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玉平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金课”建设意见,指出高校“金课”应增强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金课”建设属于课程建设的研究范畴。课程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是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具体包括五大类型: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会计学专业“金课”建设是当前众多高校关心的热点之一,因为会计学专业人才需求在“大智移云物”时代发生了重要改变[1]。传统的核算型会计人才逐渐被人工智能替代,需要转向复合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建设高质量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基于此,本文依据课程建设相关理论,从五大课程类型出发研究了高校会计学专业“金课”建设路径。
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学习金字塔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①学习金字塔理论发现学习效果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参与式学习,提倡专业教学应该增加更多的实习和实训课程,通过“做”中学、“用”中学、“体验”中学、“动手”中学、“讨论”中学、“合作”中学。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基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信息建构自己的理解,提倡学习者主动建构,强调教师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引导和帮助学习者独立学习。③混合学习理论的目标是使学习更容易、更便利,强调结合传统学习优点和网络学习优点,结合个性化学习和能力培养学习,提倡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非指导性的意义学习,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教师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学生自主决定如何学习。⑤掌握学习理论强调群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及时反馈、诊断和矫正,从而采取措施,促进目标实现。
以学生为主体是当前教改的客观需要[2]。郑州升达创办人王广亚先生提倡的“三心”教育精神(关心、爱心、耐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师关爱学生就要以学生为中心,处处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主动掌握学习方法和形成知识框架,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大量专业知识。课堂教学是“金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重在传授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群体学习氛围,便于情感交流和人格感化,是师生沟通交流的有效方式。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被贴一些诸如“不活泼”“不变通”“不主动”等标签,这一现象可能与教师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有关。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建议高校:①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课前要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基础知识,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课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团队协作,允许学生出现不一致的看法;课后帮助学生掌握独立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②注重课程思政。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课堂,在每节课中的每个知识点都尽可能地引入正能量案例,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进而减少未来财务舞弊、偷税漏税事件的发生。
线上“金课”是含金量最高的课程[3]。以前,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教学交流和学生学习都局限于本校;如今,互联网发展对教育教学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线上课程让高校之间的界限渐渐趋于模糊,让更多有求知欲的学生可以听到非本校的教学名师讲课。线上课程是高校学生学习各大知名高校课程的最便捷途径,是高校在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方面“变轨超车”的有效方式。大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用、学,是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因此,建议高校设置会计学专业“双联”课程。双联课程是马来西亚教育的一大特色,它将著名大学的课程部分或全部转移到马来西亚分校或者合作院校,使学生毕业时可获得著名大学颁发的学历文凭或者学位证书。我国高校可以借鉴马来西亚高校经验,和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课程联合,尤其是线上课程联合,承认学生在知名院校修得的课程成绩。
集中力量打造高质量慕课。会计学专业因其知识多且碎的特点,非常适合建立慕课。但是,会计学专业慕课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碎片化的内容进行精细化、趣味化讲解,对繁多的知识点进行框架化、系统化梳理;第二,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最好控制在3~5分钟;第三,教学案例要具有时效性,例如财务舞弊案例要列举那些最新或者最贴近生活的,如瑞幸咖啡公司的财务舞弊事件;第四,教学展示方式要多样化,教师可以利用演员表演技巧,抓住学生情感,让学生记忆深刻。
郑州升达创办人王广亚先生的“伦理、创新、品质、绩效”办学理念,强调教学形式要与时俱进,实现教育教学绩效最大化。新时代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对人才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4]。线上“金课”和线下“金课”各有千秋,二者不可替代,但可相辅相成,协同提高教育教学绩效。混合式课程有利于线上知识接收与线下知识内化相结合,有利于线上独立学习与线下情感交流相结合,有利于线上信息化数据评价和线下纪律管控相结合,实现知识的迁移、构造、类聚、整合、批判与探讨,使教师从主导者变为参与者和问题解决者。
混合学习理论提倡传统学习形式和网络学习形式相结合。因此,高校应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会计学专业“金课”,提高会计学专业教学绩效。线上“金课”重在传授事实性和概念性的低难度知识,目的是让学生课前进行一些记忆和理解性的认知活动。教师不必就这些低难度知识在不同的班级进行重复的低效率讲解。比如会计六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以及资产负债表项目等。线下“金课”重在提高学生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认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当面争辩进行知识的内化吸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与学生线下见面时,应当就重难点、争议点、热点等内容展开争辩。例如各类资产减值的判断条件、减值测试方法等。
虚拟仿真课程对修正学生职业生涯倾向有明显促进作用[5]。会计学专业具有技术性较强的特点,其人才培养侧重实用性和操作性,提倡业财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辅以大量的技能实训课。但是,当前会计学专业实训教学普遍存在着“两高、两难”问题,即高投入、高消耗、难实施、难观摩。虚拟仿真实训课程设置了虚拟演示、虚拟体验、虚拟互动、虚拟考核等多种教学形式,某些业务流程在虚拟环境中“学做”可以有效缩短真实环境中“会做”的训练时间,有效提升操作的职业性与规范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破解“两高、两难”现象,提升实训教学效果。
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专业教学应该增加更多实习和实训课程。因此,建议高校引进会计学专业相关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倡导“在环境中体验,在对抗中思考,在组织中协同,在行动中认知”的实训教学理念。该平台把企业厂房设备用虚拟技术实现,把真实企业业务流程、数据、岗位设置用仿真技术实现,通过虚拟仿真场景,开展体验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将企业工作场景搬到校园,解决校内实习问题,提高学生实操能力,缩短企业再培养周期,降低企业再培养成本,实现“上学即上班”,“校内实训=校外实习”。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企业招聘毕业生、高校人才培养关注的重点。社会实践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为中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6]。会计学专业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能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对增强学生就业信心、减少企业人才培养成本、提高高校社会知名度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会计工作内容涉及企业机密信息,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财务部门进行顶岗实践存在困难,多数做的是一些行政和后勤工作,很难进行本专业实践,这就和实践课程的专业实习初衷出现了偏离。
掌握学习理论强调群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基于此,建议高校:①跟岗实习。跟岗实习过程中由老会计一对一地带学生进行真账实操,既开展了会计学专业的社会实践课程,又实现了企业内部资料的保密性。②校企融合。高校可以建立真账实训基地,把真实的财务业务分配给在校师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实操”的模式,实现“校中厂,厂中校”、专业化、订单化的培养模式。③社会实践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爱国教育、科研教育。社会实践课程的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高校可设置一些专业外的社会实践课程。例如,设置体验军营生活的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感受铁一般的纪律,培养学生爱国情操;设置爱心助农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帮助农民播种、收割和销售,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开展寒暑假社会调研活动,让学生协助教师做一些社会调研课题,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经济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在会计人才需求从核算型转为复合管理型的现实背景下,在提升课程质量的要求下,高校的会计学专业课程建设愈显重要。
本文针对高校会计学专业“金课”建设路径,围绕五种课程建设类型提出了五大“金课”建设对策。但是,高校会计学专业“金课”建设要想真正地建立和实施,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全心全意地去打磨自己的课程,放开心扉地与同事共享知识和共建课程,才能让会计学专业“金课”含金量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