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帝霸陵对后世陵墓的影响

2021-12-25 03:41韩佰伟
大众文艺 2021年23期
关键词:帝陵文帝陵墓

韩佰伟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一、霸陵形制和选址问题

霸陵是汉高祖第四子刘恒汉文帝之陵墓,位于今西安市灞桥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9°07′,北纬34°16′。东北部为霸水,西南靠白鹿原,因在灞河以西,“就其水名,因以为陵号。”文献记载,霸陵四周设有水道,周围种植大量的松柏,陵园称“盛德园”,四周修建高大的阙门。文帝一生较为简朴,不喜铺张浪费。下诏“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因霸陵以山为陵,不见于高大的封土,在霸陵的南部是其母亲薄太后的南陵,北部为霸陵邑,南陵的陪葬坑位于霸陵的西南部,大约位于霸陵和南陵的中间。

对于霸陵形制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崖墓说,二是竖穴土(石)圹说。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中,刘庆柱、李毓芳先生认为:霸陵“因其山,不起坟”,地面上没有封土。在白鹿原的断崖上凿洞为玄宫,其中以石砌筑,坚固异常。同时,刘先生推测西汉诸侯王崖洞墓可能仿自霸陵的“因山为藏”。徐萍芳先生认为西安东郊的凤凰嘴高崖,是霸陵所在,从墓室的结构上来说,应当是一种崖墓。焦南峰先生、黄展岳先生都认为霸陵是崖墓,学术界还有其他学者也持相同的观点,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认同第二种观点的学者刘尊志先生认为因有山的存在或在山的附近故不修建封土了,霸陵的形制和其他帝陵相似,为竖穴土坑墓。李银德先生认为霸陵为竖穴土圹的可能性较大,……甚至是横穴岩洞墓的可能性大。

文帝霸陵是崖墓,还是竖穴土圹墓,这只能从文帝霸陵所借鉴的墓葬形制推测。我国最早采用因山为陵葬制的陵墓是西汉第一刘姓楚元王刘交陵,《后汉书·郡国志三》注引《北征记》:“城西二十里有山,山有楚元王墓。”《水经注》记载“获水又冬径同孝山北,山阴有楚元王墓,上圆下方,累石为之,高十余丈,广百许步,径十余,坟悉结石也。”观察刘交墓的平面图,可以看出该墓由墓道、南北耳室、甬道、封门石、墓室等组成。是在山体内部凿出全墓的形制,形制与西汉其他诸侯王依山开凿墓室相比,该墓较为简单,反映出制作的原始性。比刘交墓时代较晚的满城汉墓,其形制比刘交墓要复杂,但修建方法与刘交墓是一样的。与其他发掘的汉代诸侯墓中相比,也是具有一致性,应归为崖墓。据《史记·孝文本纪》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锡为饰,不置坟,欲为省,毋烦民”。文帝选择在远离其祖陵白鹿原修建自己的帝陵,并且与其他帝陵有所不同,不是采用传统的封土为陵,而是地方诸侯所采用的崖墓。

关于文帝霸陵的选址问题,也是学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西汉十一帝陵围绕在汉长安城的周围,其中九个皇帝的帝陵均安葬在汉长安城西北的咸阳原上。文帝霸陵和宣帝的杜陵分别位于长安城南的白鹿原和杜东塬上,从帝陵分布的数量来看,位于长安城西北的咸阳原是西汉皇帝安葬的集中区域,是西汉的祖陵区。但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却没有安葬在祖陵区内,这背后的原因是值得关注的。

西汉帝陵的选址,相关学者已有讨论,主要有丧葬传统、风水因素、政治需要及个人因素。关于西汉帝陵的选址问题,很多学者进行过讨论,其中帝陵是否按昭穆制度排列的,这一问题研究得比较多。《周礼·春官·冢人》载“冢人掌公墓之地,辩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这种昭穆制度用于宗庙或是墓地当中,但在考古中,在先秦时期的墓地中未发现有昭穆制度的运用。

汉文帝为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是庶出,不是嫡出,文帝将自己的陵墓安排在祖陵区之外,是为了避开昭穆制度,这似乎也是一种解释。但观察西汉帝陵未发现有昭穆制度的迹象,也就不能说霸陵是因昭穆制度才不入祖陵。

霸陵的陵园与其他帝陵陵园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文帝母亲薄太后的南陵也在其陵园内,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文帝生母薄式原是魏王豹的妾妃,汉初,魏王豹死,刘邦见薄式有几分姿色,将薄式招入宫中。后其子刘恒被封为代王,跟随刘恒在代国,刘恒继位皇帝后,薄式封为太后。从刘恒和其母亲的遭遇来看,文帝选址白鹿原与薄式是有很大关系,就是薄式去世后,葬在何处的原因。西汉帝陵,基本是夫妻合葬,在同一陵园内,帝陵与后陵并存,这是规模最大的墓葬。其余是妾妃和功臣的陪葬墓。当时,高祖长陵已有妾妃的陪葬墓,如果薄式入藏长陵,墓葬规模按制度需要降一等级,这当然是文帝不能接受的。所以为了自己生母的陵墓按后陵等级修建,彰显薄式的皇太后身份,文帝将自己的陵墓安排在地势较好的白鹿原。

历朝历代的帝陵是一项国家性质的建筑工程,是国家威严的体现,背后的政治因素对帝陵的选址有很大的影响。文帝霸陵选址白鹿原不但是为了解决生母薄式的丧葬问题,政治因素应该也是一很大的推手。

西汉初,全国基本统一,但仍然有来自北方匈奴的威胁,这种威胁持续到武帝时期才得以解决。西汉的帝陵主要集中的为北地区,尤其是高祖长陵,惠帝安陵的修建,设置陵邑,充实人口。以帝陵为防御屏障,抵挡匈奴长驱直入,威胁京师。文帝时期,因和亲政策,北方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变小,而来自东方同姓诸侯和地方势力的威胁越来越大。如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发兵欲攻打荥阳,进兵长安;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谋反。这一系列的同姓诸侯的反叛,均来自长安城的东部。文帝时期国力还不足以全力应对各方的威胁,故采取防御措施是为正当。在长安城的东边除了武关、函谷关,在无险可守,一旦函谷关被攻破,长安城再无保护屏障。文帝正是为了出于防御的考虑,将自己的帝陵安置在长安城东的白鹿原,设置陵邑,加强东部的防御。

综上,文帝霸陵是在借鉴刘交墓的基础上,依山开凿墓室。因霸陵未经考古发掘,其内部结构不详,但作为帝陵其规模相比也是惊人的。文帝选址在白鹿原上修建陵寝,一是为了自己的生母,带有个人情感在内;二是为了帝国京师的防御需要。

二、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经济文化深受两汉影响,汉文化传统已形成,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在葬俗方面与汉代的厚葬不同,魏晋时期统治者提倡薄葬,在墓葬形制方面,尤其是帝陵修建的时候,要体现出薄葬,由此可能就借鉴了汉文帝修建自己陵墓的做法,选择崖墓,在山体内修建墓室,或是选择倚山。

曹魏时期一改汉代厚葬制度,曹操提倡的薄葬,不是空谈。曹操墓高陵发现于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墓葬平面为甲字形,随葬器物多为陶器,与汉代同级别墓葬随葬品相比甚微。西晋帝陵修建的理念秉持了薄葬的理念,但在帝陵的修建上应该是借鉴了汉代陵墓的形制——凿山为穴。有关西晋帝陵的考察,社科院考古所曾考察了邙山南麓的枕头山和峻阳陵两处。枕头山墓地所在的最大墓,墓道长46米、宽11米,墓室长4.5米、宽3.7米、高2.5米,该墓推测为西晋文帝司马昭的崇阳陵。峻阳陵墓地最大的墓,墓道长36米、宽10.5米,墓室长5.5米、宽3.7米、高2.5米,推测为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峻阳陵。两座大墓以山为体,规模小于汉代帝陵,但形制和霸陵的应该是有传承性。南朝的帝陵大多也是依山为陵,依稀有汉代遗风,这里不在论述。

两汉的帝陵对唐代帝陵的选址影响是最大的,有“斟酌汉魏,以为规矩”之说。唐代帝陵依照建筑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封土为陵,采用两汉制度,地下修建墓室,地面封土,在关中十八陵中为少数,只有四座;第二种为凿山修筑陵墓,因山为陵。唐陵中,此类帝陵占多数,共十四座。其中,唐太宗昭陵是开创者。

唐陵陵园制度开始于唐高祖献陵,贞观九年,高祖颁布《神尧遗诏》载:其服轻重,系从汉制。以日易月,于事为宜。其陵园制度,务从俭约。斟酌汉魏,以为规矩。百辟卿士,孝子忠臣,送往事居,勿违朕意。从高祖的遗诏中,可以看出,唐代帝陵不管是封土为陵,还是依山为陵,从仿照的是汉代的建设理念,在这基础上形成了唐代独特的帝陵修建方式。贞观九年五月庚子,李渊崩,一方面唐太宗为了遵从李渊遗愿,勿劳民,另一方面也是时间较为仓促,短时间内无法修建与汉代帝陵规模一样的陵墓。这样的情况下,与房玄龄等大臣商议,以为“汉长陵高九丈,原陵高六丈,今九丈则太崇,三仞则太卑”。最后建议选择不崇不卑的光武帝原陵制度。从文献记载和实际勘探过程中应该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唐太宗昭陵是唐代帝陵依山为陵的鼻祖,且是太宗生前本人自己选择的修建地点。太宗在生前选择自己陵址,可能于李渊崩后修建陵墓有一定的影响,至于是如何选择陵址,只能从文献中窥探。《唐会要》卷二〇《陵议》条云:

“太宗谓侍臣曰:“昔日汉家皆先造山陵,既达始终,身腹亲见,又省子孙经营,不烦费人功。我深以此为是。古者因山为坟,此诚便事。我看九嵕山孤耸回绕,因而旁凿,可置山陵处朕实有终焉之理(志)。”乃诏曰:“《礼记》云:‘君即位而为椑。’庄周云:‘息我以死。’岂非圣人远鉴深识,著之典诰,恐身后之日,子子孙孙,尚习流俗,犹循常礼,功(加)四重之榇伐百祀之木,劳扰百姓,崇厚坟陵。今先为此制,务从俭约,与九嵕之上,足容一棺而已……”至二十三年八月十八日(649年9月29日)山陵毕。

从上述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太宗选址的目的一是为了仿汉代造陵模式,既达始终,身腹亲见;二是为了务从俭约,但是从实际的昭陵勘探数据来看,太宗这一做法是出于政治目的,而不是真正的为了节约。由此来看,太宗依据汉代遗风修建陵墓,还是仿照文帝的霸陵形制,开启了唐代帝陵依山为陵的先河。

两宋皇陵分为北宋皇陵和南宋皇陵,北宋皇陵位于今河南巩义,南宋皇陵位于今浙江绍兴。巩义皇陵号称“七帝八陵”,整个兆域分为四个区域,加帝陵,后陵和陪葬墓有上千座墓葬。通过对宋代帝陵的发掘勘探,宋代帝陵在陵寝制度的发展史上处于徘徊的阶段,与秦、汉、唐三代相比,宋代皇陵在形制上有前代的传承,也有自己的创新,如封土为方形、开四门继承汉代形制,且帝陵位置还是选择依山为陵,这还是继承了汉代的制度。南宋皇陵在修建时仍以巩义皇陵为依照,不在讨论。辽夏金的帝陵与前代的帝陵制度还差别,虽说辽代帝陵也可以说是依山为陵,但与汉代、唐代的因山为葬还是有区别。明、清时期也受汉代因山为陵的影响,帝陵的选址也发生了变化,墓圹也不再凿岩为圹,但仍可将其视为汉代帝王陵墓因山为陵的余韵。

三、结论

综上所论,文帝霸陵打破了传统帝陵模式,为选择封土为陵,而开启帝陵依山为陵的先河。楚元王刘交墓,被文帝霸陵继承。但在两汉时期,只有文帝霸陵一座帝陵是依山为陵。其余汉帝陵皆封土为陵。但就是这一特例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帝陵的修建。在魏晋南北朝时,这一制度被沿用,尤其在西晋帝陵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霸陵对唐代帝陵的影响非常深刻,依山为陵制度在唐代得到了直接的确立。唐以降,这一制度仍然对历代帝陵的修建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猜你喜欢
帝陵文帝陵墓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贾生与文帝
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
止谤妙招
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
金字塔不都是陵墓
浅论西汉帝陵制度
最意想不到的致富
南京六朝陵墓石刻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