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海燕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较为新型的课程,它更突出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那么教学质量和效率可能不尽如人意。因此,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老师如何做到有效引导,精准抓住孩子们对信息技术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并且结合各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来最大程度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是本文主要探究的课题,希望对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更多可行性的策略。
關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计算机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小学阶段,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旨在锻炼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熟练应用,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学生能够顺利查询、收集、总结信息的目的,而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是集应用、基础、整合和趣味为一体的课程。近几年,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将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方面,旨在帮助他们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信息素养良好的公民。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学生、老师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一直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基于此种情况,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总结,提供了以下三种有效策略,以供一线教师们参考。
一、设置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固有的年龄特征,如果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新课导入,那么势必会让学生们觉得没有新意,注意力不集中,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而换个角度出发,如果能设置一些小学生们比较感兴趣、好奇心较强的情境,那么是不是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做到认真听讲且一直保持热情呢?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首先,最常用到的就是多媒体导入法。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音乐、图像等多种辅助手段将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样做一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二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学习《用计算机处理表格数据》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表格的重要性,老师可以这样做:老师给出10个不同的数字让学生各自算算他们加起来等于多少,而老师则运用计算机在表格中键入这10个数字,利用表格的求和功能一键得出答案,从准确性和速度上,显然表格计算更有优势。通过学生实际参与到计算中,他们一定更能体会到表格工具的强大功能,也就有向下学的欲望了。
其次老师还可以运用游戏导入法,既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但是需要明确一点,游戏和玩耍本质并不同,游戏的设置需要考虑到科学性,以培养孩子们开动大脑,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有关鼠标的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找一款拼图游戏,让学生快速掌握鼠标的移动技能,玩填色游戏,帮助学生快速地学会运用鼠标单击技能等等,其实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更能体验到计算机带来的乐趣。
二、善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探究
毋庸置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答案学生的记忆更深,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因此,结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特点,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尽量要做到让学生主动实践,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另外,老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通过课本找寻答案,或者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等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从提出问题到得到答案整个的求知过程中。例如在讲到《创作校园小报》这节课的时候,首先老师可以让同学们想想如果让你给校园画一幅图的话,你要在图画中添加什么元素?怎样才能让创做出来的画报更美观呢?学生们肯定会想到插入艺术字、特殊的符号、图片、边框等,而想要在电脑上制作完成一幅精美的画报,同样需要各种元素的添加和各种工具的使用,从而引发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自主探索。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想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但是由于兴趣爱好、操作能力、学习基础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学习效果一定不一样。但是,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关注到每位同学的特殊情况,针对同学个人的具体学习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便他们各自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养成,实际上也是践行了“以生为本”这一理念。例如在学习通过计算机掌握画画这一技能的时候,由于个体的差异性,肯定画出的图案质量参差不齐,而画得好的同学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当面表扬,而画的比较差的同学,老师也一定要用激励的语言鼓励他们,多尝试,多练习,也一定会画的和其他同学一样好。
四、结语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虽然是一门较为基础的课程,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还是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在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最终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兴斌.浅析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J].赤子,2017(1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