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汉权 王庆 何倩 刘刚
今年以来,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轮番上涨,不断推高上游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游制造业成本大幅攀升但没有向下游终端消费品传导,加上猪肉价格大幅下降拉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导致PPI与CPI的“剪刀差”持续拉大。这个现象会持续多久?可能带来什么影响?如何有效应对?本文试图从价格链条传导机制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PPI与CPI“剪刀差”持续扩大背后的价格真相
今年前10个月,PPI一路走高,而CPI表现相对温和,导致PPI与CPI的“剪刀差”由1月份的0.6个百分点扩大至10月份的12个百分点。造成两者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除了去年的基数影响外(去年CPI高、PPI低),今年猪肉价格同比大幅下跌以及价格沿产业链供应链从上游到下游传导具有滞后性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一)被猪肉价格掩盖的“价格错觉”
春节以来猪肉价格不断走低,10月份同比下降44.0%,1—10月份累计同比下降29.5%,有效对冲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CPI的影响,使CPI保持在较低水平。如果剔除猪肉价格影响,10月份CPI将提高0.98个百分点,达到2.48%。从历史数据看,当大宗商品价格与猪肉价格形成正向共振时,CPI通常高于剔除猪肉价格影响后(CPI)1—3个百分点。比如,2020年1月大宗商品价格、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7.8%、116.0%,CPI为5.4%高于剔除猪肉价格影响后(CPI)2.76个百分点左右。这说明受猪肉价格扰动,CPI保持低位运行,使人们产生了“价格错觉”。实际上,本轮经济复苏中,在疫情、贸易保护主义、产业链供应链中断、货币超发、能源转型等多重因素导致的全球供需失衡影响下,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5月份以来CPI均创下2008年以来新高,表现为全面通胀,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始终存在;在国内则表现为“类滞胀”(CPI与PPI相对价格变化),无论从老百姓的直观感受还是有关统计指标看,近期消费品价格都在持续上升,居民生活成本总体上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10月份以来,随着猪肉消费需求进入旺季,猪肉价格已经出现反弹,预计未来几个月,CPI将不断走高,不能因为目前CPI仍处于低位,就覺得通胀预期不会来临。
(二)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向下游终端消费品传导箭在弦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构成关联紧密的价格链条,任何一个环节的价格变动,都会通过成本影响中下游商品价格,形成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中游加工产品成本增加—下游消费品价格上涨—居民消费价格全面上升的链式循环。但是,受上中下游市场结构和市场化程度不同影响,价格沿产业链供应链传导具有时滞性。上游采矿业和加工业资源依赖性强、市场化程度低、国有资本占主导,其产品相对于中下游而言价格弹性较小,成本上涨容易向中下游转嫁。中下游制造业集中了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竞争充分甚至过度竞争突显,其产品价格弹性较大,成本上涨不容易向终端消费者传导,同时,为保住市场份额多数企业宁可牺牲利润也不敢轻易涨价。但是,中下游企业承受成本上涨的能力和时间是有限的。随着大宗商品和原材料涨价时间拉长,中下游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陷入吃不消、扛不住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在成本推动下不得不提价,向终端消费者转嫁成本;二是如果无法提价就主动减产或退出市场,直接导致市场供给减少。无论企业采取哪种选择,最后结果都是推高居民消费品价格。根据价格传导规律,一般情况下,上游价格传导到下游大概需要6—12个月时间。实际上,进入9月、10月份以来,已有不少企业发布食品、工业消费品涨价的消息,幅度从5%—20%不等。可见,大宗商品和原材料涨价效应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只是时间问题,要警惕成本推动型通胀预期形成,做好今冬明春的通胀风险防范。
二、价格在产业链供应链上中下游不平衡传导,不利于推进共同富裕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商品之间比价关系的调整都是收入及财富在不同行业和人群的再分配。本轮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产业链供应链上游产品涨价幅度远大于中下游,导致上游行业不断侵蚀中下游行业利润。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煤炭开采等上游采矿业价格累计同比上涨30%—40%,石油加工等上游制造业价格累计同比上涨10%—30%,而通用设备制造、食品制造等大多数中下游制造业价格累计同比上涨不到3%,纺织服装等下游制造业价格基本不动。因为上游行业以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为主,中下游行业以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主,这意味着财富进一步向上游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集中,而中下游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利益受到蚕食,导致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分配失衡进一步加剧。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生产资料PPI累计涨幅为9.8%,而生活资料涨幅仅为0.2%;上游采矿业平均成本利润率为18.0%,而下游制造业仅为6.0%。可见,价格涨幅在产业链供应链上中下游的不平衡加剧了上下游行业之间、国企与民企之间、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收入分化,将会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既不利于共同富裕,也给稳就业造成较大压力。
三、对策建议
PPI与CPI的“剪刀差”持续扩大,主因是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解决的办法是通过多措并举把过高的PPI降下来,并提高中下游行业和中小微企业对应能力。
(一)确保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政策落到实处
提升国内战略性能源、矿产资源的供应能力,继续加大国内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充分挖掘释放优质产能,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内战略储备体系,精选一批市场信誉好、具备一定承储能力的企业作为大宗商品社会责任储备试点,在仓储设施建设、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建立重要商品和服务成本调查机制,对采矿业、制造业相关企业开展常态化成本调查。加大期货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恶意炒作、哄抬物价、散布虚假消息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减轻税负帮助中下游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纾困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供给,帮助中小企业运用套期保值等金融工具对冲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延长社保费减免、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征地方“六税两费”政策至2022年6月底。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相互参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等方式稳定供应链、对冲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中下游企业加强友好协商,引导上游企业适度降价让利,共同分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三)通过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化解成本上涨的能力
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补贴力度,降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技术风险。加快推动设备制造、电器机械、仪器仪表、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中下游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优惠的技术服务和资源。扩大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参与单位,完善龙头企业、平台企业、服务商、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伙伴行动参与单位对接机制,让更多的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产品创新等抵消成本上涨影响。
(作者单位:价格成本调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