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暄 胡险峰 杜英丽
摘 要 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是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发挥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是实现优质均衡的重要路径。基于北京西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实践经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城乡、区域间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需要坚持以理念共享为引领、以教师流动为动力、以课程共研为载体、以长效机制为保障的发展理念;通过名校办分校、手拉手合作和区域性支教等多种路径,推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工作,逐步构建从名校主导、全面辐射、单向支援到全员参与、特色输出、共同发展的行动模式,有效推进区域性教育事业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关键词 优质教育资源 辐射共享 教育均衡 西城区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为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北京市教委专门印发《北京市城乡中小学校一体化发展项目管理办法》,旨在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北京市西城区作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资源高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相关文件精神,通过举办城乡一体化学校、名校办分校、手拉手合作等形式,面向北京市乃至全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回顾北京市西城区的改革历程,已逐步构建了区域优质资源辐射的组织管理、教师培训、互动沟通等常态化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了可供借鉴的行动经验和发展模式。本研究将以此为案例,对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长效机制进行深入探索。
一、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探索背景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北京市西城区基础教育历史积淀深厚,区域政治优势突出,优质教育资源密集,知名中小学校众多,是北京乃至全国的教育高地。在北京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西城区一直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当然,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西城教育在发展定位、改革力度、育人质量、人才建设、信息化发展、学位供给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西城区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影响力,带动区域内及区域外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自2016年以来西城区大力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依托优质学校带动、深化传统合作办学、推进“手拉手”教育合作三种方式,4所优质学校在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办学,13所“手拉手”学校在教育教学研究、干部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除了在北京市域内的教育资源辐射,西城区还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以及对中西部地区学校的资源辐射。比如2019年西城区与河北、内蒙等地的“手拉手”结对校达到29所,并安排河北、天津校长教师到西城区挂职锻炼和跟岗学习,选派46名干部教师前往张北县、阜平县开展支教工作。安排优秀专家团队培训雄安新区安新县350余名校长、园长和800余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先后选派了120名干部、教师赴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四川、贵阳等支教,做好援疆、援藏等外省市支教工作和教育扶贫工作。与河北省阜平县、张北县,内蒙古喀喇沁旗、鄂伦春自治旗及青海省囊谦县5个贫困地区建立帮扶机制。总之,北京市西城区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服务保障能力,以更高远的站位不断推动西城教育现代化向高水平发展,同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首善标准相匹配。
二、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理念与框架
1.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理念
核心理念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实现办学理念、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等的互融互通和均衡发展。其中,学校办学理念和文化对于学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改善薄弱校办学水平的首要任务。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目标、管理模式、精神文化的反映,体现了学校对时代发展特征和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认识;所谓办学理念共享,是指不同发展水平学校间办学理念的融合、共享,通过深入沟通互动实现先进办学理念上的相互影响、相互完善,引领整个学校改革与发展,因为在诸多影响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资源要素中,办学理念差异是最核心的影响要素。美国著名学者萨乔万尼认为:“最成功的学校领导会告诉你,形成正确的学校文化以及关注父母、教师和学生所共同认同的理念,是创造成功学校的两条基本规律”[1]因此,推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共享,首先要考虑输出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引领薄弱学校不断完善办学理念,明确发展愿景,增强薄弱校自我变革的凝聚力。
区域内名校的办学理念通常是基于多年办学实践形成,涉及使命愿景、价值观、办学特色和精神文化等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包容性等特征,对于更新和优化薄弱校的办学理念有较好借鉴价值,也是推进名校与薄弱校其它资源辐射、共享的基础性工作。北京市西城区落实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工作,注重推进城乡、区域间学校的文化沟通与理念融合,协调不同学校间的文化特色,探寻不同学校文化的共同点,形成一种和谐、一致的新文化形态[2]。比如西师附小注重与手拉手学校进行管理理念和文化的引导与沟通,支持成员校逐步构建先进的管理策略与文化,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2.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框架
(1)抓关键少数,以骨干教师流动为动力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关键少数的作用不可忽视,往往是承担了重要责任、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关键少数是应对重大艰巨任务、解决纷繁复杂矛盾的核心要素,在教育领域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骨干教师队伍就是重要的“关键少数”。因为师资队伍是决定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要素,是多数家长评价、选择学校的首选因素,更是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差距的主要维度,而骨干教师队伍更是学校办学中最珍稀的发展资源。当前,城乡、区域及学校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师资不均衡问题,不仅是教师数量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能力水平的差距。以西城区为例,为推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工作,西城区积极推进骨干管理团队和优秀教师的定向流动,不仅是为发挥骨干教师对资源输入校的带动引领作用,更是让骨干教师承担一定互动载体的价值。西城区骨干教师在流动中会把名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策略、教学模式和课程建设等经验带入,促进优质校与薄弱校各项改革理念、措施的有效融合,实现城乡、区域及学校间的一体化发展目标[3]。比如西城區奋斗小学定期互派师生到手拉手学校,在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同时,积极传递学校的办学经验和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专业建设、校园文化等的全方位交流,有效提升了资源输入校的教师发展动力。
(2)突破水土不服,以课程教学共研为载体
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发展水平学校间的辐射共享,往往会受限于学校发展阶段而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师资、课程及评价标准等方面。水土不服的原因是名校与薄弱校在教师素质、生源结构和家长支持等方面差距较大,导致优质资源输入在薄弱校不能很好落地的问题。所以,为有效解决优质资源输入的水土不服问题,北京市西城区在聚焦学校层面优质资源辐射的同时,更多关注到不同层次学校的生源特征与阶段性发展需求,并且以课程教学资源的共研、共享为中心,为不同学校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资源辐射需求。因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不仅需要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及管理理念上的资源辐射,更需要立足于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教学环节,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共研、共进。西城区各名校在课程教学资源方面有着长期积淀和丰硕成果,在优质资源辐射工作中往往把课程教学资源作为重要的推进载体,带领薄弱学校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有重要价值。比如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集团通过示范课、备课、听评课和教学技能培训等形式对资源输入校提供支持,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指导促进合作校的快速成长。通过为薄弱学校提供更加优质、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助力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努力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质量均衡,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资源均衡[4]。
(3)避免“人走茶凉”,以制度化建设为长效保障
调研中发现,优质校与薄弱校间的资源辐射尚未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合作模式,资源输入仅限于单次性的互通交流,缺乏一种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同时,资源输入过程中也面临“人走茶凉”的现象,即骨干教师进校指导过程中效果不错,但是在骨干教师离开后的教育教学又回到了原先状态。为保障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取得实质性成效,北京市西城区积极推进城乡、区域间优质资源互动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方面,建立区域优质资源输出的组织形式与合作机制,尤其是要明确区域间学校合作的具体形式、内容和时间安排等,比如针对手拉手、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等组织形式,配套制定了不同的具体合作制度,旨在发挥每一种合作形式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建立优质资源辐射的保障机制,即如何从制度层面为资源辐射的有效推进提供支撑,包括资源配套、磋商交流、合作制度等方面,保障上述合作形式真正落到实处。比如北京小学建立了集团办公会制度、教师交流制度、资源共享制度等,确保各学校教师按照北京小学的先进理念开展工作。此外,长效机制的建立通常是由资源输出校来主导,目的是真正发挥名校的资源辐射价值,在城乡、区域学校间搭建校际合作、交流平台,对薄弱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课程教学及文化品牌等方面给予系统指导,真正实现理念融合、资源共享、共研共进和创新多赢的良好局面[5]。
三、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组织进路与行动策略
1.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组织进路
(1)名校办分校
名校办分校是各地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目的是发挥名校的教学优势与品牌效应,快速缓解薄弱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北京市西城区也把名校办分校作为推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首要模式,依托西城区名校的品牌资源,引导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县转移,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对西城区23所样本中小学的调查中得知,23所学校共计辐射薄弱学校总数达134所,辐射带动的教师数量共计10069人。比如有北海幼儿园、北京小学、北京实验二小、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市第八中学等名校参与其中,通过不断完善名校办分校的组织形式,确保了以资源辐射促进均衡发展的目标实现。
(2)手拉手合作
鉴于名校办分校主要局限于学校品牌相对较为成熟的名校,为进一步发挥区域内其它教育资源的辐射价值,西城区积极推动了不同特色中小学间的手拉手合作,目的是扩大资源辐射面,为更多薄弱地区学校发展提供多样化支持。本研究中样本学校的手拉手学校共计有32所,辐射带动的教师数量共计2378人,其中本校教师参与的人员达469人。比如北京八中与内蒙古、辽宁、浙江等地的学校进行手拉手合作,主要通过座谈、讲座、示范课以及为对口教师提供培训等方式进行优质资源辐射,让农村和薄弱地区的学校和教师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调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自身动力,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发展动力。
(3)跨区域支教
师资队伍是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壮大薄弱地区优质教师队伍是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关键目标,北京市西城区通过跨区域支教发挥优质师资的辐射价值。跨区域支教包括市域内城乡支教和跨省市支教,支教团队主要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学校管理干部等人员组成,通过集体教研、送课到校等专业指导方式将本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辐射给其他学校教师。样本学校通过跨区域支教辐射带动的学校数有70所,辐射带动的教师数量达到4774人,共计参与的骨干教师数量有790人,通过骨干教师间的校际合作与教研活动,有效推动了资源输出校与输入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共同成长。
2.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行动策略
(1)聚焦教育教学研究的名师专业指导
通过对北京市西城区23所优质中小学调研发现,在资源辐射内容方面,主要以名师专业指导的资源辐射方式居多,反映出当前学校优质资源的辐射主要是通过名师带动为主进行。具体行动路径是通过选派学科骨干教师、名师短期交流和专题教师培训等,涉及内容有专题讲座、示范课、备课、听课评课、教育技能培训和课题研究等。在主题讲座方面,主要是聚焦薄弱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痛点、难点,涉及主题有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班级管理和学生竞赛、学校文化建设等内容,发挥了很好的理念引领和实践指导作用。西城区优质资源校共计提供了667节示范课,示范课在传递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更新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有積极的作用;听评课也是教师合作参与课堂教学研究的专业性活动,是教师之间进行学习的一种直观方式,样本校举办听评课活动共计842节,促进了优秀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的共生共享。
(2)聚焦课程资源、平台共享的有效输出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西城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基于互联网的优质资源辐射工作,有效缩短了资源输出校与资源输入校的空间距离,实现了零距离的对接与交流。西城区课程资源、平台共享的形式有多种,一是课程资源的共享,包括校本课程、教学课件、教育教学成果及教学辅助资料等。名校因师资雄厚、文化悠久、教学经验丰富等因素,拥有较多优质课程,通过与薄弱学校共享或共同开发,有效扩大了优质课程资源的覆盖面。二是资源平台的共享,西城区各优质学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专门打造了个性化的资源共享平台,比如北京四中网校、远程视频互动平台、学校资源库、学校公众号以及云平台等。借助西城区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突破学生选课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学习需求、个性特征等实际情况,去参加名校的课程学习。
(3)聚焦办学理念、管理改进的交流互动
学校办学理念是支撑学校发展的内核,是学校个性化发展的精神沃土,但由于其形成周期长、发挥效用的内隐性强,因此需要支持薄弱校进行办学理念和文化的梳理,以帮助其实现内涵式的长远发展。[6]梳理西城区资源辐射内容可见,各学校普遍重视在办学理念、管理策略等方面的引领与辐射,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区域间学校资源合作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是派遣管理干部,比如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指派一名校级干部、一名校长助理分别深入到辐射对口学校,及时了解学校发展状况,在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师生互动等方面扬长避短,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交互引领、和谐共进的目的。二是建立校际定期沟通交流制度。比如西师附小每月一次和对口学校领导团队沟通,彼此沟通学校管理和文化建设经验,引导手拉手学校根据学校特点进行个性化管理变革和理念创新,而不主张整套照搬。三是名校与薄弱校间共同推进合作基地建设。西城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合作共建基地有西城区学习共同体成长园、国培计划教育研修基地园、“心手相牵”卓越教师培养等,对校长和管理团队进行培训。
(4)聚焦学生交流、活动组织的业务指导
西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亮点在于组织学校间学生的交流互访,并加大对薄弱校学生发展的业务指导力度,聚焦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基于对西城区23所中小学的调研可知,近三年共计有16所学校组织了学生互访活动68次,涉及学生人数为3930人。其中,小学阶段学生交流主要通过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艺术文化活动,以课外艺术展演活动展开;中学阶段则是以学生访学、课外考察、体育比赛、游学及艺术文化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交流。同时,名师师资在指导薄弱校开展学生活动方面提供了诸多专业支持,比如对课堂综合学习、综合知识大讲堂、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的专业指导。调研发现,西城区中小学在优质资源辐射中指导薄弱校学生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校园文化体育实践活动居多,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推动资源输入校德智体美等育人方式的变革。
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优化路向
1.从“名校主导”到“全员参与”
实地调研中发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任务往往集中在少数几所传统名校,导致名校的资源辐射任务过重,制约了资源辐射引领作用的覆盖面与成效,与此同时,部分非传统名校却没有机会承担优质资源辐射的机会,但其本身也有些特色办学资源,师生参与积极性也较高。一方面是因为资源输入校对于传统名校的“择校偏好”,希望“好中选好”的愿望比较强烈,另一方面也是源于教育行政部门给名校过多的资源辐射任务。为此,北京市西城区积极调整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实施路径,从以“名校主导”的个别资源辐射到“全员参与”的整体推进,形成了区域性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组织模式[7]。
在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早期阶段,西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主要以北京四中、北京八中、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海幼儿园等名校为主,为后续更大范围的资源輻射奠定了基础、积累了较好的经验,但是辐射带动的学校数量和师生受益面相对有限。目前西城区域内的名校集团化办学,已经达到了全覆盖的程度,不再是局限于个别教育集团的资源辐射,而是形成了多点辐射、区域整体推进的模式。对于区域外学校的资源输出工作,也实现了从“名校主导”到“全员参与”的转变,即各个学校均从自身优势资源出发,对区域外的手拉手学校、支教学校提供多元化的资源支持,有效扩大了西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对外的辐射影响面,让更多的学校发展进行快车道。
2.从“全面辐射”到“特色输出”
如何保证优质资源辐射的实际效果,一直是西城区推进该项工作的关注重点,在扩大参与资源辐射学校数量的同时,也在积极优化参与优质资源辐射的具体内容,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名校对薄弱校的“全面辐射”,转为基于不同学校办学优势的“特色输出”。因为要提高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实效性,需要充分了解薄弱学校的办学瓶颈和资源需求,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应的资源输出方案。同时也是为减轻名校资源辐射的整体压力,确保能有更大范围的学校受益[8]。比如西城区各学校在开展资源辐射工作之前,首先要全面了解资源输入校的基本情况和特色需求。基于“特色输出”的理念变革,有效提升了资源输出校与输入校之间的互动效果,也推进了西城区优质资源辐射的范围不断扩大。此外,建议相关部门在安排优质资源输出校时要统筹考虑,分析并找准资源输入学校的办学特色定位,从而根据本区域优质资源分布现状进行全面筛选、分配任务,避免任务过于集中现象,并对承接任务单位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
3.从“单向支援”到“共同发展”
传统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共享,通常是以名校优质资源的单方面输出为主,努力扩大名校各项资源的输出力度,但是也容易忽视资源输出过程中的名校发展问题,出现名校资源被过渡稀释的情况,比如骨干教师的输出过多,对名校自身发展带来压力。[9]基于此,北京市西城区在推进优质资源辐射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促进合作校双方共同发展的理念,即名校在引领资源输入校发展的同时,也要及时总结自身办学的问题与经验,不断完善学校的办学理念,全力支持本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实现从“单向支援”到“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比如五路通小学一直坚持“领导互访、更新理念,教师互访、取长补短,学生互访、共同提高”的共享理念,把互访交流活动看成是给教师锻炼提升的机会,并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从而促进校本培训活动的有效开展,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都能可持续发展。
4.从“零散结对”到“区域统筹”
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通常是需要由不同的部门来组织推进,目前是既有教育行政部门的任务安排,也有各学校自发的校际互动,相应的组织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在实地调研中也发现,目前教育资源辐射的任务安排来源多个政府部门,不仅包括区级政府部门,还包括北京市级政府等部门,存在着多重任务安排的情况。也有学校反映多个上级部门下发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任务,但最终都要靠学校层面来落实,在工作过程中学校会面临着多头汇报、应接不暇等问题,给学校办学造成一定程度的负担。所以,为解决资源辐射任务来源纷杂的问题,需要积极推进相关政府部门厘清自身的任务安排,推进区域优质资源共享由“零散结对”向“区域统筹”转变,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各级部门管理职能,厘清优质资源输出与对接的有效工作机制[10]。
因此,为减轻基层学校的工作负担,提高资源输出的实效性,需要有效避免市教委与区教委管理科室功能重叠、职责交叉的问题,确保优质资源辐射输出的目标实现。此外,还需要加强专题性研究,对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目标、任务以及经费保障等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性政策,并结合实际进行精准化管理。从“零散结对”向“区域统筹”的转变,还需要考虑到保障激励机制的配套工作,因为每个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任务都很繁重,如果再遇到学校内部师生、家庭等因素干扰,以及郊区或跨校任教的食宿和交通费用补助等问题,难免会给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输出面临较大挑战,所以需要加强相应的人事、财政及考核激励机制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Sergiovanny,T.J..(1994).Organization or Communities?Changing the Metaphor Change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No.30.
[2]张祥兰.优质资源整合背景下多校区学校文化协同发展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5,02:38-40+54.
[3]安富海.超越集体行动的困境:制度规约与重构边界——推进名校集团化办学的路径与方法[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06):78-84.
[4]赵新亮.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基于共同体理论的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03.
[5]薛凯化.共享发展理念视域下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9.
[6]赵建军.打造教育发展共同体 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19(14):11-13.
[7]杭州市教育局课题组.借力新名校集团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J].杭州(周刊),2019(07):42-45.
[8]徐小容,朱德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逻辑与價值旨归[J].教育研究,2017,38(10):37-45.
[9]范小梅,戴晖,刘晓.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逻辑[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34(01):87-98.
[10]费蔚.教育“新共同体”: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范式[J].中小学管理,2019(09):37-40.
[作者:何暄(1968-),女,北京人,北京市西城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胡险峰(1971-),女,浙江嘉善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杜英丽(1965-),女,北京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
*该文为本研究是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中小学文化融合与联动发展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JYB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