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
统编语文教材强调对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师的教学着力点。“语文不止语文课”“语文不止语文书”的观点,基本上被大家接受。因此,很多教师重视学习资源的整合,在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同时,让学生阅读一些与教材在语用或人文点上有关联的文段、文章。于是,我们看到的语文课堂,容量增加了,形式活跃了。但一些教师有让学生多接触阅读材料的意识,却没有把教材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只是选取教材中的一些段落作为教学的内容,课堂上学生“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前不久,看一位教师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堂上,教师在和学生一起认识课文生字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然后画出最能表现小兴安岭美丽的句子。片刻后,师生一起找出表现小兴安岭美丽的句子并交流。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描写春天和夏天的段落。一堂课下来,教师没有让学生完整地读一次课文。学生只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找出小兴安岭这样一座巨大的宝库中的“宝物”,如白桦、栎树、松柏、山葡萄、蘑菇、木耳、人参等。
课文学习就这样结束了。教师接下来要求学生延伸阅读《大自然的声音》一文,并提出阅读要求:(1)找出关键句子;(2)文章围绕关键句子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同样是围绕文章中的某些段落来分析,也没有让学生在熟悉全文的前提下去思考。在貌似掌握了这篇文章三个方面的内容后,教师又链接一篇延伸阅读文章《美丽的南沙群岛》,要求学生给这篇文章写一个结尾。
这样的课堂,看似增加了教学内容,学生在40分钟里学了三篇文章。表面上是在践行语文课堂“课外阅读课内化”的理念,可从现场情况看,其实任何一篇都没有落实好。而且,整堂课就是师生简单的问答,缺少学生对文章优美文字的咀嚼与涵泳,也就是说,课堂里少了最不应该少的“语文味”。如此“急行军”式的阅读教学,是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值得业内人士深思。
笔者以为,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时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落实教材是前提。教材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无论你手上有多么丰富的信息,课堂上引导学生读好教材,理解并掌握好教材是必须的。教材是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习惯、情操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这个例子的功效。一是要深入了解编者的意图,确定教学重点;二是要疏通好教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三是要在落实教材内容后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延伸阅读,使教材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在当下的教学过程中,“轻师轻书”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是一种让人忧虑的现状。“轻师”指的是轻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轻书”则是轻视教材的“主源”作用。教学中表现为滥用信息技术,课堂上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演戏,不给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近教材。这种做法表面上是“创新”而实际上是舍本逐末的,长此以往,将无法为学生构建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温儒敏倡导“1+X”教学模式,也是要求在学好“1”(教材)的前提下,学有余力,在课堂里加上一个“X”(表明阅读内容和数量的不确定性)。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落实课标要求,才能真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继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掌握全文是基础。有的教师由于片面理解课堂中增加阅读量的要求,教学中只在“量”上做文章,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课文是一个整体,忽视了认识事物的规律是“整体—部分—整体”这么一个过程,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的了解与掌握。如上所述的课例,教师在課堂上,首先不是要求学生默读或朗读全文,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直取文章的相关段落,从段落出发去寻找所谓的关键句和关键词。
有教师打过这样一个比喻:整篇课文好比一条整鱼,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这是一条什么鱼?它的鱼头、鱼尾等有什么特点?而现在一些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呈现的仅仅是鱼的中间那部分,这种掐头去尾的做法,使得学生完全没有对“鱼”的整体印象。试想,学生对全文缺乏一个整体了解,而要他们直接去找出关键句和关键词,这无异在做“瞎子摸象”的游戏。即使有学生找出来了,很大程度上也是“蒙”出来的。这种不是从认知规律出发安排的学习,一是效率很低,学生对这种零碎的、突兀的知识呈现不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二是过程艰难,因为没有整体的印象在脑海里,学习过程中势必由教师牵着、拖着学生的思维走,这个过程肯定不是顺畅的,更别说是愉悦的。因此,在阅读课上,教师不要急于分割完整的文章,而应该花一定时间让学生先了解、掌握好全文。学生对全文有了完整的认知,接下来的学习就会流畅许多。
三、学有所得是关键。教的目的是学生的学,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学有所得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的关键。如上述课例,一节课下来,学生貌似学了三篇文章,可实际上,学生只是获得了一些零碎的知识。另外,教师在要求学生读了《美丽的南沙群岛》后给文章续一个结尾。40分钟的课堂,从阅读跨越到写作,跨度如此之大,容量如此之多,一个小学生真的能做到吗?从现场情况看,没有几个学生能够完成最后这个写作任务。这个结果,我想教者事先应该预料到的,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制定如此多的学习目标。
回到《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我以为,教者遵从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确立一篇带多篇的教学形式是值得赞许的。而在确定学习目标时,教师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继而感受汉语言的魅力;二是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一节课如果能够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让学生从这两个方面学有所得,那就是一节效率很高的课了。
(作者单位: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