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平,张大忠,刘善凯,殷建林,季 松,刘剑宇,汪海岚
(泰州市人民医院介入科,江苏 泰州 225300)
脾动脉瘤(splenic artery aneurysm, SAA)通常指病变部位脾动脉异常扩张超过正常管径1.5倍[1],临床较为少见;但内脏动脉瘤中SAA发病率最高,可达60%[2-3]。根据发病原因及动脉瘤瘤壁结构,SAA可分为真性动脉瘤与假性动脉瘤;根据累及脾动脉的位置由远而近,SAA又可分为远端型、中间型及近端型,分别占75%、20%及5%[4]。治疗SAA的主要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及腔内治疗。腔内治疗因创伤小、无需全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SAA的首选方法。本研究观察腔内治疗SAA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5月9例于泰州市人民医院接受腔内治疗的SAA患者,男4例,女5例,年龄37~67岁,中位年龄61岁;3例临床表现为左上腹疼痛、不适,5例因体检或其他疾病接受腹部CT检查而发现,1例因失血性休克入院;2例有脾切除史;经腹部增强CT或脾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其中8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SAA;共11枚动脉瘤,包括远端型8枚(8/11,72.73%)、中间型2枚(2/11,18.18%)及近端型1枚(1/11,9.09%);动脉瘤最大径10.6~67.1 mm,中位最大径21.1 mm。
1.2 仪器与方法 以Philips FD20 DSA机为引导设备行血管造影及腔内治疗。于局麻下穿刺股动脉,采用RH导管行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观察动脉瘤形态、位置及有无异常分流;之后行脾动脉造影,根据动脉瘤及脾动脉特点,选择介入治疗方案及材料,包括Cook NESTER系列弹簧圈(直径3~14 mm,长度5~14 cm),HydroFrame、Perdenser或COSMOS系列电解脱弹簧圈(直径8~20 mm,长度19~59 cm)及ENTERPRISE支架(4.5 mm×37 mm)。术后即刻复查脾动脉造影,以SAA不复显影为腔内治疗成功。
1.3 术后处理与随访 术后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8 h,卧床24 h,观察腹部体征,若出现急腹症之外的栓塞后综合征,则予止痛、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术后口服抗生素1周。于术后3、6、12个月复查腹部CT及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1年后每3个月电话随访。
腔内治疗9例SAA均获得技术成功,术中均未出现动脉瘤破裂、脾破裂等并发症。对2例行单纯栓塞术;对6例行联合栓塞(栓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对其中1例多发SAA由远及近依次栓塞(图1);1例植入支架辅助栓塞(图2)。术后第2天,3例出现栓塞后综合征,表现为左上腹痛、恶心、呕吐、低热,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缓解。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3例出现约10%~30%脾梗死,但无临床症状;随访至48个月,9例患者一般状况均良好,复查腹部CT未见动脉瘤复发。见表1。
图1 序号7患者,女,65岁,多发SAA A.术前CTA示脾动脉中、远段共3枚动脉瘤(箭); B.采用联合栓塞法由远及近栓塞SAA(箭); C.栓塞后造影显示脾脏存在侧支血供,脾实质内见血流灌注(箭)
图2 序号8患者,女,61岁,巨大SAA,以支架辅助栓塞 A.术前腹部CT提示巨大SAA(箭),最大径67.1 mm; B.植入支架辅助栓塞脾动脉后造影,SAA未显影,脾动脉通畅(箭); C.术后1年复查腹部增强CT示动脉瘤无强化,瘤腔内血栓形成(箭)
表1 9例接受腔内治疗SAA患者的相关资料
既往研究[4-6]认为治疗SAA指征包括动脉瘤破裂、直径>25 mm或超过正常血管直径3倍、每年增长速度>5 mm及假性SAA,或育龄期及出现临床症状患者。本组病例均符合上述治疗指征。
随着相关技术及材料的发展,腔内治疗SAA应用越来越多。栓塞SAA相对简单、易行,临床常用,主要包括单纯栓塞或联合栓塞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由于脾动脉远端有胃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及其他小动脉的侧支代偿,即使完全栓塞SAA及载瘤动脉两端,对于近端及中间段SAA患者,通常不会引起脾梗死,但对远端SAA患者却可能导致脾缺血、梗死[7]。支架植入术常与弹簧圈栓塞术联合应用。本组对4例宽颈真性SAA及2例假性SAA行联合栓塞,对2例窄颈SAA予单纯栓塞,1例宽颈SAA以支架辅助栓塞。栓塞策略主要取决于动脉瘤形态、大小、位置和累及血管[4]。对于窄颈SAA多采用单纯栓塞,而对宽颈或梭形动脉瘤多需以支架辅助栓塞,或同时栓塞动脉瘤、流入动脉及流出动脉。假性动脉瘤瘤壁结构异常,破裂出血风险相对更高[7],应联合栓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两端。本组对2例假性动脉瘤均采用联合栓塞。
腔内治疗SAA相关并发症主要包括术中动脉瘤破裂、栓塞后综合征及术后再灌注等。栓塞靠近脾门或脾实质的SAA可能存在局部脾梗死的风险,临床表现为栓塞后综合征,出现腹痛、发热等,白细胞及血小板可升高,一般予对症处理或临床观察[7],症状可逐步缓解,且无明显后遗症。本组采用腔内治疗9例SAA均获得成功,术中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3例因远端型SAA接受联合栓塞患者出现栓塞后综合征,经对症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无动脉瘤再灌注及脾脓肿等并发症发生;3例出现不同程度脾梗死,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予临床继续观察。
综上所述,腔内治疗SAA创伤小、安全性及成功率高,术中应根据动脉瘤特点及血管条件适当选择手术方案及栓塞材料。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且无法排除假性动脉瘤对结果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