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021-12-23 04:24刘静
江西教育B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科学精神

刘静

1916年1月,中国科学社社长任鸿隽在《科学》第2卷第1期上发表了《科学精神论》一文,这是“科学精神”首次在中文文献中得到系统论述。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明确指出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其中“科学精神”隶属于文化基础方面,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新任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曾说:“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培育的人才,也有其成就的事业,而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就是科技强国的使命。”小学阶段是学生科学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本文將聚焦小学语文课堂,以点带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这一话题,以冀对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有所助益。

一、夯实小组学习,促进合作探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新课标中提出,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对以往“一言堂”“满堂灌”式教学方式的纠正,而有的老师片面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在教学中犯下矫枉过正的错误。最常见的场景是小组合作学习非常随意,课堂散乱,效率低下。很多时候小组合作学习都流于形式,尤其是公开课上的小组合作更多为表演性质,教师提前铺垫,指定小组课前演练之后在课堂上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最后演变成了一场“作秀”,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目前每个班级有学生48人左右,以4人为小组分为12组,以6人为小组则分为8组,每一轮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一般为3~5分钟。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是否所有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合作学习?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就讨论的主题畅所欲言?教师能否巡视完全部小组,并进行有效的倾听与指导?这些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内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有的学困生习惯做观众、搭便车,缺乏探究精神,对于其他同学的发言缺乏质疑的勇气,人云亦云,未能真正参与合作、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最终成为优秀学生的“独角戏”“个人秀”。没有挑战、质疑,没有不同的观点,没有思维的碰撞,只有盲目服从,长此以往,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丧失。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须谨慎选择,应确有合作讨论的必要,避免为了讨论而讨论。合作学习的活动要落到实处,切忌走马观花。小学语文教师要尽最大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注意讨论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务必使小组内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勇于探究。

二、避免音画刺激,培养学生思维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四,其中之一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意即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科学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思维的发展。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原则的第一条为“坚持科学性”,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儿童的思维发展有着一定的规律,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与训练,就能够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语言的发展对思维能力的提高能起很大的作用。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和各类教学资源越来越多地进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重组变得司空见惯。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令人应接不暇的课件和炫酷的音、视频。只是,许多具象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加入,也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越来越缺乏语文味,淡化了情感培养和语言建构,学生在大量的视觉冲击之下感官逐渐麻木,日益丧失好奇心和想象力,丧失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锐度。

如今,诸如“抖音”“快手”的视频App无孔不入,生活中不仅可见成人刷看短视频,儿童沉溺于短视频的现象也触目皆是。这些短视频泥沙俱下,儿童缺乏甄别、筛选的能力,只会蹉跎时光、浪费生命。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快餐式、碎片化的短视频对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一种扼杀,极其不利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之相应的是,学生语言匮乏,无法用正确的语言准确地表达思想,同时他们的思考经常缺乏深度,缺乏逻辑性和创造性。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担负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既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的作用,又注重有效利用音、视频等课程资源,激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体会、咂摸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学生的语用、词汇,以利于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营造“安全”课堂,顺应认知规律

新课标要求创建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提问、交流,这样的课堂环境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必要前提。

然而,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里,常见教师连珠炮式的发问,看似步步为营,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颇为随意,过于肤浅,甚至只是教师自问自答,既不具备启发性,也无法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且,大量低质量问题的频繁出现,会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长期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不敢提问、交流,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知识,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学生在课堂上最好的状态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舒展”。克里希那穆提早就告诉我们:“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舒展的前提是有安全感。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是仅次于生理需求的第二层需求。人只有在拥有安全感之后,才能得到心灵的解放,才能放松下来,进而拥有轻松、愉悦、自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里说,要“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不动声色、了无痕迹的教育教学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着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足够的课堂安全感,课堂问题设计要少而精,具备逻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提问后更要给学生思考、组织语言的时间。问题不可太密集,牵着学生鼻子走,做出“请君入瓮”的姿态。要让提问真正起到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

四、真诚鼓励唤醒,积极交流情感

新课标要求我们:“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体验,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交流。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尤其渴望被肯定、被关注,及时有效的正向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起到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进取心和创造力的作用。

然而,留心现实小学语文课堂,不难发现传统的评价方式依然横行,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浮夸,看似热情表扬,实则感情匮乏。“你真棒!”“太好了!”“读得真有感情!”这些廉价的表扬含混不清、指向不明,听起来不痛不痒,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是一种戕害。“你的作业写得真工整!”“你观察得很仔细,回答得太全面了!”“你读得真流畅,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像这样真诚的鼓励才能唤醒学生的内动力,真正激励学生,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交流,让学生越发热爱语文学习,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大有裨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就微观层面而言,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习惯,形成批判质疑的学习精神,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唤醒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就宏观层面而言,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实现科技强国梦想。小学语文教师要主动承担起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担,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实现这一素养的培养。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科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拿出精神
科学拔牙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