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2021-12-26 05:57陆海英瞿佳龙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年21期
关键词:全血肌纤维灌肠

陆海英,瞿佳龙

(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妇产科,江苏 苏州 215600)

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ion disease,CPID)是指生殖器官与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出现的慢性炎症,多由急性盆腔炎未被及时治愈所致,该疾病可引发患者出现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腹疼痛等症状。临床常以抗菌药物治疗该疾病,但难以达到局部根治效果。中医将CPID归为“腹痛”“带下”“徵瘕”等范畴,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而气血长期亏虚是导致CPID的主要原因。中医治疗多采用中药灌肠的方式,其利用肠壁半透膜的高渗透性以达到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但因CPID患者长期受到慢性炎症的刺激,导致其病变部位组织增厚、器官出现粘连,单纯给予灌肠治疗效果尚有待进一步提升[1]。针刺可通过剌激局部穴位,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联合电流刺激可减轻腹痛,巩固元气,促使盆底肌肉节律性收缩,增强盆底肌功能[2]。故而,本研究主要探讨电针联合中药灌肠对CPID患者盆底肌疲劳程度与免疫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张家港市中医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CPID患者11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9~51岁,平均(35.61±5.78)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4.21±1.27)年。观察组患者年龄24~53岁,平均(36.21±5.43)岁;病程3个月 ~9年,平均(4.13±1.5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现代临床常见妇科疾病诊治学》[3]与《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4]中的诊断标准,且经临床影像学检查确诊者;年龄19~53岁者;入组前14 d内未服用过与本病相关的中西医药物者等。排除标准: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结核性盆腔炎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等。 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抗菌、消炎等常规治疗,具体治疗方式如下:给予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973,规格:1 g/支),取1 g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溶于100 mL的5%葡萄糖溶液中行静脉滴注,并于30 min内滴注完毕;同时联合盐酸多西环素肠溶胶囊[永信药品工业(昆山)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627,规格:0.1 g/粒]口服治疗,0.1 g/次,1次/d。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灌肠治疗,药方组成:大血藤、地丁草、鸭跖草、败酱草、蒲公英各15 g,川楝子、延胡索、制香附各10 g。水煎后,取汁200 mL,过滤后按常规灌肠方法灌肠,具体方式如下:患者排空二便后取侧卧位,抬高臀部10 cm左右,消毒肛周,将肛管插入深度约30 cm,灌入药量150~200 mL,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腹四针和骶四针治疗,使用针灸针(固始县华源针灸针厂,规格:100 mm),其中腹四针治疗方法如下:取中脘(肚脐上四寸)、关元(肚脐下三寸)、天枢(双侧,即肚脐左右两寸),斜刺, 0.5~1寸深。骶四针治疗方法如下:取骶尾边缘旁平第4骶后孔水平处(双侧),直刺,针刺深度为3~3.5寸,取尾骨旁开0.5寸(双侧),向坐骨直肠窝方向斜刺,2.5~3.5寸。患者针刺腧穴得气后连接电子针疗仪(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型号:SDZ-II),频率设置为2 Hz,50 min/次,强度以患者适宜为准,确保针感位置能达到尿道或外阴部,电针治疗腹四穴和骶四穴隔日交替使用,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0 d。

1.3 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积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的相关内容采用计分法评价患者的中医证候情况,主要包括腰骶疼痛、带下量多、疲乏低热、腰酸、小腹疼痛、行经紫暗有血块等6项,每项总分为6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严重。②盆底肌电位与盆底肌疲劳值:于治疗前后采用生物刺激反馈仪检测两组患者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的肌电位、疲劳值。③免疫功能: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取其中2 mL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百分比,并计算CD4+/CD8+比值。④血液流变学指标:取剩余3 mL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以 (±s)、[ 例 (%)]表示,分别采用t、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腰骶疼痛、带下量多、疲乏低热、腰酸、小腹疼痛、行经紫暗有血块等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 , 分)

表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 , 分)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

组别 例数 腰骶疼痛 带下量多 疲乏低热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5 4.87±0.13 2.58±1.25* 3.98±1.77 1.14±0.48* 4.33±1.05 1.12±0.33*观察组 55 4.85±0.11 1.34±0.18* 3.96±1.01 0.96±0.12* 4.32±1.08 0.65±0.21*t值 0.871 7.282 0.073 2.698 0.049 8.91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腰酸 小腹疼痛 行经紫暗有血块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5 5.18±0.22 2.55±0.43* 5.36±0.17 2.18±0.16* 4.98±0.61 1.17±0.22*观察组 55 5.14±0.31 1.11±0.18* 5.33±0.14 0.97±0.17* 4.88±0.54 0.34±0.12*t值 0.780 22.909 1.010 38.439 0.910 24.56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盆底肌电位与盆底肌疲劳值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Ⅰ类、Ⅱ类肌纤维盆底肌电位值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Ⅰ类、Ⅱ类肌纤维盆底肌疲劳值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盆底肌电位与盆底肌疲劳值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盆底肌电位与盆底肌疲劳值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

组别 例数盆底肌电位(μV) 盆底肌疲劳值(%/s)Ⅰ类肌纤维 Ⅱ类肌纤维 Ⅰ类肌纤维 Ⅱ类肌纤维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5 16.42±2.20 23.39±3.25* 17.65±2.98 24.96±4.07* 8.25±1.14 5.41±1.80* 8.24±1.15 4.57±1.34*观察组 55 16.07±2.08 26.96±3.24* 17.01±3.02 32.15±3.19* 8.33±1.23 3.30±0.69* 8.32±1.02 3.29±0.81*t值 0.857 5.769 1.119 10.311 0.354 8.117 0.386 6.06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免疫功能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CD8+百分比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例数 CD4+(%) CD8+(%) 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5 32.51±3.26 34.12±2.36* 30.76±6.65 22.35±4.32* 1.05±0.45 1.35±0.55*观察组 55 33.34±3.28 36.92±2.47* 29.80±6.57 20.17±4.02* 1.12±0.47 1.63±0.61*t值 1.331 6.078 0.762 2.740 0.798 2.52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血液流变学指标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 mPa·s)

表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 mPa·s)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

组别 例数 全血高切黏度 全血低切黏度 血浆黏度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5 5.08±0.32 4.64±0.70* 16.33±1.21 11.58±0.75* 2.09±0.21 1.58±0.36*观察组 55 5.03±0.29 3.26±1.04* 16.41±1.17 8.63±0.78* 2.05±0.37 0.96±0.22*t值 0.859 8.164 0.352 20.218 0.697 10.89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CPID是妇科常见病,主要表现为月经失调、白带异常、下腹部坠胀感等症状,部分患者可由疾病引起恶心、呕吐、膀胱刺激征等,同时该病易反复发作,常规的抗生素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治愈且易产生耐药性,会导致生殖道菌群失调,降低治疗效果[6]。

妇女在经期、产后胞络空虚时,过食生冷或肥甘厚腻之品,会导致中焦饮食积滞、脾失运化,再加之起居不慎,发热恶寒、脘腹冷痛、寒湿滞于胞宫,从而使气血运行受阻滞,引起盆腔炎症。中医认为治疗CPID应以清热解毒、祛湿化浊、祛瘀生新为主要治疗原则[7]。研究发现,中药灌肠治疗可排出积累在体内的毒素,并通过肠壁吸收中药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灌肠方剂中的大血藤、蒲公英、地丁草可清热解毒;延胡索、败酱草、鸭跖草可消痈散结;制香附、川楝子可止痛调经、疏肝理气,但在治疗过程中需掌握合适的中药灌肠温度与剂量[8]。针灸骶四穴和腹四穴可作用于膀胱处,深刺可使经气直达病灶,不离局部取穴之宗旨,起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作用,且针刺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且骶四穴、腹四穴与传统穴位不同,进行电刺激后,电流的连续性刺激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平滑肌痉挛,引导阴部神经诱发盆底肌节律性收缩,进而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提高控尿能力[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腰骶疼痛、带下量多、疲乏低热、腰酸、小腹疼痛、行经紫暗有血块等中医证候积分,Ⅰ类、Ⅱ类肌纤维的盆底肌疲劳值均低于对照组,Ⅰ类、Ⅱ类肌纤维的盆底肌电位值均高于对照组,提示电针联合中药灌肠治疗CPID患者,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盆底肌肌肉张力,降低盆底肌疲劳值,进而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

CD4+、CD8+与CD4+/CD8+是反映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指标,CPID患者通常病程较长,炎性反应持续刺激机体可引起患者免疫功能的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4+百分比、CD4+/CD8+均高于对照组,而CD8+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提示电针联合中药灌肠治疗CPID患者可更明显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控制疾病进展。中药灌肠可提高药物在病变部位的吸收,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且有利于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并促进炎性包块吸收;针刺治疗可使患者体内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与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增强了淋巴细胞的转化率,以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病情恢复[10]。CPID患者的盆腔结缔组织由于反复受炎症刺激,从而导致局部有微血栓的形成,血液呈高凝状态。针刺可通过其对血浆纤溶系统活动的增强作用,改善患者机体内血液的高聚集、黏稠状态[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提示电针联合中药灌肠治疗CPID患者可有效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促进血液循环,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电针联合中药灌肠治疗CPID患者可明显提高盆底肌肌肉收缩力度,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促进血液循环,本法疗效确切、安全,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全血肌纤维灌肠
献血几百次是真的吗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4个鸡品种胚胎发育后期肌纤维组织学特性比较分析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灌肠” 治疗有副作用吗
灌肠机专利技术综述
献血的间隔期需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