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集体幸福感的现状与特点

2021-12-24 08:14程丽媛秦珂楠张艳红唐红梅
科学咨询 2021年45期
关键词:理科工科班集体

程丽媛 秦珂楠 张艳红 唐红梅 全 蓉

(1.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湖北荆州 434000;2.长江大学预备役部队心理教育训练研究中心 湖北荆州 434000)

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集体主义认为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离不开集体,所以社会上的每个人都需要依靠集体,重视集体的力量[1]。追溯中国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既可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找寻,亦可从近代中国的发展中分析。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不管是儒家、佛教还是道家,甚至在后来的宋明理学中,无一例外都强调了个人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将个人与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近代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张“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这些都是影响集体主义思想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作为我国的一大群体,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发展状况,也反映着我国的基本精神面貌。所以,研究大学生的集体幸福感,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们自身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影响集体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他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特质、自尊等等;环境因素即个体所处的,包括国家、学校环境、所处生活事件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大学生的幸福感产生较大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加幸福、而结婚的人同样比单身和离婚的人更加幸福。[3]所以说,如果人们拥有某些正向的环境变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负性事件对其的影响,最后人们就会感到快乐幸福。这也对各大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有一定启示作用。

目前国内外对集体幸福感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对幸福感结构、主观幸福感以及影响机制的研究上。故本文将研究的目标对象集中在大学生这一群体,基于前人对于集体幸福感的研究结果,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集体幸福感、归属满意感、集体自尊感和班级集体总幸福感均具有显著差异,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在班集体幸福感的各个维度与总幸福感上存在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班集体幸福感的各个维度和总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4]。本研究将继续从性别、民族、专业方面研究当代大学生班集体幸福感的现状与特点。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通过在线上发放问卷,共抽取在校大学生422名作为研究被试,收回有效问卷42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被试的基本特征由性别、年级、专业、民族四个变量组成。其中包括男129名,女293名;大一89名、大二178名、大三128名、大四及其以上共27名;文科类141名、理科类156名、工科类76名、艺术类11名、其他专业38名;汉族372名、少数民族50名。

(二)评价方法

采用郑美娟[5]编制的《大学生班集体幸福感问卷》,该问卷共20个题目,包含集体快乐感、归属满意感、集体自尊感3个维度。其中集体快乐感维度6题,归属满意感维度7题,集体自尊感维度7题。题目采用likert7点记分,由“明显不符”至“明显符合”分别赋予1-7分,将所有项目得分相加,分值越高,表示班集体幸福感越高。该问卷整体题目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62,KMO值=0.964,说明本问卷信度是良好的。

(三)数据的统计处理

采用SPSS25.0录入、整理数据并进行描述统计和方差分析。

二、结果

(一)大学生集体幸福感的总体情况

由表1可知,大学生班集体幸福感每个因子的得分在4.701~5.053之间,本研究使用七级计分,得出大学生班集体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班集体幸福感各维度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集体快乐感、集体自尊感、归属满意感。见下表1。

表1 大学生集体幸福感得分的均数、中位数及标准差

(二)大学生集体幸福感的特点分析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班级体幸福感各个维度与总的集体幸福感中的差异并不显著(集体快乐感所得t=-1.397,p>0.05、归属满意感所得t=-0.866,p>0.05、集体自尊感所得t=-1.103,p>0.05、集体幸福感所得t=-1.169,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集体快乐感,归属满意感和集体自尊感各个维度的差异并不显著(集体快乐感所得t=-0.172,p>0.05、归属满意感所得t=0.554,p>0.05、集体自尊感所得t=0.093,p>0.05、集体幸福感所得t=0.211,p>0.05)。少数民族和汉族在集体幸福感的各个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明显(集体快乐感所得t=-1.394,p>0.05、归属满意感所得t=1.331,p>0.05、集体自尊感所得t=-1.847,p>0.05、集体幸福感所得t=-1.581,p>0.05)。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归属满意感(F=2.896,p<0.05)与集体幸福感(F=2.560,p<0.05)上的差异显著,但在集体自尊感(F=2.370,p>0.05)与集体快乐感(F=1.947,p>0.05)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为此进行了事后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班集体幸福感的多重比较

经过事后分析,在集体快乐感这一维度上文科与工科的差异显著,文科得分明显高于工科,在归属满意度上,文科与其他专业有明显的差异,且显著高于其他专业,且理科显著高于工科与其他专业,此外艺术也与其他专业有明显差异,明显高于其他专业;而在集体自尊感这一维度上,文科与理科皆明显高于工科;在集体幸福感维度上,文科与理科也同样明显高于工科。

三、讨论与展望

(一)大学生集体幸福感的总体现状分析

上述数据表明,大学生集体幸福感的得分集中在4.701~5.053之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表明当代大学生能够在集体中感受到较高水平的幸福体验,说明积极环境下的集体生活对于当代大学生集体幸福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需要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因为在大学这个阶段,学生们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庭,这时候他们受到的关注相比之前会减少,他们需要与同学建立一个好的人际关系,他们也需要完成自己的学业。这个时候大学生们不仅需要来自家庭的支持,还需要来自学校环境内的支持,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二)大学生集体幸福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集体幸福感的各个维度上的差异并不显著。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高度发展,社会高度分工,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化,性别差异也趋向减少,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社会对女性的歧视越来越少。男性可以完成的事,女生也同样可以,在大学集体中,男女能够感受到的幸福感也处于同一水平,因此男女的班集体幸福感得分差异并不显著。

根据此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集体幸福感的各个维度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这一结果与郑美娟[1]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导致这一不一致结果的原因与本实验的大四及其以上的被试样本数不足、样本缺乏代表性有一定关系。而针对于,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班集体幸福感的各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的结果,说明中国的民族融合较为成功。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班集体幸福感的差异显著。文科专业在班集体幸福感的集体快乐感、集体自尊感维度与集体幸福感上都显著高于工科,而在归属满意感上显著高于其他专业;且理科专业在归属满意感、集体自尊感、集体幸福感上明显高于工科,在归属满意感上理科高于其他专业;艺术专业也在归属满意感上显著高于其他专业。这一结果说明文科与理科的班集体幸福感水平高于工科与其他专业,原因在于文科生大多数较为感性,更能在集体中体会到快乐幸福,而理科专业的学生在专业上更偏向团体合作,所以理科专业也更能体会到集体的幸福感。

(三)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对大学生集体幸福感的探索还不够深入,本研究初步考察了大学生集体幸福的现状与特点,然而,由于幸福感本身具有的多维性且对于集体幸福感的研究较少,因此,要想全面地认识集体幸福感应该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在对被试的选择上,被试样本较少,且代表性欠佳,涉及的专业范围也仍比较小,后续研究中可以扩大被试的样本数量与被试的专业种类,使样本更具有代表性,研究不同群体的集体幸福感,例如,运动员群体、公务员群体、公司小组群体以及其他需要群体力量的群体。使研究的内容更具推广性,能运用到各个专业和各个阶层。同时也可以对班集体幸福感相关维度及其中介效应进行研究,从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人际关系、集体认同感和领导风格入手,从而为提高大学生集体幸福感提供更多的策略。

四、集体幸福感提升策略

结合研究现状与结果以及相关理论基础,对提高大学生集体幸福感从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提出了一些策略。

在社会方面,主要针对大四的同学,大四的同学面临着毕业后考研和就业的抉择,相对之前有更高的焦虑水平。社会中的各种机构或者公司可以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与创业机会,例如: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就业宣讲会,以及公务员培训、教师资格证培训;通过减轻大学生的毕业焦虑来提高其集体幸福感,让学生能积极参与集体,在集体中体会到幸福感。

在学校方面,注重班级文化建设,以学校、学院和班级为单位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素质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等。学校也可以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并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让他们在团体中减少负面情绪,增加情绪控制以及人际交往的技能。

在个人方面,人际关系以及如何调控情绪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指数的重要因素之一[6],根据当大学生心理处于松弛状态下,建立的人际关系更加稳固[7],大学生个人应该更加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和班集体活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集体幸福感。对与在人际交往上存在障碍的学生,进行主动参加改善人际关系的训练。1.人际敏感性训练:人际敏感性训练是一种团体训练技术,最普遍的方式是训练团体或T组。培训小组主要是以非指导性的方式为参与者提供真实体验“此时此地”的情境。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个体通过充当或扮演某种角色,去体验、了解和领会别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自己反应的适当性,由此来增加扮演者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并改变其过去的行为方式,使之更适合于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新的社交技能。

猜你喜欢
理科工科班集体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和理科男谈恋爱也太“有趣”啦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人心齐,泰山移
2017年天津卷理科第19题的多种解法
温暖的班集体
立足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