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会互联网科普现状与能力提升策略

2021-12-23 04:23胡俊平钟琦易佳邓成英
学会 2021年9期
关键词:科普学会微信

胡俊平 钟琦 易佳 邓成英

[中图分类号]G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596(2021)09—0043—07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所具备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征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现代信息技术重塑人际交流方式,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线上信息传播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互联网成为面向大众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高效运用信息化手段重构科普服务新机制成为趋势,从而满足公众对科普的新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为科技社团和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学会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跨度广泛、科技工作者聚集、非营利性等特点,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独特作用,同时也是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在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全国学会不断提升科普工作质量,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融合发展。

一、全国学会开展互联网科普是时代之需

全国学会开展科学普及是其基本职责,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基础,体现科技社团的使命担当。中国科协所属210家全国学会涵盖理科、工科、农科、医科、交叉学科等5大学科,是“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及相关科学的学科组建,或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普及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在互联网传播语境下,全国学会亟须立足自身的学科优势,充分调动和整合会员单位的学科内容资源及科技工作者队伍,积极生产原创科普内容,运用媒介平台传播优质作品,及时跟踪社会热点,快速回应公众关切,体现科技社团对于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促进创新创造的价值。

互联网科普能力提升是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刘亚丽等提出,进入网络时代,科普能力建设要发生转变,包括由单向传播到互动式共享、由重实体空间到实体和网络空间并重、由强调常态科普到常态和应急科普并重等。陈思睿等将新媒体科普能力界定为:以新媒体作为传播手段,科普内容传播的深度、广度、精度和影响力的总和。全国学会亟须提升互联网科普能力,借助互联网平台和媒介优势,开展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这是顺应时代之需。

二、全国学会互联网科普现状研究方法

全国学会互联网科普能力的显性表现是通过各类互联网渠道向广大公众传播图文类、视频类等不同形态的科普作品。本文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和深度访谈,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了解2020年全国学会开展互联网科普现状,包括账号开设/更新、内容发布量、用户互动、学科分布、科普规划等,为对策建议的提出奠定基础。

(一)大数据挖掘分析法

运用Python爬虫技术抓取210家全国学会在官方网站、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百家号、澎湃号、抖音、快手、B站、西瓜视频等10个互联网平台官方账号(含官方科普账号)开通情况、开展科普内容创作和传播的数据(数据期为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通过技术筛查和人工筛查相结合的方式,客观、公正地识别和筛选具有科普属性的内容。这些信息从一个侧面勾勒出2020年全国学会互联网科普发展特征。

从各学会在互联网渠道发布的海量内容中精准识别和筛选出科普内容是本研究的关键和难点。首先,最直接和最容易实现的是通过具有分类属性的字段标签来识别科普内容,比如网站数据含“分类”字段,今日头条数据含“标签”字段,字段中包含“科普”“科学”或“知识”等,可判断为科普内容。其次,通过标题中科普内容关键词及其组合来进行筛选,如含有“秒懂”“真相”“图解”等关键词也可初步判断为科普内容;再次,对标题中出现的非科普关键词初步筛选为非科普内容,如“年报”“协议”“招聘”等。最后,配合人工筛查,把通过关键词搜索容易遗漏的科普内容筛选出来,包括学会所属行业的特色科普内容和抗疫防疫相关内容。经过几轮筛选,从210家学会在10个互联网平台抓取的16.5万余篇(条)有效信息中,识别和筛选出科普属性的内容4.2万多篇(条)。

(二)定性深度访谈法

通过与全国学会负责科普工作的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一方面了解相关学会开通互联网传播渠道的状况,验证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結果;另一方面了解学会开展互联网科普的内部管理机制、工作规划、运营模式,深挖学会当前互联网科普工作的成功经验、不足与痛点。最终,成功访谈了30家不同类型的全国学会,覆盖了理科(7家)、工科(9家)、农科(2家)、医科(4家)、交叉学科(8家)等。结合数据挖掘分析结果,访谈对象兼顾了互联网科普工作较为丰富(16家)和相对欠缺(14家)的学会类型,并在访谈内容上有所侧重。对互联网传播平台数量较多的6家学会就科普规划、互联网科普经验、受众反馈等内容开展深度访谈;对只有网站和微信传播平台的10家学会,详细了解未开通其他平台的原因;对网站访问异常的9家学会,逐一联系确认;对网站和微信开通不齐全的5家学会进行确认,并了解其有无开通新的互联网平台计划等。

三、结果分析

(一)开展互联网科普的主阵地是网站和微信,视频平台利用率不高

数据分析发现,网站和微信是全国学会在2020年开展网络宣传工作的主阵地。如表1所示,以210家全国学会为基数,网站和微信账号内容(含非科普内容)更新率均超过90%。从科普属性内容的更新率来看,微信是互联网科普工作的第一主阵地,更新率87.1%;网站是第二主阵地,更新率84.3%。微博的科普更新率位列第三,但比例大幅下降,不足20%(开设账号不多)。相比之下,今日头条、澎湃、抖音、快手等7个平台的科普更新率均明显不足,尤其是4个视频平台的科普内容更新率均不足8%。总体而言,全国学会对视频平台的利用率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跨媒体跨终端的联动传播能力亟待有效激发

从科普内容更新平台分布数量来看,大多数全国学会在利用互联网平台传播科普内容方面表现出一定积极性,约80%的学会(168家)在2个及以上互联网平台更新了科普内容,但在3个及以上平台更新科普内容的学会仅占26.7%(见图1)。访谈中发现,缺乏擅长科学传播的专业人员是客观存在的制约因素;也有一些学会认为,现有平台已经能基本满足传播需求,并未计划拓展更多的传播媒介形态和渠道。一些基础较好的学会根据不同平台的受众画像特征,探索适合自身的科普内容发布平台和传播机制,如中国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通过多渠道开展科学传播积累了相关经验。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全国学会目前尚不能根据不同媒体平台特点和属性,选择恰当的叙事方式呈现科普内容。这种“一菜多吃”的科学传播能力涉及科普内容创作能力、传播策划力和引导力,是学会硬实力和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互联网科普能力提升的关键,有待进一步有效激发。

(三)网站科普专栏的开通率较高,但更新率待提升

通过对全国学会官方网站开设科普专栏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发现共有158家学会开通了科普专栏,名称为“科普园地”“科普天地”“科普工作”“科学普及”等,开通率为75.3%;其中,107家学会的科普专栏在2020年有更新内容,占51.O%。43家学会虽有官方网站,但未开设科普专栏;另有9家学会无网站或网站无法正常访问。如图2所示,医科、农科、工科、理科的网站科普专栏开通并更新的比例均超过总体平均水平,交叉学科网站科普专栏开通并更新的比例较低,为23.8%。

(四)微信公众号的科普内容发布量和活跃度占优势,但原创文章占比较低

据数据采集和筛查结果,210家学会2020年全年在10大平台共发布了4.2万篇(条)科普内容。如图3所示,微信是最主要的发布渠道,发布量占明显优势,全年共发布2.1万多篇科普内容;但仅有1600多篇(条)科普内容标注为原创,占比为7.6%。微博发布量排列第二,全年共发布6700多篇(条)科普内容。网站发布量排列第三,合计发布科普内容6600多篇(条)。

从学会在不同平台上发布科普内容的天数来看,微信平台的活跃度最高,视频平台上的活跃度最低。按平均每周发布1篇(条)科普内容,即年度不低于52篇(条)为统计标准,微信平台有65家学会、网站有19家学会、微博和资讯平台上均有14家,而视频平台仅有6家学会在活跃度上达到这个标准。

相对网站,微信平臺具备社交媒体传播优势,能更好地适应泛在、互动的移动互联网语境。访谈中,多家学会谈及,微信平台免去了微博话题性强的干扰,适合传播具有一定内容深度的精品,平台用户基础较好,发文运行相对成熟,活跃度较高。

(五)医科类学会整体表现较为突出,获得公众及科普中国官网认可

分学科来看,医科类学会在平台利用、内容发布、用户互动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具体表现在:平台利用更加多元,在4大视频平台的科普内容发布总量远超其他学科;科普内容生产发布的积极性高,医科类学会共发布1.1万多篇(条)科普内容(如表2所示),发布总量仅次于工科学会。医科类学会机构科普内容获得了最广泛的用户反馈和互动,在视频平台共获得约2161万的播放量、498万点赞量,总转发量超过3.9万次,总评论量超过4400次。同时,医科类学会的科普内容得到“科普中国”的较高认可度。“科普中国”官网2020年转载和引用的科普内容中有235篇(条)转载自全国学会,其中医科类学会占绝大多数,中国药学会被转载的篇数最多,为155篇(条);中国营养学会被转载文章数量位居第二,为68篇(条)。

表2显示了不同学科科普内容的发布总量,由多到少依次是工科、医科、理科、交叉学科和农科。由于各学科的学会数量不同,不同学科各学会平均发布量由多到少依次为医科、工科、理科、交叉学科和农科。访谈中发现,科普内容的发布量与学科与公众生活的密切程度、各学会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等相关。

(六)科普内容质量把关较严,自觉参与科学辟谣

从各学会对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审核把关来看,2020年所有学会均未在相关平台传播内容中出现“科学辟谣”平台展示的流言。同时,各学会积极参与网络辟谣工作,微信是最为重要的辟谣渠道,全国学会全年共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1111条辟谣信息,网站合计发布了352篇辟谣信息。

(七)抗疫应急科普较积极,重点节日科普得到一定程度重视

重大科技节日、行业和学科相关节日、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均是科普工作开展的重要契机,结合相关时间节点和社会热点积极设置科学传播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让科普成为“及时雨”,扩大传播影响力。2020年,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等重点科普相关节日,73家学会通过微信共发布432篇(条)相关科普内容,65家学会通过网站共发布240篇(条)重点节日相关科普。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全国学会积极发布疫情相关的应急科普,其中143家学会通过网站共发布1919篇(条)抗疫应急科普;在微信平台上,161家学会共发布3597篇(条)抗疫应急科普。

四、加强全国学会互联网科普能力的建议

(一)立足联系科技工作者优势,联动“科创中国”和“科普中国”双平台,夯实内容为王的基础

基于学科纽带,全国学会与科技工作者建立优质学术服务通道,具备天然密切联系的优势。相比公共媒体,学会的传播媒介更容易与科技工作者达成互信互通,也更了解学科前沿内容和公众期盼。基于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全国学会应动员并服务于科技工作者有效参与多形式的科普,精心挖掘他们学术研究及治学精神的闪光点,运用符合大众偏好的媒介表达方式,实现由科研成果到原创科普精品的转化,以夯实互联网科普内容为王的基础。

当前,全国学会肩负以科技创新促经济发展和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双重职责,在“科创中国”和“科普中国”两个平台上均大有可为。为此,应以学会为纽带建立起两个平台相互融合促进的机制,比如专家库资源共享,并为专家设立明确的科学传播类标签,用实际行动落实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全国学会需在夯实微信、网站两大科普主阵地基础上,结合科技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积极发掘科技工作者作为科普队伍资源,建设更为多元化的传播平台,同一内容在叙事模式和表现手法上经过多种形式的转换和调整,适应多个媒体渠道的信息发布,实现内容互传、互通、互补,扩大优质科普资源的影响力。

(二)积极组织社会公众互动,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

全国学会开展互联网科普时,需洞悉不同媒介平台的黏性用户的科普需求。本研究通过对不同传播平台的用户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020年全国学会的所有微博账号共有粉丝380多万,微博粉丝量超过10万的学会有7家,如中国药学会微博粉丝超过50万。今日头条和百家号两个资讯平台粉丝总量约170多万。抖音、快手、西瓜视频、B站4个视频平台粉丝总量合计约630多万。近期开展的网络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短视频是公众喜爱率最高(55.6%)的抗疫防疫科普媒介表达形式。全国学会在视频化科普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方面不足与用户对视频化科普内容的高需求存在明显差距,应尽可能去满足公众的科普需求。

全国学会具有社会组织属性,互联网媒介传播技术为实现用户参与提供了便利条件。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主题科普活动,增强用户对公众号内容的黏性,尤其在运用新媒体开展科普时,更好地运用评论区或直播,增强与社会公众互动,对个性化科普问题积极反馈,集中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科普内容获得用户认同,更大程度引发二次传播。

(三)认清新时代科普定位,强化科普规划设计,提升社会影响力

建设一流学会不仅要有科技创新的实力,也需要有科学普及的功力,协同推进创新发展,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科学根基。从全国学会微信公众号的简介来看,中国古生物學会、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等64家单位的微信公众号介绍中包含科普功能,而大部分全国学会微信公众号对外的科普功能定位待加强和明确。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全国学会对于新时代的科普定位需要更大程度重视。

各学会可立足自身的学科优势,制定常态化的科普工作规划,在互联网科普工作中开阔思路和视野,善于结合热点找话题,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创新和拓展表达形式,传播公众看得懂、听得明白的科普内容。在日常工作中,既要及时跟踪国家政策动向,又要保持对社会现象和议题的敏感度,提高社会热点响应能力和应急科普能力,快速回应公众关切。运用好每一个国际国内节日、热点,积极设置和传播与本学会相关的议题,如全国科普日、科技周、防灾减灾日、世界健康日、世界地球日、二十四节气等,及时、准确、便捷地为公众解疑释惑。同时,当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震、台风等突发自然灾害时,需要提升响应速度,及时开展应急科普。全国学会开展互联网科普工作须在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的高效匹配上做好设计规划,培养和激发公众的科普需求,逐步提升社会影响力,在践行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同等重要”方面做出示范。

猜你喜欢
科普学会微信
科普侠:古代历险 (八)
科普侠:古代历险(七)
学会分享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微信
微信
微信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