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维奥尔琴的神秘面纱:衍变与发展

2021-12-25 03:41张若愚
大众文艺 2021年23期
关键词:低音世纪乐器

张若愚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

“Viol”指代的不仅仅是维奥尔琴乐器本身,还包含其家族乐器,它们在西方提琴家族的发展进程中占有浓重一笔。霍恩博斯特尔-萨克斯(Hornbostel-Sachs)乐器分类系统中,其被归类为弓形琉特琴(英:Fiddle),通常是置于膝上或两腿之间[因此也被称为(意:‘Viola da gamba’腿式维奥尔琴)]。它正式出现在15世纪末的欧洲,随后成为所有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乐器中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并被广泛用于合奏音乐。同时作为独奏乐器的它一直繁荣到18世纪中叶才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一、维奥尔琴的衍变

(一)起源

早期维奥尔琴的术语受到了12世纪欧洲弓弦乐器“维埃尔琴”(Vielle)及十五世纪西班牙下半叶传入的用弓演奏的比尤埃拉琴(Vihuela de arco)术语的影响。中世纪法语:“Vielle”名词在欧洲各国经发展有了不同的名称,例英:“Fiddle”;德:”“Fiedel”;意:“Viola”。16世纪维奥尔琴家族的术语多种多样,有时非常混乱,很少有作家使用修饰词界定。文艺复兴时期的术语‘Viola da gamba、viola cum arculo和vihuela de arco’在那时成了维奥尔琴的一些(真正的)替代名称。现今英语中“Viol”的名称来源于15世纪末期西班牙:“Vihuela”词汇的演变[意大利语中的(意:“Viola”——16时期明确界定——“Viola da gamba”),法语中的:“viole”)],但同时也与现代小提琴家族中的中提琴(Viola)相区分,成为特指维奥尔琴及其家族的乐器术语。

维奥尔琴家族弓弦乐器系列中的任何一种,有中空的木制琴身和弦轴箱,在弦轴箱中琴弦的张力可以增加或减少以调整每根琴弦的音高。最早出现在15世纪中后期的西班牙,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1600-1750年)最为流行。“其早期的祖先可能包括阿拉伯的雷贝琴(Rebab)和中世纪欧洲的维埃尔琴,但之后更为直接的祖先包括十五世纪下半叶西班牙用弓奏的比尤埃拉琴。”

雷贝琴是早期几个相关弓状(但有时是弹拨的)弦乐器的名称,其通过伊斯兰贸易路线独立地传播到北非、中东和欧洲的部分地区。也是已知最早的弓乐器之一,命名约在8世纪。主要分3种类型,这里论述的是其中最直接的来源——梨状琴体变体。

维埃尔琴是一种中世纪时期使用的欧洲弓弦乐器,记载中显示最早出现于1150年前,有三到五根羊肠弦。表示两种类型的乐器:1.中世纪晚期的一种弓状弦乐器包括(1)任何形式的腿式维奥尔琴及其家族乐器;(2)放在肩膀或腿部演奏的提琴类型——特指中世纪维奥尔琴(Medieval viol)。2.15世纪中或末期还指代轮擦提琴(Hurdygurdy)。作为最初具备五根弦琴体的类型,有理由推测维奥尔琴琴弦部分的延续是由维埃尔琴演变而来的。

15世纪中叶的西班牙比尤埃拉琴是维奥尔琴品系和调音部分的来源。是一种指弹、调音像琉特琴的西班牙弦乐器,形状像吉他。进化于阿拉贡王国——位于伊比利亚东北部,形成了三种演奏类型:指弹(Vihuela de mano)、拨奏(Vihuela de penola)、弓奏(Vihuela de arco)。1480年之后弓奏比尤埃拉琴的出现,最终导致了维奥尔琴的形成和发展。

(二)衍变

1.15至16世纪初的维奥尔琴

15世纪中后期西班牙维奥尔琴(Spanish viol):15世纪中后期的西班牙维奥尔琴是衍变的第一个节点。“颈部非常长而窄,有音品、音栓,琴颈中央有玫瑰花的印花图案,两侧的肋状挡边非常细,具有维奥尔琴典型的琴形—中型大小的琴身,琴身腰部有明显的拐角。没有凸起的指板,也没有拱形的琴桥,琴弦通过一个低矮的不弯曲的琴杆与琴腹相连。”这时的形式以演奏和弦为主,还不足以有条件演奏单弦的旋律线条。

15世纪末巴伦西亚维奥尔琴(Valencian viol):维奥尔琴很快就通过巴利阿里群岛和撒丁岛传遍了地中海,直到意大利。快速的传播和发展可能得到了来自巴伦西亚的波吉亚家族的资助,在亚历山大六世担任教皇期间(1492-1503年),开始出现在罗马和北方城市。相较西班牙维奥尔琴它有更短的琴颈和更宽更深的腰部,但仍然保留着纤细的肋状挡边,琴身中间有玫瑰花型的纹章图案。现存的这种乐器的大部分描绘直接来自塞巴斯蒂安·维尔东(Sebastian Virdung,1465-?)1511年《音乐精义》(Treatise Musica Getutsch)中的阐述。

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次中音、低音维奥尔琴(Tenor/Bass Viol):16世纪早期的意大利绘画中,可以追溯发现这时的维奥尔琴是作为一种更全面发展的乐器出现。“拉斐尔在它的《圣塞西莉亚的寓言》(Allegory of St Cecilia约1513-1516年;博洛尼亚国家绘画馆)中描绘了一把带有狮子头雕刻的次中音维奥尔琴(Tenor viol),几乎具备且预示了17世纪典型维奥尔琴乐器的所有特征:深切的肋状挡边;倾斜的琴肩;平坦的琴背,琴背的上端部分向颈部弯曲过渡;两个C形音孔;音品的存在;六个音栓和微微拱起的琴腹。”这说明了意大利维奥尔琴所经历的最重要的一次变化:巴伦西亚维奥尔琴中旧式的平直琴桥被拱形琴桥和指板所取代。从过去的只具有单旋律线条和单音演奏的能力,到成为一种装备齐全可在复调合奏中演奏单独旋律声部的乐器。这种根本性变化的直接结果是——起初只需要次中音(Tenor viol)和低音维奥尔琴(Bass viol),而现在需要制造不同尺寸的维奥尔琴以满足此时期的社会音乐需求,维奥尔琴家族规模逐渐兴起。

2.十六至十七世纪的维奥尔琴

“这段时间是它的成熟期,在最初几十年里,维奥尔琴家族的势力范围稍显复杂。其合奏形式在意大利的发展更是与一种新的世俗独唱歌曲——弗罗托拉的出现相吻合。”p维奥尔琴合奏音乐的发展不仅是最适合业余娱乐的乐器之一,还促进了贵族对世俗复调音乐的偏好。

16 世纪末至17 世纪初巴斯塔达维奥尔琴(Violabastarda):约在1580年至1630年间巴斯塔达维奥尔风格(琴)盛行于意大利,指一种高度艺术化的作曲风格或即兴表演,以及为最大限度地提高演奏者以这种风格演奏的能力而创造的经过调试的维奥尔琴。其标准尺寸描述为介于中音和低音维奥尔琴之间。而作为演奏风格的它将复调作品(牧歌、尚松或经文歌)压缩为一行,保留原有音域同时添加精心设计的缩减、装饰和新的对位法形式。其并不仅限于维奥尔琴:可以在“管风琴、琉特琴、竖琴及类似乐器”上演奏;但实则维奥尔琴的灵活性和三个半八度的音域使它成为巴斯塔达风格的“女王”。

17世纪维奥拉琴(Violone):16世纪的意大利,“Violone”是维奥尔琴家族的通称,约1600 年,“Violone”已开始代表一种大型低音维奥尔琴。有几种不同的乐器在历史上被称为维奥拉琴。它所包含三种类型:(1)大提琴尺寸的乐器,通常是维奥尔或小提琴家族中的“次中音”成员,该类别中有3种乐器:其中最常调D调的低音维奥尔琴(Bass viol)是维奥尔琴家族的6弦成员。尼古拉·贝特朗(Nicolas Bertrand)等法国制琴师为其添加了第七弦,将其音域扩大到最低弦D以下的A1,极大地丰富了低音维奥尔琴的音色并提高了演奏的表现力;(2)略大于大提琴尺寸——大型低音维奥尔琴(“Great bass viol”也被称为G调或A调维奥拉琴)。可作为独奏和室内乐乐器或低音维奥尔琴组的低音成员或演奏连续低音声部,也可在大型合奏中作为低音维奥尔琴乐器演奏音乐中最低的基础低音音高;(3)倍低音尺寸,这一类有很多,然而其中只有六根弦的D调维奥拉琴是维奥尔琴家族中的真正成员同时也是其中最大的成员,音域比低音维奥尔琴低整一个八度。

17世纪英国里拉维奥尔琴(Lyra viol):16世纪和17世纪,创作复调或多声部音乐的年轻英国作曲家从受雇于英国宫廷的意大利音乐家那里获得了作曲规则和理论知识,同时了解了其音乐和乐器——最主要的就是维奥尔琴。大约在这个时候,它不仅被引入到伦敦合唱团学校的课程中还被诸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和皇家礼拜堂“定期教授唱诗班男孩”并达到显著效果:培养技艺高超的音乐家并将其带入更广泛的音乐社区,最终进入家庭。这时的许多富裕的英国家庭拥有一个维奥尔琴箱(Chest of viols),以维奥尔琴合奏[两到六个(有时更多)高、中和低音的组合]呈现,家庭伴奏音乐作为私人娱乐开始流行。17世纪的里拉维奥尔琴就是为更好地演奏复调旋律而出现的。作为小型低音维奥尔琴,常见有六根弦,也有四、五或七根,其中添加的共鸣弦可发出重击声“Thump”。复调音乐对它的偏爱及声部数量的可变性,让大量使用装饰音的相邻和弦写作手法成为可能;也让变格调弦成为规则而不是例外。记谱法使用中由于类似琉特琴,几乎所有的里拉维奥尔琴的音乐都是用指法谱(主要是法国琉特琴乐谱,少部分意大利和德国琉特琴乐谱)所写。

17世纪中叶英国加花变奏维奥尔琴(Division viol):加花变奏维奥尔琴大约在17世纪中叶左右的英国出现,“可能和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欧洲大陆的巴斯塔达维奥尔琴存在血缘关系。”尺寸介于低音和里拉维奥尔琴之间。其演奏风格以线性为主(时常有类似里拉维奥尔琴的和弦段落穿插其中)。如它名字所暗示的那样,加花变奏是变奏的类型之一,以即兴或半即兴的快速和高度装饰音乐段落为特征,在复调声乐作品的任何部分演奏。与里拉维奥尔琴不同的是,它以五线谱记谱法为基准。

3.18世纪的帕德苏斯维奥尔琴(Pardessus de viole)

18世纪首次出现也被称为倍高音维奥尔琴(High treble viol)。这时小提琴已开始在意大利出现,它发展的原因是为了让习惯使用小提琴的人能够以这种乐器演奏小提琴音乐。作为维奥尔琴家族中尺寸最小的成员,有五或六根弦并存在音品。拥有比高音维奥尔琴更高的音域,顶弦被调到g2。与高音维奥尔琴相似的是它几乎从未被用于弹奏伴奏和弦,始终作为旋律乐器以用弓直立在膝上的演奏姿势呈现。而这也决定了它通常由女性演奏且最受法语国家欢迎,缘由是更像淑女。但1770年后,由于社会需求和音乐审美的时移势迁,维奥尔琴家族通常被小提琴家族中声音更大的弦乐器所取代,开始从舞台上逐渐消失。

(三)衰落

18世纪,随着表演空间、公共音乐会场地的扩大,大规模管弦乐队的使用以及旋律感情丰富,音乐层次多变主调音乐的兴起,浮华的意大利协奏曲形式日渐流行,公众对弦乐器的音质也激发了新的需求,希望能有更响亮、更具穿透力的音乐效果。虽然作曲家偶尔还会在受难曲和葬礼音乐作品中选择使用维奥尔琴不寻常的音色产生特殊效果。但随着意大利四声部弦乐四重奏被普遍接受为18世纪管弦乐队的核心,维奥尔琴失去了在新教教堂器乐音乐合奏中的地位。

二、维奥尔琴的特征

(一)结构

大多数维奥尔琴体背部上方在靠近琴颈处有急剧倾斜的断裂或倾斜的弯曲,目的是使琴背(和整体琴身深度)在上端渐渐变细,使颈部与琴体背部平齐。指板上旧羊肠弦缠绕的音品与早期的吉他或琉特琴相似,是用通过可移动的环绕式音品和捆绑式音品来实现。音栓盒顶部通常有精致动物或人物头像装饰(狮子或女性)还有一部分是现在熟悉的螺旋卷轴式顶饰。其琴桥早在15世纪是扁平的胶合琴桥。但不久后,它为进行单弦弓法的技法就采用了更宽更高的琴桥。早期的维奥尔琴并无音柱,这种减少幅度的做法意味着它的琴面可以更自由地振动,从而产生其特有的“嗡嗡”声并得到更安静、更柔和的音质。

最早的维奥尔琴有两种音孔:(1)大而圆(甚至比尤埃拉琴那样的圆形穿孔玫瑰型饰物——成为德国和奥地利维奥尔琴的标准特征,保留到最后);(2)各式C形,通常是朝内放置。

除上述之外,在16世纪的前25年,一些维奥尔琴已采用朝内的S形。至16世纪中期,演变成了经典的F形——后被用于竖琴和小提琴家族成员。到16世纪中后期,其C形朝向相反,成为现今所讨论的17世纪“经典”维奥尔琴的标准特征。与此同时还在一些琴上发现另一种类型——一对左右放置的火焰形状。

琴弦方面虽然一部分16世纪的维奥尔琴只有4或5根弦,但通常情况下有6根弦。它是(现在也是)用张力低的羊肠弦演奏。产生的声音与钢弦截然不同,更为柔和、甜美。1660年左右,首次出现了用铜线缠绕的琴弦;这些后来被用于低音维奥尔琴以及许多其他弦乐器上。

(二)定弦

大多数维奥尔琴的标准调音是四度调,中间是三度调(类似文艺复兴时期的琉特琴调音)。以下总结显示了现今维奥尔琴被广泛采用的调弦。里拉维奥尔琴由于调弦复杂不包括在内,已经发现17世纪近60种的不同调弦模式。

帕德苏斯维奥尔琴(Pardessus de viole)分五和六弦,从高音弦到低音弦g、d、a、d、g;高音维奥尔琴(Treble viol)共六根弦,高音弦为d,第六弦为d;中音维奥尔琴(Alto viol)分C调和A调,分别从c和a开始;次中音维奥尔琴(Tenor viol)加花变奏维奥尔琴(Devision viol)高音从gd起始;巴斯塔达维奥尔琴(Viola bastarda)的调弦方式不完全统一;低音维奥尔增致了第七弦A;大型低音维奥尔琴(Great double bass viol)、G调维奥拉琴(violone)、D调维奥拉琴(倍低音维奥尔琴Controbass)最高弦分别为a、g、d。

(三)持弓

维奥尔琴家族乐器的另一个特点是我们持弓的方式与小提琴家族完全不同。是以手心向上的姿势持弓。持弓时右手手指伸直,手掌朝左,拇指与食指水平,将弓放在食指上,距离弓根饰扣3-4cm,这时食指应与琴弓呈直角角度,之后将弓毛搭在底部折痕处,拇指指尖放在琴弓上紧靠食指,感受中指将弓毛向斜下方拉的力量而不让食指脱离。事实上,直接接触弓毛意味着可以通过手指而不是通过一块木头感觉到琴弦,这也让演奏者与声音呈现有了非常密切的联系。

三、结语

综上可知,15世纪末产生至18世纪末开始衰落,维奥尔琴及其家族乐器四个多世纪,见证了宗教神学瓦解;乐器制造技术进步;音乐文化下移,家庭音乐兴起的过程。维奥尔琴家族和小提琴家族齐头并进的发展,并无孰优孰劣,而是社会结构转变,文化意识形态的变化。研究维奥尔琴及其家族的衍变也可对历史中两个家族乐器的分类进行明晰的划分,有更清晰的认识。

猜你喜欢
低音世纪乐器
学乐器
一位听障人士的DJ生活
普罗科菲耶夫的低音号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乐器
My School Life
世纪中国梦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Why?必用低音炮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