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转换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这种背景,高职院校纷纷开展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努力把“思政”的内容和各学科的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为中职芭蕾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启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切实做好课程思政模式的课堂渗透,从而使芭蕾课程与各学科的教学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交融。为此,本文以芭蕾课为例,对中职芭蕾课程中思想政治要素的有效整合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够为一线教育者提供更多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中职;芭蕾舞基训教学;课程思政;策略途径
舞剧艺术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识和文化内涵。中等职业芭蕾课堂,立足于芭蕾教学,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理念,不仅能进一步丰富本课程教学的内涵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芭蕾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她们对芭蕾舞课程的认识和掌握,并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因此,为进一步确保课程育人效果,突出芭蕾课程教学,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美育、德育等方面的育人优势,我们要做好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目标,使芭蕾课程教学更加全面、更加协调、更加富有成效。
一、芭蕾舞思政美学分析
(一)形态美
芭蕾舞是一种需要用眼睛来欣赏的艺术,人们以肉眼看到的最直观的感觉是肢体动作、服装造型等,因而具有形态美。舞蹈演员用身体表达思想和感情,身体是舞蹈演员和观众沟通的媒介之一,它的指尖、脚尖和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在音乐中翩翩起舞,这就是芭蕾艺术形式的美丽体现。培养学生在职业芭蕾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形体美、运用形态学等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动作美
芭蕾舞动作的开合伴随着舞者对身体肌肉的锻炼,使芭蕾具有力量美。所谓强健美是指身体与形体间的配合,使舞姿具有一定的强度,而非“软软”。舞步具有一定的力度,可以为整个芭蕾增添光彩,让情绪更加外露,更能在舞蹈、舞蹈、观众等各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提高芭蕾的整体性。培养学生在职业芭蕾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另一项内容是培养学生力量美,丰富学生芭蕾舞蹈的层次。
(三)神之美
“美在骨不在皮”,这句话用到芭蕾上,就是它的神韵之美。“神之美”是芭蕾深层美学的体现,是芭蕾的风骨。对于芭蕾,人们常常使用“感觉”这个词,这种感觉就是一种神韵。“神之美”更多地表现在传统的古典舞蹈中,古典舞者通过身姿和自身的气质,把舞蹈想要表现的情感表现出来。培养学生在职业芭蕾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必須通过采取措施,提高学生对芭蕾艺术的领悟,促进学生芭蕾艺术能力的提高,是提高高职院校芭蕾艺术水平的关键。
二、课程思政融入芭蕾舞基训教学的措施分析
(一)立足课堂,深挖思政内涵
中职芭蕾舞基训教学主要是围绕课堂来展开的,因此,在推进课程思政理念的过程中,我们也一定要把守好课堂这一主阵地,积极对芭蕾舞当中的思政教育内涵进行全面性、多维度的挖掘,引领学生感受其中的思想品质、政治意识以及审美素养等方面的内涵,切实铸牢其思政防线。例如,在讲授“敦煌舞”时,我们一方面可对其蕴含的美育元素进行深挖,结合“S形三道弯”等知识点的探讨,让学生能够感受其中美轮美奂的艺术美、造型美,逐步塑造其良好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另一方面也可依据信息技术之便,展示一些与“敦煌舞”历史相关的视频、图片,如著名的“伎乐天”“千手观音”等等,使他们能够结合芭蕾舞,去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源远流长与璀璨丰富,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民族意识、家国情怀。
(二)深入分析芭蕾舞,塑造思政元素
众所周知,芭蕾舞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呈现,情节的展开和推进,都离不开戏剧冲突。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物角色在性格和形象上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在进行芭蕾编创或表演时,演员首先应该做的是深入剖析角色的思想因素,再借助不同事物、不同情节等冲突,对角色进行变换,使其呈现出形象思维的元素,使其得到升华。比如,《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为素材,生动形象的刻画出解放前夕的上海,一群人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虽为普通人,却也有血有肉,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样的故事怎不令人震撼呢?舞台剧是一种以舞蹈动作为主的舞台艺术,它的舞蹈动作可以很好地展现人物形象。恩格尔说过,一个人的品性决定了他要做出什么行为。因此,芭蕾舞者若要更好的塑造人物角色,就必须注意对舞蹈动作的科学运用。比如,在《闪闪的红星》里,芭蕾舞演员力求浪漫艺术手段与刚毅的军人形象融合,而将柔韧性与力量性发挥到极致。这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有怎么不让人动容呢?由此,我们可以从芭蕾舞的艺术性与革命性的融合学习到更多,深入挖掘芭蕾舞中的思政元素,而后达到革命信仰的升华。
(三)增加芭蕾舞思政表演鉴赏
芭蕾舞思政表演鉴赏简单来说就是芭蕾舞的思政评价,教师和学生对一些芭蕾舞剧目的评价。所以中职芭蕾舞基训教学中可以增加芭蕾舞思政表演鉴赏,通过评价来提升学生的芭蕾舞政治鉴赏能力。
中职芭蕾舞教师可以每周开展一堂芭蕾舞鉴赏课,与学生一同进行评鉴。鉴赏的芭蕾舞剧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芭蕾舞基训教学大纲中包含的内容,多进行课外芭蕾舞剧目的评鉴有助于学生芭蕾舞审美能力的提升。在不限制鉴赏曲目的基础上,还可以不限制鉴赏芭蕾舞的种类。以《普罗米修斯之火》为例,教师和学生需要观看该芭蕾舞并进行点评。在观看《普罗米修斯之火》的时候,师生首先需要关注舞者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是否到位,看完第一遍之后,师生可以进行讨论并进行点评。然后再观看第二遍时,师生需要重点关注舞者的芭蕾舞张力以及情感表达,是否将《普罗米修斯之火》中所蕴含的“浴火重生”“庄严肃穆”“与黑恶势力进行斗争”等情感如数表现出来,是否将《普罗米修斯之火》芭蕾舞的形态美、力量美和神韵美体现出来等。对《普罗米修斯之火》进行鉴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芭蕾舞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分辨不同版芭蕾舞的优势和劣势。
以《黄河》为例,中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入情感细细品味芭蕾舞剧,去尝试理解刚毅的动作下蕴含的独特魅力,千百年来黄河奔腾不息,愤怒的母亲河泛起了汹涌的波涛,既是不屈不挠的精神,也继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教师也可以让大家共同交流观后感,以课堂为交流平台,说一说芭蕾舞对我们的精神影响。《黄河》使我们从舞台上看到了对这部不朽的音乐作品的崭新诠释,使人耳目一新。
(四)回顾历史,打造芭蕾舞思政课堂
在芭蕾舞当中有很多具有“红色”内涵的课程内容,他们的创作时期大多是革命战争年代,是我们党的革命精神象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要以芭蕾舞基训教学为契机,带领学生一同回顾党史、区域历史,切实做好红色文化宣扬和传承工作,让红色血液能够流淌于每一个学生心田。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将《白毛女》《沂蒙》以及《红色娘子军》等芭蕾舞基训教学引入课堂,并和学生积极探讨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感受党和人们的红色记忆。如,在《白毛女》的学习排练中,喜儿、大春、杨白劳等舞蹈形象深入人心,能够融合学生的肢体语言展现出来。而他们也能够认识到喜儿的顽强反抗凝聚着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不挠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愿望,也从杨白劳的形象中体会到劳动人民奋起反抗旧制度的力量;在《沂蒙》的学习排练中,我们首先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芭蕾舞基础等方面的实情,在班内划分出多个4-6人的排练小组。各组内部优差生比例要趋于均衡,以此来实现整体提升的教育目标。然后,在授课和排练之前,我们可指引各组探究和了解芭蕾舞背景,然后让他们依次分享于课堂之上,并借此契机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与他们一同感悟革命精神。如此一来,不但能夠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红色品质,而且还能为其合作以及集体意识的发展奠基,可谓是一举多得。
(五)着眼实践,开展多样思政芭蕾舞活动
许多教育实践证明,活动是保证职业芭蕾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为同学们搭建了丰富的思政课程实施平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提升。比如,在芭蕾舞基训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我们可以积极地针对课程思政进行主题式的练习,比如“红色芭蕾演绎比赛”“传统芭蕾舞蹈艺术追寻”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学习与探究的兴趣,促使其民族自信和家国情怀得以有序化培养;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特殊的节日,如端午节、国庆节、建党节等,举办“母亲节”、开办“端午节芭蕾舞联欢”“我为母亲跳支舞”大赛等活动,从而以多样化、趣味化的活动为引,来助力学生良好芭蕾舞学习态度和思政品质的有序化培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合理地实施课程思政是确保职业芭蕾教学育人效果的重要途径。根据芭蕾课程的内涵及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运用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构建面向“课程思政”的芭蕾教学新体系,以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以及在未来更好的就业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高骞,栗立,贾晓泽.课程思政在舞蹈剧目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国古典舞《黄河》为例[J].文化月刊,2021(06):146-148.
[2]闫格.“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以体育舞蹈课程为例[A].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第一届陕西省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集[C].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2021:6.
[3]高鸣.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J].艺术评鉴,2021(04):109-111.
[4]陈之腾,包立峰.“艺术中国”跃动思想之舞上戏书记的一堂富有艺术魅力的思政课[J].上海教育,2017(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