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秋
家校共育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当教师针对家长提出的亲子教育问题给予方法和策略的指导时,家长们往往对这些方法与策略很感兴趣,但事后却极少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实效性也不好。多年的研究调查表明,认知体系不同造成的认知不统一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生活环境的差异,每个人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往往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思想,甚至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某种偏见当中。也就是说,家长们对同一问题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只是表面上对你的指导感兴趣,而内心里不一定认同你的观点。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不同的认知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进而出现相应的行为反应。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认知,才能真正影响他们的行为。《孩子写作业,该不该陪》这个案例正是运用了认知调整策略,即通过改变家长的认知来纠正他们的一些不良情绪或不恰当的行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一、设计背景分析
在家庭教育中,亲子陪伴是个永恒的话题,关乎孩子的一生。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父母都不能缺席,否则将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健全心理的建设。升入初中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思维方式和解题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孩子容易因不适应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家长的陪伴就显得尤为重要。“孩子写作业,该不该陪?”应该是这个阶段的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了。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自制力差,写作业必须好好盯着才行;有的家长则认为陪写作业是小学的事,初中生应该独立了,不需要陪。那么,到底怎样做更好呢?初一是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是矫正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老师有责任也有必要帮助家长们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科学应对不慌张。
二、活动目标分析
1.帮助家长感知自己在“陪孩子写作业”中的不合理认知,在反思内省中进行认知碰撞,进而重构合理认知。
2.引导家长发现自己在“陪孩子写作业”时的不当言行,在自我评析中探究适当的方式,然后给予科学引导。
评析:本次活动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家长,目标的制定基于实际情况,直指问题实质,重点是在“孩子写作业,该不该陪?”这件事上帮助家长做认知上的调整,指向性、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强,充分体现了活动目标的定向功能和调控功能。
三、活动过程及评析
(一)双关解析,引入话题
欣赏一幅心理双关图。
师:这是一幅经典的心理双关图。人的视觉是有选择性的,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他想看到的,而其他的就成了背景。一体两面,看双关图如此,看问题也是如此。受到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历以及兴趣爱好等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不一样。那么对于今天的这个话题,希望大家放下原有的观念,抱着“空杯”心态,以接纳、开放的态度参与到下面的活动中。
今天我們要探讨的话题是:“孩子写作业,该不该陪?”
评析:这个环节是活动心理准备环节,也是导入环节。进入课堂前,家长们对于“陪孩子写作业”的一些固有的认识和经验,可能会影响本次活动的接受度。因此,活动一开始就利用心理学上的双关图来提醒家长放下原有的观念,抱着“空杯”心态,以接纳、开放的态度参与到下面的活动中。“空杯”心态并不是一味否定过去,而是要抱着放空过去的态度,以便更好地接受新的观念。
(二)多方论证,调整认知
教师给家长们分发“亲子陪伴自我评估表”,请家长们在下面的活动中将自己的言论记录在表中。下课前可以根据汇总情况做个自我评估。
亲子陪伴自我评估表
[有效陪伴 无效陪伴 ]
课前问卷调查:“孩子写作业,该不该陪?”结果显示:35.23%的家长表示该陪,50%的家长表示不该陪,14.77%的家长表示不确定。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存在分歧。请大家各抒己见,说说理由。
播放视频:学生关于“孩子写作业,该不该陪?”的辩论赛。
师:视频看完了,大家能体会得到孩子们的感受吗?您认为孩子对您有怎样的期待呢?
专业链接:情感神经科学认为,孩子所处的情感氛围与大脑相应部位的发育程度之间有着非常直接的关联。充满关爱的环境是大脑的培养基,是让大脑各种功能得以长足发展的基本条件。
师:好的亲子关系能挖掘孩子大脑生长发育的潜力。
播放视频:专家谈“陪孩子写作业”的重要意义。
师:曾经有人做过调查,68位高考状元的家庭教育都有三个特征:1.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小帮助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2.及时表扬或督促孩子,让孩子发扬长处,弥补短处;3.给孩子做好榜样,和孩子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成长。优秀的孩子,一定是父母“陪”出来的。初一是小学向初中过渡的关键期,是整个初中阶段的基础。如果不能及时抓好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将直接影响初中三年的学习效果。
评析:“世界上最不容易办到的两件事,一个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另一个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因此,想让家长认同老师的观点,方法的运用至关重要。本环节运用了心理学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与手段,从家长、孩子、专家和老师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层层递进来论证陪写作业的利与弊,从而引发家长认知上的自我发现与调整。这是本次活动的核心内容,为下一环节中的策略指导和活动后的行动落实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
(三)集思广益,方法引领
1.对比辨析
播放视频:孩子拖拉散漫的写作业模式、父母各种不同的陪伴方式。
师:真是“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错误的陪伴方式,有可能毁掉孩子的努力与潜力。
2.厘清理念
陪孩子写作业,首先理念要清晰:现在的陪伴是为了以后的少陪伴,直至最后的无须陪伴。重点在帮孩子掌握方法,逐步实现自我管理,不要让孩子失去自主性。
师:基于这个观点,结合两个视频,现在您认为孩子写作业,怎样陪更好呢?
3.专家建议
播放视频:专家对家长陪写作业的一些合理建议。
师:看了视频,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4.温馨提示
“六要六不要”
六要:要引导孩子统筹安排作业,合理规划时间;要关注细节,强化习惯养成;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要允许孩子犯错,重视纠错和错题整理;要重视复习、预习和阅读;要做好榜样,和孩子共同成长。
六不要:不要盯着孩子写作业;不要给孩子讲作业;不要帮孩子检查作业;不要打断孩子做作业;不要因为孩子不会训斥孩子;不要帮孩子整理书包。
师:最优秀的父母,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进步,努力跟上孩子的步伐,做好孩子的引路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们要慢慢学着适当放手,让他们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去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学会自我管理。
评析:这个环节是在家长们认同了“必须抓住初一关键期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写作业习惯”这个观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对自己以往的一些做法进行内省反思,明白陪写作业的真正目的:现在的陪伴是为了以后的少陪伴,直至最后的无须陪伴。本次活动的重点在于认知上的调整,认识上接受了,行为就会随之而改变,之后教师提供的陪写作业的方法与策略指导只是抛砖引玉,做个方向上的引领而已。
(四)自我评测,感悟内化
请家长审视“亲子陪伴自我评估表”,给自己打分,进行自我测评: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这张评估表家长可以带走,有助于找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师:教育子女如读一本厚厚的书,不能心急,而应慢慢地、认真仔细地一页页翻阅、思考乃至领悟,操之过急或用心不专则会适得其反。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更要上心。所谓的“静待花开”,是对结果的不强求,但不是对过程的不作为。“默默耕耘”才能“静待花开”。成长是孩子的责任,浇水是我们的责任,不可推卸。让我们从科学陪写作业做起,從台前退至幕后,做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后盾,为孩子三年的初中学习助力,为孩子的人生发展助力!
评析:最后的评测环节中,自我评估表可以帮助家长对自己之前在“陪孩子写作业”这个问题上的言行做出自我评价,进一步强化本次活动获得的新的认知,从而明确要努力的方向,在反思中做好下一步的行动预案。
总评
怎样帮助家长认清并放弃某些固有的不合理信念,认同老师的观念来实现行为上的根本改变?这是我们在家校沟通时经常遇到的挑战。《孩子写作业,该不该陪》这个案例运用认知调整策略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一、有序推进
本案例中的认知调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心理准备(双关剖析,“空杯”心态)—认知调整(观点碰撞,自我反思)—重构认知(对比辨析,厘清理念)。由此,家长实现了从内化顺从到认输服输,再到同化融合,最后到自我更新的系列转变。
二、助人自助
本案例中和家长沟通时:不求教训他人,而求说服他人,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家长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念,尝试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放弃自己的意见;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启发其自觉性,引导家长们融合他人意见来丰富自己的思想,从更高、更新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重建新的认知;不提要求不强迫,而是激发其内驱力,增强其独立性,引导他们自主决策,真正达到“助人自助,共同成长”的目的。
三、目标达成度高
从活动中和活动后家长们的反应来看,大家感触颇深,获益匪浅。活动讨论中他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小组交流时,他们主动袒露心声,说烦恼,谈困惑,带着问题反思自己的言行。活动结束后,家长们还意犹未尽,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又和老师探讨了好久。通过本次活动,家长们对陪孩子写作业这件事的认知有了明显的改变,相信他们以后会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选择更为适用的策略与方法,最终实现行为上的根本改变。
总之,该案例中认知调整策略的运用引导家长们发现了自己思维方式和信念的不当之处,建立了新的自我认知。由于他们的认知层次发生了改变,那么由此引发的情绪及行为问题自然也就得到了缓解甚至消失。这正是本次活动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蜊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