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分析

2021-12-26 07:00:14申森
科学与信息化 2021年19期
关键词:生命周期医疗信息化

申森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 合肥 230011

引言

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医疗设备的数量以及种类也在迅速上升,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医院的发展需求,因此,近年来各个地方政府均明确提出了医疗机构必须要加快医疗设备全程管理的进程,必须积极引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高对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进一步创新其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加强医疗设备的管理,同时还能减少成本,增加经营效益。

1 现阶段我国医疗设备的管理现状分析

医疗设备管理属于医院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对设备展开规范化以及制度化的管理,不仅能确保医疗质量,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避免设备的浪费,提升其经营效益,但是现阶段大部分的医院并未对其采用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致使其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1.1 管理工具较为落后

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大部分医院仍旧采用台账式软件管理医疗设备,该模式只能够对医疗设备展开静止的管理,无法从设备的使用、成本以及经营效益等方面对其进行管理,管理工具落后,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医院的发展要求。另外,对医疗设备的管理,也没有制定出合理的方式,再加上没有构建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造成医院管理人员无法掌握医疗设备的具体使用情况。例如,无法监督管理设备使用者,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设备的最大作用,也不能监督其是否按照工作流程展开操作,不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1]。

1.2 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现阶段大部分医院均引进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却并未真正发挥其作用,虽然投资了大量资金引进的信息化体系,但是无法实现信息共享,甚至在系统兼容的过程中还经常会发生错误,导致医疗设备的管理往往处于一种静止、孤立的状态,工作人员无法获取到信息的使用状态以及维修信息,影响医疗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在进行设备的采购中,部分采购人员经常会出现一味追求设备的数量以及档次,忽视了设备的实用性,导致经营成本上升[2]。

1.3 未构建良好的管理制度

当前存在由于医院没有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导致其出现过于重视医疗的质量,而忽视了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甚至存在部分医院,没有将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制定到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只有在检查以及发生医疗事故时,才会对医疗设备进行质量控制,不利于医疗风险的控制。另外,现阶段医院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缺少与预防性维修相关的制度,这是由于无法全程监督管理医疗设备造成的,因此,工作人员就无法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性维修制度,不利于设备的维修管理,影响医院的经营管理效益。

2 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价值

从实践角度来看,开展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医疗事业与互联网产业的深度融合,将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和计算机,实现更加高效、全面、细致地设备管理。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智能设备将广泛参与医疗设备管理,可以逐步代替人工完成基础性管理、分析与监督工作,将大大降低管理人员工作压力、减少管理人员工作量。同时,基于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还有利于实现长效化、标准化、全面化工作模式,可以实现一站式维修托管与运行监督;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专家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加持之下,可以有效提升管理决策科学性,为实现医疗设备的运维养护、定期更新与动态化监控奠定基础。此外,利用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还可以为增加医院经济效益提供辅助。在全生命周期监控和管理之下,可最大限度地规避医疗设备的生产、储存、使用等方面的质量问题,有利于提升设备管理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3 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应用分析

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对医院医疗设备展开信息化的管理,主要是利用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信息展开分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现阶段该模式主要应用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明确指定好设备的日常工作量,然后利用绩效考核体系,提高设备的收入,即通过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展开监督管理,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其工作量,利用此种方式,不仅有助于解决好与患者预约有关的问题,同时还能降低人情检查的费用,而且制定设备的绩效考核,还可以增加医院的收入。其次,也有助于统计出设备的实际用量,避免设备出现闲置,或者是浪费的现象。例如,以检验类设备为例,其每年的收入约占医院总收入的50%,如果医院经营效益是30亿元,则其每年的检测试剂支出就约为2亿元,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对其的监督管理工作,节约成本,增加收入。最后,还能够为设备的采购以及处置提供良好的信息,由于医院采购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因此,如果购买的设备超出了医院的需要,则每年就需要承担设备的折旧费用,影响经营效益,而将全生命周期模式引入到设备管理中,则有助于采购人员开展工作,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4 对医疗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具体方式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均已经引进了信息化系统,但是往往只是针对其中某一个环节,无法实现对系统的全程监督管理,另一方面系统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也无法采集数据,不利于相关的管理人员制定决策,总之,需要加快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系统的引进,为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平台,实现对医疗设备的全程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

4.1 制定好管理目标

在对医疗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制定好管理目标,然后将硬件系统以及软件系统结合起来,然后自动收集出与设备管理有关的信息数据。其次,还可以将该系统和医院的HIS以及LIS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资产信息以及经营管理等信息的实时共享,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最后,在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过程中,信息数据的质量是关键。因此,必须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自动提取出与医疗设备有关的信息时,应尽可能减少由于人为因素,导致数据不准确现象的出现[3]。另外,将该系统应用在系统管理中,还可以实时统计设备的操作过程以及运行状态,实现对医院医疗设备从采购、使用直至报废评估的全程管理。除此之外,通常来说,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主要管理对象,就是医疗设备,其可以划分为大型设备,例如,医院经常使用的放射性医疗设备,或者是检验类的设备,还有一些小型设备,例如一些急救以及与生命支持有关的设备,上述医疗设备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对象。

4.2 做好信息的提取工作

医疗设备的信息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即医院系统中存在的信息以及采集系统收集的信息,为了提高信息提取的效率,首先,应该选择良好的信息系统融合方式,打破传统医院信息系统的限制,将HIS、LIS、RIS以及资产管理等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对信息数据的提取。例如,利用该系统可以收集到与患者信息有关的数据,如操作者是否存在过度检查的问题,医院平均的预约时长,合理地利用上述数据,可以为医疗设备的管理提供良好的数据。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智能硬件采集信息,由于在管理设备的过程中,大部分所需的信息无法直接从系统中提取出来。因此,可以利用智能硬件的方式,通过在医疗设备中安装硬件采集器,收集设备运行过程中所需的信息数据,同时也有助于对设备展开图像识别以及解析协议,最终提取到所需信息数据,完善医院的信息系统。例如,以医院使用的电子直线加速器来说,在该装置上安装一个硬件采集器,不仅有助于提取到终端显示器的信息,展示出设备的运行状态,而且利用图像识别的手段,还可以收集到患者的信息,为提高设备的管理效率提供数据支撑。

4.3 确保信息的质量

在信息提取后,还需要做好其过滤工作,才能充分保证医疗设备信息的准确性,信息数据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医疗设备的利用率,即相关的工作人员通过提取设备的开关机时间、设备的平均工作时长以及工作量,或者是设备的故障率等信息,有利于判断医疗设备的实际使用效率。第二,医疗设备的实际使用效益,即通过收集各个医疗设备的产出比以及投资回收时间等信息,判断其使用效益。第三,绩效考核,即通过收集操作者每一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间、工作量以及工资收入等信息,然后对其工作效率进行分析,有助于逐渐完善医院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四,质量控制管理工作,通过收集和记录与医疗设备质控有关的信息数据,对质控结果进行分析,并将其作为判断操作是否符合标准的依据,降低设备的故障率。第五,与设备维护有关的数据,例如,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提取出与设备故障有关的信息数据,如故障原因以及平均故障次数等信息,为后期的采购工作提供信息。

5 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实践

某医院引入了HawkEye设备数字化管理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辅助设备,完成信息收集和应用,更基于高层决策、中层控制的集成化人机管理系统,实现了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基于该平台,可以通过预测性维护、智能诊断、知识驱动、和跨平台应用优势,实现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

首先,从医疗设备运行维护的角度来看,基于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实现设备性能预测、健康度趋势分析、设备生命周期分析、故障预测,更能够具备图像处理的数据采集和自动巡检功能。

其次,从故障维修方面来看,平台当中的知识库可为决策智能化提供支持,将自动推荐维修和排障方案,更能基于AR和VR技术实现虚拟辅助维修,还可利用多元载体记录储存现场故障信息。

再次,从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灵活性方面来看,这一系统支持多种平台使用模式,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钉钉或APP实时监控。

最后,从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完整性方面来看,该系统完全满足了医疗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将基于信息技术与设备,实现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医院管理者只需要基于二维码或RFID设备卡管理,就能随时使用设备数据。而且,该系统将基于自动化任务处理流程,记录设备信息,快速生成检修、保养、排班管理计划,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完善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流程。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应用在医疗设备的管理中,不仅能够提高对设备的管理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打破传统模式的限制,实现信息的共享,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应增加资金的投入,将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更好地使用在设备管理中,实现对设备的全程管理,提升经营效益。

猜你喜欢
生命周期医疗信息化
动物的生命周期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中国外汇(2019年13期)2019-10-10 03:37:46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1:00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8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01-24 07:00:03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