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机遇 新发展*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2021-12-25 03:41
大众文艺 2021年23期
关键词:思政信息大学生

李 霞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 224000)

新媒体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探寻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所带来的影响,积极创新和改革思政教育,成了当下高校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1.依托新媒体平台与技术,将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扩充理论资源

同传统的媒体相比较来说,新媒体技术表现出高信息传播效率、高覆盖面以及强大的信息储存功能,特别是新媒体技术所彰显出的多向性传播功能,均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与之比拟的。作为大学生而言,其对于新鲜事物表现出较强的探求心理以及接受能力,其能够依托网站、微博、朋友圈等平台实现对不同信息资源的获取,如,借助前述平台与媒介,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之下,对重大会议信息第一时间加以了解,从而可以从中获取关键的信息源,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会让大学生逐渐对时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逐渐认识到思政教育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从思政教育开展和实施的角度来看,依托对新媒体平台以及技术的使用,将为高校思政教师所开展和实施的思政教育活动奉上更为丰富的理论素材和理论资源,从而有助于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充实,亦能够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之中获得更为开阔的眼界和视野,从而有助于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精神境界的升级以及道德品质的进步。

2.依托新媒体平台和技术,将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有效拓展

为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善于借助不同的载体开展相关的思政教育活动。甚至可以说,如何实现对教育载体与教育渠道的科学遴选,将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传统的思政教育渠道表现出单一性特质,即,以高校思政教师的思政课堂教学活动为主,再辅之以思政实践活动以及思政专题讲座。在新媒体平台和技术发展速度一日千里的当下,高校思政教师得以借助新媒体平台与技术实现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即,依托对新媒体平台与技术的应用,将改变以往完全依赖教科书以及教师讲授的思政教育模式,并且为教师同学生二者之间搭建高效、畅通的交流平台,这样一来,便让原本局限于课堂有限教学时间之中的思政教育活动拓展为随时随地进行的“泛在思政教育”模式。在学生接受“泛在思政教育”模式的过程之中,其言行举止均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并逐渐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实现更好地自我发展,健全个人人格,尤其重要的是,借助对新媒体平台与技术的应用,将让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在学生眼中更具吸引力以及感染力,让思政教育的相关信息以及内容能够实现对高校大学生群体更好地宣传覆盖。

同时,新媒体平台与技术将有效的补足以往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活动所暴露出的短板与不足,将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资源、图片资源、音频资源等,让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和直观,从而有助于实现对学生的吸引。

为此,广大高校思政教师应当在日常备课阶段认真学习和领会新媒体技术,掌握其功能,洞悉其特质,以便能够将新媒体技术更好地运用于思政教育之中,提升思政教育的效度。

3.新媒体平台与技术,将提升高校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

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新媒体平台与技术的发展速度亦随之得到提升。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之下,信息资源的传播速率以及传播半径都大大超出了以往,由此使得信息资源的传播成本无限趋近于零,同时亦使得信息资源的传播过程之中表现出高度的交互性与互动性,这便是新媒体平台与技术较之传统媒体所表现出的优势所在。作为当代大学生群体而言,其对于新媒体平台与技术十分熟稔,并由此对于新媒体平台与技术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甚至可以说,大学生的思想理念以及言行举止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会受到新媒体平台与技术所提供和传播的信息资源的影响与左右。

有鉴于此,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平台与技术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所带来的影响,并积极学习和在组织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应用新媒体技术,唯有这样,方才能够提升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信赖感和认同感,让其从思想层面到行动层面都获得显著的提升。

不过需要看到的是,大学生群体在心理层面尚且不够健全,因此便会导致其在接触新鲜事物的过程之中更乐于接受和认同自己所喜好或者偏爱的事物,这就要求广大高校思政教师在借助新媒体平台与技术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应当注重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唯有这样,方才能够确保思政教育的成果真正让大学生入脑入心。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之中,教师同学生的地位存在不对等性,这种不对等性表现为教师完全掌控课堂或者思政教育活动的主控权,学生所能做的事情仅仅是被动接受,无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观点与看法,也少有同教师展开平等交流的契机,长期处于此种教学模式状态之下,极易导致学生对于思政教育产生疏离感,无法对所接受的思政教育内容产生深度认同。

为此,广大高校思政教师应当借助新媒体平台与技术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以便能够依托教学载体的创新,唤起大学生群体对于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和学习热情。

(二)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1.多元信息来源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各种影响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之下,新媒体平台与技术相继问世并在社会生活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此提升了社会公众的信息资源获取和发布速率。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时代,由此使得其对新媒体平台与技术表现出足够的熟稔以及强烈的认同,其不习惯于从传统媒体当中获取信息资源,更乐于将新媒体平台与技术作为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

不过需要看到和指出的是,新媒体平台与技术所带来的信息资源体量庞大,信息资源的内容良莠不齐,作为涉世未深的高校大学生而言,其在各类信息资源的影响与冲击之下,极易在自有的思想意识体系之中衍生出主流文化意识以及非主流文化意识。无论是主流文化抑或是非主流文化,其均是借助新媒体平台与技术的形式,依托娱乐性、趣味性以及生动性较强的短视频等媒介形式,赢得了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

正如前文所分析与指出的那样,大学生的心智尚且处于形成阶段,因而其辨别是非、分辨美丑的能力较为有限,故而易于在接触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之中易于缺乏理性认识。有鉴于此,高校思政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在多元信息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产生影响和冲击的背景之下,如何帮助其形成科学的人生态度。

2.碎片化信息传播方式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碎片化信息成为信息资源的主要传播方式,表现出显著的即时性与高覆盖性特质。对于高校大学生群体而言,其在借助新媒体平台与技术获取相关信息资源之后,亦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诉求对所获取的信息资源加以重组,以便能够将之整合为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同时,大学生借助新媒体平台与技术实现同他人的知识交流、分享,在这一过程之中,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思维特点亦会受到来自他人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需要看到的是,碎片化的信息资源传播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信息资源的传播以及扩散速度,不过因为碎片化信息资源欠缺整体性,故而难以让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之中对特定事物形成深刻的领悟与认知,其从碎片化信息资源当中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以当前流行的各种APP平台为例,各种题材丰富多样,形式短小精炼,符合受众快速检索和浏览的心理需求。但伴随着快节奏的播放频率以及断章取义式的分秒呈现,其背后的真正价值意义是否能够植根于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处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研究。

3.新媒体信息资源的多向性导致教育主体丧失信息优势

在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以及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因为教师能够掌控和拥有丰富的思政教育教学资源,由此使得其得以在开展活动以及组织教学的过程之中把控节奏,进而拥有了绝对话语地位。随着新媒体平台与技术的相继兴起,大学生能够借助对新媒体平台与技术的使用,实现对不同信息资源的高效获取,如此便削弱了思政教育主体原本具有的优势地位。

同时,对于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而言,其很难愿意主动走出舒适圈,故而在其眼中,新媒体平台与技术仿佛难以逾越的山峰。

需要看到的是,随着教育环境实现了现代化的当下,教育主体(教师)与教育客体对象(学生)在获取信息资源的地位上是平等的,从这个层面上可以说,假若教师不具备良好的新媒体平台与技术应用意识,不具备新媒体平台与技术应用水平,则其会因此而同学生产生信息差,随之将会陷入“主体弱化”困境,直接的结果便是思政教育的效果打了折扣。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在新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应该不断创新,革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平台,使新旧媒体有效结合,落实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提升大学生自身政治素养与媒介素养。

(一)教育理念推陈出新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应当敢于推陈出新,敢于突破常规,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加以重塑,对新媒体平台与技术之于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加以把握,唯有这样,方才能够依托新媒体平台与技术实现对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效度升级。

在高校日常管理过程当中,思政教师亦应当借助新媒体平台与技术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第一时间洞察和了解,为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当中所遭遇的问题给予帮助和解答,如思政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构建班级QQ群和微信群、学生党员干部QQ群和微信群,以便能够提升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同时,思政教师亦可以借助浏览QQ空间以及朋友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这样将达成对学生最近一个时期思想动态的把握,如此一来,将会让思政教师在实际开展教育以及教学过程当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科学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引,如此将实现理论教学同实践活动的有机衔接。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过程当中,思政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形态的宣传和讲解,以便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此外,高校应当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和思政教师共同制作校内思政教育网站,以此来作为校内思政教育线上基地。

(二)教育平台不断完善

高校应不断完善全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打造多向交流的教育实施平台,创建开放性的舆论汇集平台,打造在线讨论的信息分享平台。

1.打造多向交流的教育实施平台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之下,大学生能够借助QQ、电子邮箱、微信等媒介同教师进行实时交流,同时,教师亦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论坛发帖等方式同学生进行沟通,使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做到了如指掌,以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具体的指导方式可以是借助新媒体平台与技术的线上对话,也可以是依托慕课、微课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内容。

思政教师亦可以组织学生下载各类思政APP,要求学生对思政APP所发布的各类权威信息内容加以收看。此外,思政教师亦可以借助电子公告板为学生发布时政热点内容,使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国内外的时事信息,让其更好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创建开放性的舆论汇集平台

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学生表达自己的诉求的渠道是非常少的,而在新媒体时代则不然,新媒体时代,我们可以为学生创建开放性的舆论汇集平台,使学生都能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为此,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为学生设置舆论汇集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表达自己想要获得的知识,想要接触的内容,以及想要表达的诉求。管理人员需要定时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由教师来将得到的信息进行详细分析和概括总结,从而把热门话题引进课程重点讲解,大学生可以毫无压力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也更加积极向上,在教师引导下道德观念得到提升,与老师的交流互动增多,从老师身上学到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这种开放性的平台使师生之间的交流都畅通无阻,陈诉和请求公开化,更加真实,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可行性提高,实施效果目的性增强。

3.打造在线讨论的信息分享平台

现今一个时期,采取课堂录制视频并要求学生自行点击听课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全媒体时代在线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因此,思政教师应当采取云录制等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在线沟通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之中,学生能够将自己在观看教师授课直播过程当中产生的问题同教师进行线上实时交流,也可以在线与正在观看直播的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同时,教师和学生亦可以将平日当中同思政相关的要闻、事件分享到信息分享平台之上,这样将会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教师与学生可以对其他人分享的同思政相关的要闻、事件进行记录,并对其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加以整理,这样将达成集思广益的目的,从而提升教学互动的实效性,亦能够帮助思政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新旧媒体有效结合

如今,新媒体技术为我们的思政教育提供了诸多的契机,可以说在教育领域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传统媒体的力量。传统媒体有着新媒体所不可及的公信力。为此,高校应该坚持新旧媒体相结合,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方的力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政教育平台。

举例来说,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时候,可以借助“学习强国”APP,其中有“学习”“视频学习”两大板块38个频道,聚合了大量可免费阅读的期刊、古籍、公开课、歌曲、戏曲、电影、图书等资料,能够为学生学习新思想、新动态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此外,“中国大学慕课”也是非常好的在线教育平台。与此同时,高校也应该开辟自己的思政教育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网站等,组织学生培训、学习。

当然,传统媒体中也有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电视媒体、纸媒等传统媒体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每周进行一次线下的学习、探讨,更加及时地掌握时政新闻,用“春风化雨”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对新时代的思想进行宣传。

(四)落实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之下,高校应当注重对舆情工作的有效落实,具体而言,高校应当责成宣传部门打造高校官方的抖音、快手、微博等账号,用以发布权威信息,以免有虚假信息混淆视听。同时,高校亦应当借助抖音、快手等账号,对高校的校内思政活动进行直播,诸如思政专题讲座、文艺汇演等,从而让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高校丰富的校园文化,并在这一过程之中强化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高校应当责成宣传部门组织成立网络监管队伍,监管队伍由辅导员、学生干部、教师组成,通过监管队伍的在线调研、走访,做到对学生网络思想动态的了解,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不实之词以及虚假信息加以处理,这样将避免学生在虚假信息和不实之词的影响下形成错误且偏颇的认知。

高校亦可以推出官网微信公众号,让学生借助官网微信号实现对学校最新动态的了解,并能够在评论区之中发表个人的见解。

(五)提升大学生自身政治素养与媒介素养

1.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

一方面,大学生应当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这一过程之中坚持学做合一,努力实现对自身品德修养以及道德情操的完善与提高。正如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所论述的那样:“理论知识是掌握自觉而牢固的技巧的基础。”当主体掌握了详尽的理论知识之后,其便能够达成对事物更为精准的认知和辨别,从而可以在日常生活之中有意识地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在面对新媒体平台所发布的负面信息资源内容时,不会盲目的跟风,也不会人云亦云,而是能够客观、冷静、审慎的作出独立判断。大学生必须真学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有掌握与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方才可以确保大学生不会偏离正确的人生方向。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坚持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亦需要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以便能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之中获得宝贵的人生体验。实践不但是进步的阶梯,同时亦是智慧的温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之所以需要系统的学习思政知识,其最终目标便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对自身思政素养的持续提升,将让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个人修养亦随之得到增强,并真正实现对社会的了解,丰富自身的知识与思想,坚定内心的理想和信念,并在行动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将正确的理论转化为内心的信念以及行动的指南,最终得以自觉的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当中。

2.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媒介知识,强化自身的媒介素养

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样,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之下,大学生群体能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大大增多,由此极易导致大学生陷入数字迷雾之中。有鉴于此,为了在形形色色的信息资源面前保持清醒,大学生必须注重对自身媒介素养的有效提升。

首先,大学生应当意识到媒体融合趋势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全新机遇与挑战,充分认识到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现实价值和重要意义,由此增强自觉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主动意识。从而能够主动走出舒适区,敢于挑战自我,敢于创新和突破常规,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的诸多变化。

第二,大学生应切实地将提高媒介素养作为目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身和学校学习的课程特点积极参与媒介素养的专业或通识教育,主动学习媒介素养课程。可以阅读媒介素养相关书籍,了解媒介的产生、媒介意识、媒介文化、媒介伦理、媒介实践以及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对接收到的媒介信息进行解读、分析得出客观理性的认识。

最后,高校应当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通过授课的方式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能够理性看待网络之中的各类信息,并自觉对不良信息、负面信息加以规避。

三、结语

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诸多积极的以及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思政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契机,积极探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猜你喜欢
思政信息大学生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订阅信息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