思维等。现代性困境的日益凸显已经迫使人们不得不开始认真思考它的重要根源——占有性个人主义,以及寻找解决现代性危机的合理途径。如何走出现代性困境,还人类以美好的未来,中国为世界开出的“良方”是携手并肩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应对占有性个人主义引发的现代性危机的一种合理价值方案。
“占有性个人主义”是一个晚出的概念,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加拿大学者麦克弗森明确提出,在其《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政治理论:从霍布斯到洛克》一书中得到明确阐释。在麦克弗森看来,从霍布斯到洛克的一系列政治理论中都隐含着一种“占有性个人主义”,虽然他们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概念,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其理论前提设置、理论内容蕴含等分析中,明确得出这一观点。占有性个人主义是西方现代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正是这种占有性个人主义成就了西方现代自由民主理论,同时也带来了现代性的困境。在麦克弗森看来:“现代自由民主理论所遇困难的根源较之前所设想的为深;17世纪时原初的个人主义就已经包含了核心困难,这困难在于个人主义的占有性。”〔1〕
根据麦克弗森的分析,在霍布斯、洛克留下的西方政治理论传统中,这种占有性个人主义有以下主张或内涵:
其一,个人是自己的所有权人。在占有性个人主义看来,个人是自我的所有人,我们拥有对自己的所有权,个人支配自己的财产、人身,乃至生命。从理论上讲,占有性个人主义的这种主张是启蒙运动给现代社会留下来的精神遗产,它是启蒙思想家的“发现”。在启蒙思想家看来:每个人只有对自己拥有所有权,个人才可能是独立自由的,如果一个人依附别人,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是独立自由的。启蒙运动的这一主张,成了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口号”,法国的《人权宣言》、美国的《独立宣言》,都以“宣言”的方式确立了人的这一权利,即“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他人对“我”没有所有权,“我”只属于我自己。很显然,这种观念和主张是对传统社会的“革命”,它要打破的是传统社会下的人身依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革命“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2〕
其二,个人是独立的。个人“不被视为一个更大的社会整体的一部分”。〔1〕“个人是独立的”这一主张虽然是“个人是自己的所有权人”的延伸,甚至就是其应有之义,但是,我们不得不说,“个人是独立的”在占有性个人主义那里有着更深层的意蕴,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占有性个人主义是一种“个人本位”主义,在其看来,个人是主体、是主导,个体不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即个体是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的,个体高于整体,整体的存在是为个体服务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是目的,整体是工具,是个体实现其占有权利的工具。这也隐含着,在占有性个人主义那里,个体与共同体是对立的。
其三,个人不是道德的载体。在占有性个人主义看来,道德是一个共同体内部的概念,它用来规范共同体内部的行为,是为了维持共同体的有序运转而采取的“必要措施”,而个人是不从属于整体的,它高于共同体,因此,个人“不被视为一个道德整体”,“他对社会无所亏欠”。〔1〕这一观点进一步主张个人没有从社会共同体中受益,他不依赖共同体,所以个人不用对社会负责,社会无法对其施以道德压力。个人可以是自私自利的,即“人人为自己”,这是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正义”法则。在其看来,正是在个人的斤斤计较、自私自利,人人都只为自己着想中,社会才实现了发展。《蜜蜂的寓言》对此给出了“生动表达”,在作者看来,“使人变为社会性动物的,并不在于人的追求合作、善良天性、怜悯及友善,并不在于人追求造就令人愉悦外表的其他优点;相反,人的那些最卑劣、最可憎的品质,才恰恰是最不可或缺的造诣,使人适合于最庞大、最幸福、最繁荣的社会”。〔3〕
其四,市场是社会的核心。既然每一个个人都是独立的、自由平等的,是自己的所有权人,那么人们怎么相互交往,满足彼此的需要,宣示自己的权力?占有性个人主义的主张是市场,“社会由不同所有权人之间的交易关系组成”。〔1〕如此一来,资本主义社会也可以叫作“市场社会”,因其主要关系就是人们在市场中的交易关系,人们在市场中才打破自我的封闭状态,实现了交往,是市场把一个个“原子”连接起来。市场对于占有性个人来说意义重大,其自由平等实现的主要途径就是市场。在占有性个人主义看来,市场是自由平等的载体,人们在市场中自由交易、平等交易,一切遵循自愿平等原则;同时,一个人的权力也来自交易,来自对财富商品的合法性占有,占有的财富越多,在市场中就越有话语权。
其五,政治政府是维护私人利益的工具,权力的设置以必要为限度。“政治社会就成了为保护这种财产权和维护有序的交易关系而设计出来的工具。”〔1〕占有性个人主义在政治政府的建立上主张社会契约论,认为政府的建立来自人们的约定,依据需要而建立,人们建立政府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财产权以及交易安全,因此,应该是小政府大社会,政府的权力尽量小些,以必要为设置原则。如果政府的权力过大,就很容易侵犯个人财产权利与人身权利,从而压制个人自由。既然政府的设立来自社会契约,一旦政府不能实现成立它的目的,人们就有权力推翻或者解散政府,建立新的政府,即人们具有革命的权利。
现代性是一个常见性话题,毕竟现代社会已经产生几百年了,我们就生活在现代社会之中,亲身体验着现代性,正如伯尔曼所言:“人们即便在其一生中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现代性这个词,也能够成为现代主义者。”〔4〕现代性给人最大的体验就是它的矛盾性,一方面现代社会带来了全新的生活境遇:生产力发展、财富膨胀、大都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便捷的交通、生活的便利、智能化生产等;另一方面,现代社会自从它诞生时起就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困境,经济危机、拜金主义、资本逻辑、贫富分化、生态危机、社会的分裂、共同性的弱化等。如果追溯这一切的根源,无疑占有性个人主义难辞其咎。
其一,占有性个人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冲突。“对于占有性个人主义而言,欲望的成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欲望应该摆脱公共权力的干涉。占有性个人在他们组成的占有性市场社会中不断追求合理地扩大自身的利益。这样的个体贪婪成性,除了占有欲和消费欲之外,没有什么更为重要的内在的精神可言。”〔5〕如前所述,在占有性个人主义看来,市场是社会生活的核心,人们主要的社会关系就是市场交易关系,人们在市场中完成一切社会交易,包括各种物品和人身(劳动力市场)。而人们进入市场都是为了获利,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于是市场就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冲突的集中场合——“战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把市民社会视为个人为了私人利益而厮杀的“战场”。〔6〕而霍布斯则直接把整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界定为“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7〕
这种市场交易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对立化和差异化关系。对于一切市场交易物品,总是你占有了,我就不能占有,我占有了,你就无法占有,这种占有是排他性的,是一种个人独立的占有。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信条之一就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因为它是个人独立自由的保证。同时,为了赢得占有,主体在市场中会不断追求差异化。因为只有差异化才能赢得交易的机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一种重要的市场策略。在市场社会化下,人们之间的根本交往就是市场交往,这种交易的形成依赖自己的“商品”能够满足对方的需要。“在这种关系中,人与人的差异成了根本点,甚至每个人都只有通过追求与他人的差异,才能确保有效进入到社会联合之中,才能在这种社会联合中确立自我价值。”〔8〕
其二,占有性个人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局部性的生态危机,在现代社会之前就出现过,如古代一些民族的居住地出现土地沙漠化现象,导致整个民族出现生存危机,楼兰古国的灭亡就与其居住地的环境恶化有关。然而,人类整体上开始面临生态危机是始于现代社会的逐步发展,随着发展的扩大,危机也日益加深。生态危机是现代性困境的重要表现之一,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对此,世界各国基本上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当然,很多国家在为解决生态危机进行自己的努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是人类的危机,是普遍性危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努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类危机,但只有人类同心协力建构一个共同体,并团结起来共同为此努力,才有解决整个人类现代生态危机的希望。
现代生态危机也与占有性个人的形成密不可分。“占有性个人主义使人成为追逐物质财富的奴隶和计算利益的机器,人们只顾享乐和消费。”〔5〕这种个人充满功利主义,把满足自己的欲望作为追求。而满足欲望就必然会扩大生产,追求发展,从而形成“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能够做的就是应该做的”发展价值观。〔9〕满足人的欲望,就必须向自然索取,满足人的物质欲望的一切产品从根本上说都来自对自然的索取和剥夺。而欲望是无限的,人的欲望绝对是超出自然的承受限度的,如此一来,人就会疯狂向自然进军,妄图征服自然,打破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把自然变成人类满足欲望的工具和人类的奴隶。马克思曾感叹道:“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形式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蔑视和实际的贬低。”〔10〕同时,这也会引起自然的反抗与报复,导致各种生态灾难,把人们拖入深渊。
其三,占有性个人导致人与共同体的冲突。如前所述,占有性个人主义是一种“个人本位”主义,它“将个人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5〕即在个人主义看来,个体才是最高价值的存在,社会和国家都是服务于个人利益的工具,是依附个人的。这必然会导致个人与共同体的对立和冲突,个人主义的过度张扬,甚至带来的可能是共同体的瓦解。最终导致人类丧失“生活世界的统一性”,我们的“共同感”消失不见。〔11〕“个人既不被视为一个道德整体,也不被视为一个更大的社会整体的一部分”,〔1〕而共同体的维系恰恰需要人们的共同感、道德等。
这种占有性个人主义从思维方式上来讲是一种“物种思维”。物种思维的根本功能就是区分和隔离。因为在这种“物种思维”看来,每一个物种都有其先天规定的本质,都在其先天规定的范围内活动,物种之间的界限不可打破,也不相融。具体到人身上,就是把人分为不同的“物种”,如奴隶主与奴隶,贵族与贱民等。同时,在这种思维看来,不同的民族也有根本的区别,因此,不可打破界限,民族之间的利益之争就是根本之争,由此产生了狭隘民族主义、本民族优先战略等。这种思维隐藏着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
如前所述,占有性个人主义的占有性个人与现代性困境攸关,它是现代性困境形成的重要根源之一,解决现代社会危机,需要从瓦解占有性个人入手,实现一种真正的联合。马克思对此开出的药方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个人自由基础上的真正联合,祛除个人的占有性,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合性和相融性。但是,“自由人联合体”的建立依赖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铲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等实际条件的实现。很显然,目前人类的生产状态达不到这一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于人类时代困境和发展状况为世界贡献了一种适合时代状况的合理价值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是中国为世界开出的“救世良方”。
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界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1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内涵在于“命运与共”,通过“命运与共”重建人类世界的“共同感”。
其一,化“我”为“我们”。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核心主张就是个人本位,坚持个人是独立的,至高无上的,社会和国家都是服务于个人利益的工具,这就意味着“我”与“我们”是对立的。正是在这种对立中,个人成为一种功利主义的、贪婪的、自私自利的主体。“随着这种原子式的个体的兴起,在传统社会中具有总体性意义的精神价值解体了,与之相关的人类情感也消失了,取代它们的是个体主义、自由主义和利己主义。人们不再在社会关系、共同体中理解个人,而是将个人本身看作是自足的。”〔8〕如此,个人在依靠自己的财富、占有、强力等转换的权力范围内,就只会顾及自己的私利,为此不惜以邻为壑,乃至牺牲全人类的利益。为了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家可以毫无底线压制盘剥工人;人们在市场交易中,只要不违背法律,就可以毫无顾忌地欺诈,甚至为获取更高的利润而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一些国家为了本国利益,可以毫无愧疚地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贸易战,不惜把世界拖入经济衰退之中;军火商为了销售军火,不惜到处鼓动战争,哪怕血流成河;粮食商因为贫困国家的支付能力低,宁可这些国家人民挨饿致死,自己的粮食烂掉,也绝不会低价出售粮食给需要的人;等等。如此一来,贫富分化、生态危机(贫困国家为了生存不得不大面积砍伐森林用来种植粮食)、种族冲突、饥饿致死等一系列危机就会日益加剧。
如前所述,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思维是一种“物种思维”,它主要是用来对彼此进行区分。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类思维”,立足于人类整体,也即“我们”,我们是“同类”,应该命运与共,而不是“同类相残”。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各国应该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而不应把一己之利凌驾于人类利益之上。”〔13〕这就是一种化“我”为“我们”的类思维。当“我”转化为“我们”时,个人的占有欲就会弱化。当个人、国家、民族都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时,就不会把自我的私利置于人类公利之上,更不会为了私利,不惜牺牲整个人类的利益。
其二,重建人类的共同感。所谓共同感,也可以叫共通感,即建立人类社会的统一性,把个体主体融入同一世界之中,使彼此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命运休戚与共意识。如前所述,在占有性个人主义下,个人充满自私自利,每个人都是一个原子式主体,他者的利益必须服从我的利益,只有他者的利益能够增添我的利益时,才会得到我的“照顾”。正是感同身受的缺乏,我们才会发现很多“奇怪”的现象,如在一些非洲国家严重缺乏基本的药品,包括疫苗等,每年都导致大量儿童夭折的情况下,而很多欧洲药品制造商,甚至一些非洲药品制造商,却把大量经费用于研制人类并不太需要的保健药品,这是因为穷人缺乏支付能力,他们的疾病和痛苦在药品制造商看来不值得“关心”。这表明人类是分裂的,穷人与富人,穷国与富国,如同两个不相关的世界。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看来,“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4〕因此,人类应该建立彼此感同身受的共通感。在当今时代,人类必须意识到,我们面临着共同的危机,一切重大危机都是人类的危机,因此,我们有着共同的安全需要;经济全球化已经使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有着共同利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经过现代文明的洗礼,我们在价值上也有着共同基础,民主、平等、法治等,是人类共同的价值选择。由此,人类完全有必要也有条件建立命运与共、感同身受的共通感。人类原本相互依存,理应相互促进。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也昭示我们,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交往的日益扩大,近代以来人类社会逐渐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世界各个民族日益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事件都会深刻影响到其他的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世界。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必须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否则就会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同时,人类必须从整体上意识到这个客观趋势,给予高度重视,形成命运与共的意识,积极调整自己的发展步伐,把人类利益放在优先地位,视自己为人类“大家庭”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投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之中。
其三,构建人类道德秩序,实现一种良善发展。现代社会的很多危机,都可以溯源到人类发展中的道德缺失:贪婪成性,唯利是图,占有为王,一切服从自身财富的积累。一个国家内部往往如此,整个世界亦然。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此警告道:“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告诉我们,放任资本逐利,其结果将是引发新一轮危机。缺乏道德的市场,难以撑起世界繁荣发展的大厦。”〔15〕如前所述,占有性个人主义的重要主张之一就是个人“不被视为一个道德整体”,“他对社会无所亏欠”。因此,这种占有性个人是反道德的,一切以利益占有作为选择标准。而众所周知,人在事实上是离不开共同体的,个体在社会中的利益积累,其实是人类整体劳动成果的一部分,只是由于制度设计等原因被个人占有了,个人本应该对此深怀感激,回馈人类,而不是把占有进一步转化为压迫他人,蚕食人类整体利益的工具。
“发展是一个本源于现代性的概念”,由此发展也成为现代社会的信条,人们确信发展是好的,不发展是坏的。〔16〕其实,发展只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有好的发展,也有坏的发展。好的发展追求的是社会经济进步以及人的自身发展;而那些不惜一切代价,如对环境的极大破坏,牺牲他者乃至人类的利益的发展,就是坏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发展问题上,坚持一种良善发展,认为人类在未来发展中,“必须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摒弃零和思维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15〕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都应该是为了人类社会的需要,都是为实现人自身的发展。那种以满足一部分人的无休止欲望为追求的发展必然会把人带入深渊。
占有性个人主义兴起的动机是为了瓦解封建社会对个人的压制,实现个人的自由独立,它在某种意义上,是内蕴于现代社会之中的,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意识表达。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占有性个人主义越来越凸显其局限性,成为现代性困境的重要根源。因此,对其进行批判,也就成了现代社会的应有任务,人类只有不断削弱这种占有性贪欲,走向命运与共的联合,现代性困境的解决才能有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