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康
摘要:许多本专科院校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对若干课程实行大班教学,大班教学能够显著减少对教学资源的占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分析了大班教学的现状,指出大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适合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以期切实提高大班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为大班教学课程提供指引与参考。
关键词:大班教学;教学模式;线上线下
一、本专科院校大班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以“满堂灌”为主
受到课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的影响,教师还是沿袭以往“填鸭式”的教学,这对于新时代的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来说,显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被动听课、被動学习、被动记笔记、被动做作业,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与意愿。只为了应试而学,难以达到期望的效果。
(二)教师难以顾及所有学生
授课过程中,教师注意力有限,目力不及,只有坐在前排以及中间位置的少量学生易被教师关注到,而100多人的合班,必然会有大量学生坐在两边及靠后的位置,这部分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讲,听课过程的有没有遇到难题,教师均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
(三)师生互动不足
大班课堂,师生难以做到全面互动,能做到的只是引导少部分学生主动或被动的与教师一起探讨课堂,而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机会参与进来,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积极性丧失,课堂越发沉默。
二、本专科院校大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秩序不理想
一百多人的教室,每个人讲一句话做出一个大动作,叠加起来影响巨大,容易失控。而且自律性欠缺的学生,他(她)会因为教师顾及不过来而放任自我,比如打游戏、看小说甚至是看视频等;还有部分学生,一开始是计划好好学习的,但受周边大环境的影响,很容易注意力被带偏;更有甚者,逃课成习惯,因为基数大,教师不方便节节课点名,点名代答也不易被发现。综合各种内外在因素,导致大班课堂教学秩序不理想。
(二)平时考核难以做到公平公正
平时考核成绩是构成学生期末总成绩的重要一环,这个环节的分数一般由多重指标综合判定,比如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及效果、课堂表现等,而出勤率就算是借助智慧平台统计,也难以做到100%准确;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更是难以把握,有些学生可能上课十分认真但却不太爱参与互动,而有些学生虽然课堂积极,注意力却不太集中,大班教学,一学期下来班上学生的名字和面貌记不下来是常态,所以要做到平时考核成绩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太难。
(三)学生展示机会少
课时少,人数多,让每位同学都上台展示不现实,就算是分组展示,也只能是分批次进行,难以就同一个问题的回答进行对比和深入探讨,展示的初衷和效果都大打折扣。
(四)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基数大,质量参差不齐,同样的知识点,部分学生一点就通,部分学生需要消化才能吸收,而还有部分学生根本不知所云,教师也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进而做出准确、及时调整,只能按照自己的安排和进度来,授课效果不理想。
三、大班教学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混合式教学”,是指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两者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课堂质量。课前预习、资料学习、案例分析、作业布置等都可以通过线上进行,精讲与讨论放在线下进行,教师也可以得到相应的释放。
(一)课前任务发布
课前,教师可通过“学习通”的“通知”“雨课堂”的“公告”等功能,发布课堂要求与任务,比如说需要学生预习的内容、需要线上学习的资源、需要完成的作业等等,让学生提前了解课堂内容与要求,再带着问题听课、提问、讨论等。智慧平台的统计功能能帮助教师实时了解学生是否阅读了通知公告。
(二)课前考勤
课前教师借助“学习通”“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通过手势、位置、二维码等方式通知学生签到,既节约了时间,又便于统计,方便教师实时关注学生的出勤情况,也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提前吸引到课堂内容中来。
(三)课中精讲与讨论展示
线下课堂中,教师就课程内容中的重难点进行精简,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提问、讨论与展示,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班级人数多,分组数量多的问题,教师可提前在线上了解学生的讨论、作业完成等情况,再根据教学重点及其他要求有目的地删选学生或者小组进行线下陈述与展示。
(四)课后考核
考核环节设置考核内容及其比重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前面环节学生的任务完成质量,线上学习过程中的签到、视频观看进度、预习习题完成情况、讨论活跃度等,线下学习过程中的作业完成度、文献阅读报告、PPT展示、课堂表现等内容均应该加考虑。
四、结语
通过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大班教学的诸多缺陷,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搜集整理文献的能力、科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杨铭斐,刘帅,袁延召,等.大班教学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31):3.
[2]孙燕云,何钰,吴平,等.大学物理线上线下混合式大班教学模式初探[J].物理与工程,2019(5):5.
基金资助:“雨课堂”支持下财务分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XJY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