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强锋
(宿迁市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江苏宿迁 223800)
在临床上,慢性鼻窦炎作为一种鼻窦黏膜慢性化脓性炎症,多伴有鼻息肉症状,为耳鼻喉科高发病症,且多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传统手术多以鼻息肉切除术为主,但整体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往往因对病变组织清除不彻底,而增加术后复发的可能性[1]。近些年来,鼻内镜手术是利用高分辨率、可变换视角的Hopkins内镜而进行的鼻窦手术,使鼻腔、鼻窦,尤其是其深部的手术能在直视下进行,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术后效果好、并发症少以及操作精细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鼻腔疾病的治疗[2]。为此,积极探讨鼻内镜手术在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意义重大,本研究即以此展开分析,并作如下报告。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10月宿迁市中医院收治的130例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65例,甲组,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27~60岁,平均年龄(42.37±2.42)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54±1.21)年;乙组,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26~60岁,平均年龄(42.95±2.13)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5.66±1.5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宿迁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且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关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相关诊断标准[3]且经临床诊断确诊,满足手术适应证;②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者。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精神或意识障碍者;②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甲组被给予传统手术治疗,即引导患者取坐位,利用血管钳顺着患者下鼻甲下端肥厚位置持续夹闭几分钟,后祛除下鼻甲黏膜,待鼻道恢复通畅后,暴露鼻道鼻息肉组织,借助圈套器将鼻息肉套入至息肉根部,并用力钳夹,直到将息肉组织完整摘除,最后利用凡士林纱布填塞进行鼻腔止血处理,结束手术;乙组则被给予鼻内镜手术治疗,即在患者鼻腔黏膜表面进行全麻处理,在鼻内镜引导下利用息肉钳将息肉切除,暴露中鼻道,利用动力系统柜切割钻清除多发性息肉,将筛泡暴露并开放,从前往后一次性开放筛窦,有效扩张机体上颌窦自然口以开放额窦与蝶窦;然后彻底清除窦口与窦腔内病变组织,以帮助窦口鼻道复合体恢复通畅,并结合患者具体病变情况选择保留或是部分切除中鼻甲。针对鼻中隔偏曲者,若鼻腔通气受到影响,可先进行矫正手术;若中鼻甲无显著病变或息肉较少者,则可选择保留中鼻甲;针对中鼻甲重度息肉者,则可将其大部分切除,整体手术原则就是在切除病变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中鼻甲基板与正常鼻黏膜。术后第一时间将鼻腔分泌物清除干净,利用膨胀海绵止血,待出血情况好转后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并用凡士林纱布填充。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 d取出纱布,并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叮嘱患者术后每日需清洗鼻腔,并于术后1个月内每周复查1次,及时清除鼻腔与鼻窦内分泌物与血痂;术后第2个月间隔半个月复查1次;术后第3个月每月复查1次,持续到术后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疗效判定:经对应治疗患者各临床症状消失,并且康复出院,则为治愈;若经治疗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且需持续治疗,则为显效;若经2周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需改变治疗方式继续治疗,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②生活质量评定:应用健康调查简表[4](SF-36)对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加以评价,包括情绪角色、社会功能、心理健康与生理功能4个项目,各项目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③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鼻腔出血、术腔粘连、眼周轻微淤血)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分析 甲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92%,同乙组的96.9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分析[例(%)]
2.2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乙组患者在情绪角色、社会功能、心理健康与生理功能等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甲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甲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8.46%,显著高于乙组的3.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一般来说,鼻窦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咽肿与呼吸急促等,类似于感冒症状,而后者则表现为流脓涕、乏力与鼻塞等,病程较长,且较难治愈,同时部分慢性鼻窦炎患者可能会伴有胃肠道等并发症,从而出现体重下降等问题[5]。另外,伴随患者病情的不断发展,受到机体腺体增生与T淋巴细胞介导影响,多数鼻窦炎患者都伴有鼻息肉情况,而鼻息肉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血氧水平,使之出现换气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出现中耳炎,从而影响到患者听力,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6]。对此,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以有效清除患者黏膜病变,从而使其鼻腔通气功能得以恢复,而常规手术操作,因机体鼻腔空间狭小,加之生理解剖结构复杂,极易对患者鼻腔内组织造成损伤,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率,同时由于传统手术为开放手术,手术视野极易因术中出血量较多而受到影响,加之鼻息肉切除范围也较大,较易损伤到患者的鼻窦正常生理功能,影响手术治疗效果[7]。
而鼻内镜手术作为一种治疗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的新型办法,可彻底清除患者鼻腔内息肉及其病变组织,从而在保留患者鼻腔正常功能的同时快速治愈疾病,且该疗法还有术后复发率低、对患者创伤小且安全性高等优势,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8]。本次研究中,乙组患者均被给予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显示该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92%,显著高于接受传统手术治疗的甲组的76.92%(P<0.05),且该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甲组(P<0.05),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则显著低于甲组(P<0.05),整体治疗效果显著。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术前通过鼻内镜,术者可对患者鼻腔内情况仔细观察,充分把握其鼻窦与鼻腔等组织间的解剖关系,从而有效把握患者鼻腔内病变组织位置与大小等信息,保证了病变组织的彻底清除,减少了对患者的损伤,并降低了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9]。同时,术中通过彻底切除息肉病变组织,也保证了手术视野的清晰与开阔,大大减少了术中因视野不清晰而操作不当的情况发生,减少了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情况的出现。
综上,针对临床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给予鼻内镜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整体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