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娜
摘要:新课标要求教师“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让他们拥有语文核心素养,形成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感知力,培养他们对母语文化的热爱,以及深厚的爱国情感。课程思政教学是一项长期工作,教师要结合学情及其变化,不断创新课堂构建方式。基于此,本文就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语文德育渗透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语文;德育渗透;策略
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是中职教育教研工作的重要目标与内容。思想素质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有一定促进作用,而且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就业能力高低,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将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作为新课改的工作方向之一。思政教学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可以推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在知识学习上的主动性,并形成当前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应用能力与职业精神。
一、通过“文以载道”,促进德育开展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要尊重学科内容特色,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促进德育活动的开展。传统文学作品讲究“文以载道”,蕴含了先贤的思想感悟与主张,可以为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增强服务。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古文中的思想内涵,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语文德育作用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这篇古文时,教师要着眼于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所追求的经世济民与乡村发展的内在联系,促进传统思想文化在中职生中的创新传承。首先,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分析课文层层推进的说理方式和“民本”思想,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仁政”。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认知“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对发展策略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文,分析文本的艺术特色,探究作者灵活多变的论证手法,并模仿作者说理思路,说一说对乡村振兴的认识,使其获得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精神滋养,体现思政教学与语文课堂的有机融合。
二、创新导学模式,提升思想境界
为培养中职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语文教师要关注导学问题创新,通过对学生思维的有效引导并,帮助他们深度理解课文,从中获得精神食粮。入选中职语文教材的文本思想性、文学性强,对其育人价值的挖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帮助学生实现文学素养和文人精神培养。
例如:在教学《项链》时,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导学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理解。首先,教师可以引入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辅导课前学习的教学资源,要求学生初步思考“主人公的‘痛苦’源自何处”“你如何看待马蒂尔德的遭遇”。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一充满戏剧性的小说进行深层次理解。教师鼓励学生在正式授课时畅所欲言,与学生共同讨论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全面看问题。如此,既省去了一部分课堂阅读时间,又为思政内容的融入做好铺垫。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艺术特色以及“虚荣心”进行讨论,通过课文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
三、打造第二课堂,促进思政元素渗透
第二课堂是进行中职生实践能力与思想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要对第二课堂的构建引起充分重视,通过第二课堂为学生设计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与思想素质养成训练,以体现思政元素在中职语文德育活动中的渗透。
例如: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以“认识工匠精神,志存高远”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追求卓越的学習精神与职业精神。首先,中职语文教师要以“大国工匠”为议题,构建生本课堂,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为第二课堂的构建确定主题支持,增强德育教育效果。在“认识工匠精神,志存高远”大主题背景下,各个学习小组可以基于讨论结果与纪录片观看确定小组活动的具体主题。其次,教师组织演讲赛、征文、辩论赛,考察各个小组的实践活动的成果。各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对身边的工匠进行访谈,并形成书面活动成果用于小组参赛。同时,教师要以比赛为契机,组织学生对大国工匠进行进一步认知,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与知识共享,引领学生实现思想升华。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对中职语文课程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可以从中获得能力与思想境界的提升,教师要抓住课程特点进行德育,实现思想元素的特色化融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建立,通过多种方式引入德育教学,为学生构建思想体系提供具象的思维载体,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与思想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莎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功能[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9):143-144.
[2]李静秋.文道并重讲语文润物无声育匠心——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思政教育实践[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