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安仪
摘 要:供给侧改革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长效之计,但在改革进程中面临着来自供需协调性失衡与供给结构性失调两方面的挑战。为此,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应尝试以高校管理为出发点,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以人才培养为落脚点,为改革提供智力支撑;以创新创业为突破点,为改革提供核心竞争力;以社会服务为制高点,为改革提供目标导向。文章从以上四个维度探索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等教育;公共产品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2-0049-0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改革,是将高等教育看作一种公共产品,尝试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和研究教育学问题,这是当前我国学者一直在摸索的跨学科发展路径,力图借此探寻出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供给方式。
一、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
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动经济发展和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在此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拔尖人才的“培养皿”,必须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力求供需平衡。
(一)矛盾冲突:高等教育与人才需求的供需错位
把握供需双方的平衡是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思路[2]。高校作为人才供给的直接输出地,其改革发展与社会经济大环境密不可分,是市场经济改革的现实需要。高校在普及化的过程中规模不断扩大,但办学水平却相对滞后,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张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突出表现在高等教育无效供给过度与有效供给不足的供需错位现象,致使“就业难、用工荒”的局面进一步恶化。为此,我国将供给侧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力点,转变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满足高等教育相关主体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发展趋势:从供给创造需求转向供需平衡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早在19世纪初就提出“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的观点,也就是所谓的“萨伊定律”,但这与我国当前所倡导的供给侧改革大相径庭。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强调的是供需平衡。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作为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并无轻重缓急之分,其供给侧改革应从供给创造需求转向供需平衡的“双管齐下式”的改革,坚持需求与供给两手抓,找准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刻不容缓。
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
高等教育的“公共性”程度高,其资源最优配置难以通过单纯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来实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将从“外”向“内”,从“粗放”走向“集约”。为实现内涵式发展目标,在尝试从供给侧出发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一)供需协调性失衡
高等教育市场的主体由“供给侧”和“需求侧”二者构成,在改革进程中难以和谐统一。一方面,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导致产能失衡。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874万,增量和增幅均为近10年之最,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3],加上新冠疫情与中美贸易战的双重影响,就业、创业形势更为复杂严峻。此外,高职、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研究生等在内的扩招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些扩招越发使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张。虽然这是为延缓现今就业压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但不得不承认这也为后续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暴发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人才供需错位。随着高校人才不断产出,就业市场处于严重饱和状态,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处于“居家待业”状态,但就业单位却表示招不满,无人可招。事实上,在用人单位看来,“就业难”只是表面现象,不少工科工作岗位招都招不满。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有的毕业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当前,有不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存在偏移,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偏偏要应聘文秘、金融等岗位,就业单位也无所适从。二是有的毕业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少大学生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还有待提升,可找工作时却想拿高工资,还不希望太累,因此很难找到适宜的工作。
(二)供给结构性失调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除面临来自供需双方协调性失衡问题外,还面临着来自供给侧即高校结构性失调的挑战。首先,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质量不高。据了解,全国共有2740所普通高等院校,其中本科院校共有1272所,而专科院校则有1468所,相差196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僅11.07%的本科院校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仅13.84%的专科院校是“双高计划”建设高校。由此可见,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专科院校,优质教育资源水平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其次,高等教育类型供给繁杂多样。我国高等教育呈现结构波动大、类型种类多的特征。如大多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数及其人数超过师范专业数及其人数; 财经类院校存在大量的非财会类专业[4]。因此,不能仅凭院校名来判断其类型,而是注重以其一流学科为着力点,把握供给方向。最后,高等教育区域供给差异过大。据全国各省市优秀高校资源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市高校拥有A类学科数量中,有9个省份完全没有A类学科建设。此
外,北京、上海、湖南、江苏等省市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明显高于其他省、市、自治区。排名第一的北京市拥有的A类学科数量是上海市的一倍多,其他省份更不足其零头[5]。可见,各省、市、自治区间拥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差距略显悬殊,凸显了高等教育区域供给不均等问题。
三、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索
立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为系统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应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突破改革进程中的重重困境,全面探索改革路径。
(一)高校管理: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依托于高校管理,而高校管理的核心则是处理好政府、社会以及高校自身这三大行为主体的关系。高等教育需要市场作为另一行为主体进入参与调节,但又因政府调节机制的地位明显高于市场,压制了市场调节机制的发挥作用。政府调节机制不足、市场调节受限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缺乏自主调节三方面的影响加速了高等教育供需矛盾的激化,因此须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提高高校管理的自治能力,在一定的空间里各高校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精准发力,而不是“一刀切”。
(二)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落脚点”
人力资本是供需问题的“落脚点”,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落到人才培养上来。一是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高校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学业,更为学生的人生指明方向,不仅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还要做到潜心问道的同时关注社会。二是坚持需求与发展相统一的培养动机。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之所以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未能准确判断社会发展方向,学不能所用,自然出现“人才浪费”。因此,让高等教育在知识探索的基础上,始终以社会发展为导向,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理性精神。三是坚持灵活多样的培养形式。很多大学都设置了学生实习实践的教学安排,目的是放开校园的大门,让学生提前走向社会,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
(三)创新创业: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突破点”
供给侧改革包括制度变革、结构优化以及要素升级等,无论哪些方面都是以创新为核心展开的。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直接输出地,其关键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其一,从教学方式来看,高等教育通过“互联网+”把传统课堂推向MOOC、微课,改变了局限在教室内教学的授课方式。不断革新的过程是新时代下环境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高等教育应在改革中不断寻找契合点。其二,从课程安排来看,给大学生更多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和类型,提倡跨学科跨学院进行选择,在多领域进行探索,才能碰撞出更丰富多彩的智慧的火花。其三,从实践活动来看,自201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以来,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平台上收获满满,成效显著。因此,高校应继续推进此类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加大激励机制,进而构建能激发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
(四)社会服务: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制高点”
高等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强烈的社会服务的内在动力和需求,肩负着生产和传播知识的重任。一方面,社会服务是“供需两侧”同时发力的表现。通过有效的社会服务,把握需求侧管理动向,促使供给侧精准发力,在维持就业环境的总体稳定中有效拉动供给侧改革张力,使需求与供给实现有效匹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供给的成本应当由受教育者、政府以及社会共同分担。对于高校中的一些高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项目,可以采取国家投入与市场筹资相结合的方式,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这样不但减轻了高校“办社会”的沉重负担,而且还促使高校教育事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为高校提供更多价廉质优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肖密.高校辅导员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路径探析——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9):5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启动[EB/OL].(2020-05-06)[2021-01-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005/t20200506_450535.html.
[4]張意忠.高等教育供给侧现状、问题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33(1):72.
[5]全国各省大学数量排名[EB/OL].(2020-07-11)[2021-
01-22].https://www.gk100.com/read_7756.htm.
编辑∕丁俊玲
导师评语:
文章选题立意较好,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文章的逻辑性较强,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文笔流畅,注意吸收已有研究成果以支持自己的分析、研究。文章在有限的篇幅里基本能将观点叙述清楚,并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些现实问题提出了比较好的解决建议。文题相符,论点突出,论证紧扣主题。
导师简介:韦家朝(1972—),男,广西贵港人,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泰国班颂德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