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阈下南疆绿洲社会转型调查研究*

2021-12-23 11:56:32马晓庆
新疆社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绿洲南疆

马晓庆

内容提要: 传统的南疆绿洲社会呈现出偏远、封闭、发展落后等特征。伴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通过政策下乡、文化下乡、教育下乡、资金下乡、项目下乡、精英人才下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南疆绿洲社会正经历着由一种孤立、封闭、自成体系的内向型绿洲社会形态向共享、开放、包容接纳的外向型市场社会形态转型。绿洲这一自然条件对南疆绿洲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南疆绿洲社会开始逐渐迈入社会急速转型过程。在这场社会转型过程中,通过精准扶贫政策的整合调适,南疆绿洲社会迅速开始向外部日益蒸腾的市场融入。精准扶贫工作不仅是推动南疆绿洲社会转型的“金钥匙”,对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成就。(1)贺立龙:《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社会科学报》2019 年12 月12 日第2版。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全面解决了存在于中国社会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我们将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2)罗家为、谈慧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经济时报》2021 年3 月25日第 4版。目前南疆地区已经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贫困县全部完成摘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南疆社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南疆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南疆社会转型的过程。

陆学艺与景天魁认为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的转换,即从“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换,认为这种“结构性转型”不是指社会形态的转变,而是指在社会形态层次之下的“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转变。(3)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23页。近现代人们所经历的社会转型,主要是指从农业的、农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本文所用社会转型这一概念其核心是:一个区域社会由一种落后、封闭的生产生活状态逐渐地融入更大的先进、开放的社会整体,从而获得更好发展的过程。推动一个社会进行转型,其因素往往是多元的,受制于具体的社会转型实践。推动1949年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是政权的更迭与思想的解放,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现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是另一次历史性社会转型。相比较而言,本文意义上所讲的社会转型实质上也是源于政府的政策推动与提倡。

对于一个社会而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会随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国家的某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如果长期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将会导致严重的社会矛盾,甚至威胁国家安全。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新疆南疆绿洲社会虽然也共享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效益,社会转型仍旧表现出了不够充分的特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状态依然存在。

本文是在笔者2016—2019年在南疆地区参与扶贫相关评估工作基础上,结合2018年7—9月在泽普县所进行的田野调查,以精准扶贫工作为主要视角对南疆绿洲社会转型所展开的一项调查研究。旨在全面认识精准扶贫工作对于南疆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顺利进入乡村振兴新征程的重要意义。

一、南疆绿洲:内向型绿洲社会

所谓内向型绿洲社会,是指在绿洲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以农耕为主,所获得的劳动产品只能满足基本生存所需,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的一种封闭、孤立、自成体系的内向型文化地理空间。

张军民指出,绿洲是干旱区荒漠背景上,经来自山地的水土滋润而在山盆过渡地带形成的具有稳定可靠的水源、细土沉积物、平缓微倾的地貌。(4)张军民主编:《新疆绿洲生态经济发展战略》,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5页。新疆绿洲以天山为界分为南疆绿洲与北疆绿洲,其中南疆绿洲的面积大,绿洲之间的距离比较远,不同绿洲的独立性也显得比较强。(5)李建宗:《绿洲连缀体,内部嵌合性与丝绸之路——基于河西走廊绿洲社会的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4期。

南疆绿洲,泛指新疆境内天山主山脊以南地区,包括天山南翼、塔里木盆地、帕米尔-昆仑-阿尔金山地,南疆绿洲区则指塔里木盆地和天山南翼海拔较低的山间盆地——柯坪盆地,拜城盆地,焉耆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等区域。南疆绿洲区总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其中天然绿洲沿叶尔羌河,和田河和塔里木河河谷呈带状分布,民丰、且末境内的尼雅河、安迪尔河、莫勒切河、喀拉米兰河下游也残存有小片天然绿洲。

南疆绿洲社会空间的载体是绿洲,各个绿洲散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且各绿洲间距离较远,加之交通不便,形成了一种具有很强封闭性的文化地理空间。对于南疆绿洲社会而言,其因为地貌上的高度封闭性、地域上的高度分散性、生态上的高度脆弱性,造成了经济上的单一性。(6)钱云:《历史时期新疆绿洲的演变和发展》,《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7年第2期。千百年来,南疆绿洲社会孕育出的是典型的农耕小农经济类型。马克思曾指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联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相互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7页。

因此,南疆绿洲社会在封闭、自然环境差、人口素质偏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人口发展不均衡”(8)王兆萍、冯莉:《新疆南疆五地州近三十年人口发展演变为特征》,《中共乌鲁木齐市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第1期。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结果下,呈现出了其内向型绿洲社会的特征。而且,伴随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南疆绿洲社会由于长期形成的社会心理及地域文化特质,导致其仍未摆脱封闭的空间特征。

二、发展滞后:国家深度贫困区

深度贫困区是指基于其自然生态基础形成的特定贫困区域,具有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特征。南疆地区作为国家层面深度贫困区“三区三州”之一,是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坚中之坚”、“硬仗中的硬仗”,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南疆绿洲社会的贫困现状主要表现为贫困规模大、程度深、波及面广、历时性等特点。

2010—2017年新疆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为25.4%、19.8%、18.6%、15.8%、15.2%和12.63%。与全国同期贫困发生率( 10.2%、8.5%、7.2%、5.7%、4.5%和 3.1%) 相比分别高出15.2、11. 3、11.4、10.1、8.3和 9. 5百分点。(9)谢曾曾、张爱萍:《新疆南疆四地州反贫困路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9年第19期。截至2018年,北疆地区贫困县均已实现脱贫摘帽,剩余贫困县市皆集中于南疆地区且绝大多数集中于南疆三地州。南疆三地州共有贫困县24个,占全疆贫困县的68.57%;贫困村共2975个,占全疆贫困村的81.1%;贫困户共598 232个,占全疆贫困户的75.43%;贫困人口共2 454 699人,占全疆贫困人口的78.38%。南疆三地州是新疆贫困范围最广、贫困规模最大、脱贫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接下来,本文将从产业发展角度通过对南疆三地州与新疆整体进行对比,以便我们对南疆三地州的“滞后”状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由图1可知,从经济发展速度层面来看,南疆三地州人均GDP与新疆全疆人均GDP在2000—2012年,皆呈上升趋势。这反映了整体上,南疆三地州与新疆全疆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向前发展的态势。且在2009年前,南疆三地州的人均GDP增长速度虽然慢于新疆全疆的人均GDP增速,但总体上增速差异不大。但在2009年之后,新疆全疆人均GDP在2008年之后上升趋势明显,而南疆三地州人均GDP呈现平缓上升趋势,与新疆人均GDP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再结合全国的人均GDP状况,南疆三地州在2000—2012年,整体发展速度更是远远低于全国的整体发展速度。从人均GDP层面来看,在2000年时,新疆全疆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基本持平,直至2005年后,新疆人均GDP才逐渐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对于南疆三地州而言,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南疆三地州人均GDP相较于新疆全疆、全国平均水平要低很多。再加上增速平缓,南疆三地州人均GDP在2000—2012年这一时间段与全国人均GDP总值差距要越大。这反映了南疆三地州在2000年后的经济发展速度变慢,且逐渐陷入一种“滞后”状态。

图1 全国、新疆、南疆三地州人均GDP(10)数据来源:历年《新疆统计年鉴》。此处采用2013年前新疆南疆三地州人均GDP数据,旨在分析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介入南疆绿洲社会扶贫实践之前南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表1 南疆三地州与新疆三产结构(11)数据来源:历年《新疆统计年鉴》。此处采用2016年前新疆南疆三地州与新疆整体三次产业结构发展数据,旨在分析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介入南疆绿洲社会扶贫实践初期南疆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及所反映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单位:%)

前文已经提到,千百年来,南疆绿洲社会形成了细作农业模式,以致于产业结构长期以农业为主。在2000年前后,南疆三地州的第一产业比重高达54.1%,第二产业比重只有13.26%(详见表1)。第三产业比重虽上升明显,但从调查实际来看,第三产业并未给广大南疆绿洲社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对于南疆三地州的产业结构发展情况而言,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介入南疆绿洲社会扶贫实践之前,喀什地区的三大产业结构之间的比重差异最小,和田地区第二产业发展最为落后。而从新疆整体来看,南疆三地州产业结构处于较低层次,第一产业仍处于主导地位,第二产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但增收效益不明显(见表2)。

表2 南疆三地州三产结构(12)数据来源:历年《新疆统计年鉴》。此处采用2013年新疆南疆三地州三次产业结构发展数据,旨在分析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介入南疆绿洲社会扶贫实践之前南疆三地州总体与各地州的三次产业发展情况。 (单位:%)

以上从总体上呈现了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介入南疆绿洲社会扶贫实践之前南疆三地州的经济发展状况,下面我们将以实际调查资料来说明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介入南疆绿洲社会扶贫实践之前南疆三地州的贫困状况。

首先,在精准扶贫战略介入南疆绿洲社会扶贫实践之前,南疆绿洲社会主要仍然以农业为主要的生计方式。当然,这里需要避免误解的是,笔者并非要强调农业在现在的南疆绿洲社会已经不是主要的生计方式了。2013年之前,南疆绿洲社会的大部分地区的农业还主要停留在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上,经济作物主要以棉花为主,而且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种植的农作物市场化率并不高。笔者参与新疆扶贫调研过程中,曾多次听到一些老人谈到过去的景况。

访谈1:那时候,我们就种一点小麦什么的,地太少,小麦不卖,留着自己吃。也种一些棉花,就在家门口的地里,卖的钱很少。(ALMJ,男,维吾尔族,54岁,2018年7月28日,泽普县布依鲁克乡人,缺耕地、技术,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户。)

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的小麦,主要是自己食用,可以向市场出售的经济作物种植比重通常比较小。这就导致其收获基本上用来满足自身基本的生存需要。

其次,中国传统社会,有“皇权不下县”之说,民众生活往往由拥有社会权威的士绅管理,衙门事务则由政权统治。(13)谷家荣、蒲跃:《土生在皇权边缘的权力——复读费孝通先生著作〈中国士绅〉》,《思想战线》2014年第6期。对于南疆绿洲社会而言,在1887年之前,南疆存在诸多大小不同的伯克,伯克制度是运行于当地社会的主要制度。(14)杨亚雄:《论清政府对新疆维吾尔地区伯克制度的政策演变》,《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这一制度是中央王朝基于南疆社会特征实施的一种统治制度,在这一制度废除后,新疆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与内地省区保持了一致,但基于伊斯兰教的“影响”,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社会组织对于“民众生活”具有很深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南疆经过民主建政,国家行政权力下沉至行政村以下(生产队、村民小组)。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三股势力”的渗透破坏,国家行政权力一度在乡镇以下被架空,这其中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社会组织产生了重要影响。

再次,由于南疆绿洲社会的封闭性特征,以及教育、经济等各方面的落后,在精准扶贫战略介入南疆绿洲社会的扶贫实践之前,南疆绿洲社会人的思想观念普遍具有封闭、保守的特点。普遍存在孩子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就不再继续接受教育的情况,甚至未完成义务教育就辍学的孩子也普遍存在。这些孩子从学校“回家”后,因为知识储备不足,只能从事简单劳动。这与中国的其他地区以及新疆北疆地区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由于思想观念保守,妇女也被禁锢在“家庭”中,导致整个社会发展活力与后劲不足。在精准扶贫战略介入南疆绿洲社会的扶贫实践之前,南疆社会的发展明显未能赶上中国社会总体发展的脚步。

三、精准扶贫:助力摆脱落后局面

贫困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阿比吉特·巴纳吉的代表作《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在201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贫困问题再次在全球范围引起了广泛讨论。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精准扶贫是一套综合性的推动社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南疆,精准扶贫在注重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更重视摆脱精神上的落后与封闭,以精神引领物质文明建设,通过系列措施,治贫先治愚、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教育引导和政策引领相结合,有力地调动和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与主体作用。

对于南疆绿洲社会而言,精准扶贫首先在促进产业发展发力。如喀什地区首先开展抓提质增效。按照“稳粮、优棉、增经、扩菜、强果、兴牧”的思路,帮扶贫困户实施林果业提质增效,新建大拱棚,新建良繁中心,购进生产母畜。组建地区农林牧科学研究院、县市农林牧技术推广站,帮扶贫困户新建1.1万座大拱棚,改造提升22.32万亩低产果园。新建20座畜牧良种繁育中心,引进14万头只生产母畜,将扩繁生产的良种羊低价出售给贫困户育肥增收。喀什地区以600万林果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在增加贫困户收入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推动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建、改扩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能人创办72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卫星工厂总量已达到1218余座,工业领域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近10亿元。加快电商扶贫步伐,引入百果园、老厨房、深商e天下等电商企业,全力打造“沪喀农产品产销合作联盟”,为农业产业扶贫提供了新动能,扶持发展乡村旅游、商贸物流、农贸市场建设、十小工程、电商业。初步走出产前、产中、产后并重的产业扶贫之路。发展产业和就业扶贫工程,得益于资金的下沉,产业发展项目入村入户,直接带动南疆农村农牧业形成产业规模,优化种植结构,增加获利性。同时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优化整体产业结构,推动三大产业的融合性发展。(15)数据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扶贫团队:《2018年喀什地区脱贫攻坚成效第三方评估报告》。截至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喀什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7%,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5%,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16)喀什地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喀什调查队:《喀什地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这反应了南疆地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产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助力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精准扶贫在就业方面逐渐发力。就业也是最直接有效的脱贫方式,南疆绿洲社会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较低,具体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低、专业技术欠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低,以致不能满足市场用工需求,参与市场的机遇少,转移的地域、行业领域狭窄,转移获得的收益低。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17)李春乔、孟蕊、赵海燕:《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3期。在精准扶贫政策介入下,各地州依托于就业培训机构、农民夜校、“三结合”等各种平台积极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其次,通过“七个一批”等方式优化就业路径,调动贫困户的就业积极性。以喀什地区为例,现全地区20.6万具备转移就业条件的贫困家庭,已有17.97万户24.38万人实现“一户一人”稳定转移就业,占具备转移就业条件贫困家庭的87.2%。在精准扶贫工作的推动下,南疆地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工代赈、引进卫星工厂已基本实现“一户一就业”,对这些工作政府均提供政策性支持并协助管理。从经济意义上看,收入增加,购买力提升,生活水平提高,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18)数据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扶贫团队:《2018年喀什地区脱贫攻坚成效第三方评估报告》。截至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喀什地区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口9.83万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57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7%。全年转移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102.35万人。(19)喀什地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喀什调查队:《喀什地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这是全地区累计实现29.48万户,119.57万人脱贫、1543个贫困村退出、12个贫困县摘帽。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喀什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20)喀什地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喀什调查队:《喀什地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最后,精准扶贫也在促进南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层面发力。南疆地区在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积极推进饮用水安全、生产生活用电、硬化路、广播电视、宽带和通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村双语幼儿园、便民服务中心(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卫生室设施等“五通七有”的目标。此外,南疆地区还积极推进发展庭院经济,采取一户一设计、一户一方案,完善庭院渠系、合理硬化庭院、配套厨房建设,引导贫困户发展以“一座大拱棚(一畦菜)、一片园、一架葡萄”为主的庭院经济。深入实施住房安全保障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面推行“三新工程”、“改厕”,改善了人居环境,推动了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融入。截至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南疆地区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因此,精准扶贫就是国家有目的地在深度贫困地区持续大规模的投入资金、技术、人才,“精准扶贫政策可谓是消灭绝对贫困的一剂猛药”推动了部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类型发生变迁。(21)巫达、王广瑞:《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学术图谱与当代际遇》,《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3期。这种变迁可以称之为“指导性变迁”,即国家有计划地帮助深度贫困区的民众,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即干预性或被动式变迁。(22)李娜、李晓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变迁思考——以新疆三个乡村为例》,《新疆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对于南疆绿洲社会而言,正是精准扶贫政策的效益助力其摆脱落后的局面,拔除贫困的根源,彻底改变了南疆绿洲社会的面貌。

四、社会转型:外向型市场社会

外向型市场社会,是指全民参与到国家市场循环中、农民生计方式多元化,获得的生产资料能够满足自我发展,进而追求美好生活,是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形成的具有共享、开放、现代化特征的外向型社会形态。南疆三地州通过大力改造基础设施和人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深刻改变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依托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加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和生态扶贫等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又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生产方式,推动南疆封闭、孤立、自成体系的内向型绿洲社会向共享、开放、现代化特征的外向型市场社会转型。

首先,这种转型体现在生计模式的转变上。南疆绿洲社会有着一系列限制其发展的因素,南疆三地州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均耕地少,地理位置比较封闭,远离内地市场。(23)李红:《新疆南疆三地州产业化扶贫研究》,《新疆财经》2013 年第 4 期。在精准扶贫政策影响下,南疆产业发展变化速度加快。面对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均耕地少等问题,南疆地区以自然基础条件为依托,通过统筹协调、统一规划的方式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瓜果等经济作物。并且在政府的协调下,确保农民的经济作物不积压、能销售,以此引导农民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创造更大的价值。一些农户开始将土地进行流转,对于耕地产出比例不高的南疆部分土地,土地流转可以转移出劳动力,从而促进多元化收入结构的形成。此外,南疆地区通过在基层建立“卫星工厂”等方式吸引中国东部地区企业在南疆设厂,进而促进就业,提升农户收入。通过成立农业合作社等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一系列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南疆地区大量的劳动力得到转移,参与到通过劳动获取工资报酬的劳动力市场循环体系。原有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的生计方式开始逐渐转向为依靠转移就业、种植业、养殖业、政策性补贴等的多元生计方式,生计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访谈2:我们家有五口人,我和老公和三个孩子,学历为初中和高中,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2000年左右,公公婆婆家有20亩地,种植玉米、小麦和少量棉花,2005年分家公公给我们了10亩地,种了5亩桃子、5亩核桃、2亩白菜、红枣(20颗左右),去年,桃子卖了2000元、核桃卖了4000元,剩下的自己吃。家里还有1头牛(国家发的)、12只羊、10只鸽子、5只鸡。从2014年开始和老公两个人去阿克苏捡棉花,干50天可以挣8000元;2017年,村里开始盖安居房,丈夫跟着村里的建筑队,干了一个月挣了3000元。去年12月份,经邻居家介绍,老公在泽普县热力公司烧锅炉,签了4个月的合同,一个月3000元的收入。合同到期后,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成为护林员,每个月1000元的收入。我也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成为村里的妇女主任,每月收入1200元。(PXH,女,维吾尔族,32岁,2018年8月25日,泽普县恰木古其村人,因家中人口多、缺技术,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户)

其次,这种转型体现在观念的改变上。国家通过“智志”双扶使得民众传统保守封闭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使贫困主体积极参与到反贫困中。通过政策引导,彻底扭转了南疆绿洲社会人口的“封闭性”小农意识。农民的市场意识明显增强,开始响应政府的政策,或积极外出务工或从事自主创业,参与市场竞争。对于一些就业、创业存在困难的人口,南疆地区通过“一户一策”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便利及指导,解决他们的困难。如在村委会或者依托地理优势,设置“小夜市”、提供经营门面房等。在教育方面,教育意识和学习意识增强。农民不再满足于自己的孩子只完成义务教育,而是开始努力支持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对“知识改变命运”有了切身体会。而且人们认识到自身缺少技术的缺陷,主动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学习国语,提升自身素质,以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且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对于空调、电脑等对农户没有太强“实用性”的物品的拥有比例也明显呈现出上升趋势。这反映了南疆绿洲社会人的消费观念正在由低层低的生存型向发展型的或享受型的消费方向转变。

访谈3:我有手有脚、也有劳动能力,现在做包工头、我和我老婆都有钱赚、儿子女儿上学学费都是免费的,花不了多少钱。我们不能给国家添麻烦、要靠自己的能力过上好日子。(ABLKM·YS,男,维吾尔族,39岁,2018年12月5日,皮山县人,因缺知识技术,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户)

访谈4:我有三个孩子,都是丫头,以前我想着让她们上几天学就行了,还想让她们回来,然后长大一点,嫁出去就行了。后来他们村委会的人就给我说,没有钱可以帮助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上学。现在我的大丫头在江苏上大学呢,是重点大学,我很高兴。我的两个小丫头都在内地上高中,都是内高班,学习很好。她们都拿了奖学金,就算她们不拿奖学金也没事,我现在和老婆我们俩就种地,养羊,收入也很好,能供得起她们上大学。我想着她们读完大学就不一样了。就算她们不愿意上学了,我也要让她们去上。我给她们说了,毕业了就留在内地工作。(MMTM,男,维吾尔族,51岁,2018年12月22日,泽普县人,因缺技术、家中人口多等,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户。)

再次,这种转型体现在生活方式及其乡村整体面貌的改变上。在过去,清真寺在农村社会有很强的控制力,宗教在群众生产生活中有深刻的影响。随着“访惠聚工作组”等积极介入到南疆绿洲社会的扶贫实践中,现在人们更相信政府才能够真正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南疆绿洲社会原有的“一寺一坊”的传统社会组织正在逐渐瓦解,以村两委、卫生室、文化室、乡村大舞台等为中心的新型农村社会已经形成。在“升国旗”等方式的引导下,人们开始将自身融入“国家”这一大的概念之下。如访谈4所反映的,人们开始不再认为“内地”是遥远的,开始主动鼓励自己的孩子能够留在内地发展。此外,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三新”工程改变着村民的生活方式。睡觉有床、吃饭用桌、厕所革命、“乡村大舞台”、文化活动室和健身场所,改变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生态上,庭院内种植优质果树,村容村貌整治,建设良好的生产生活公共空间。

精准扶贫重塑了人们自尊自强、勤劳致富、重视教育、创新创业的精神追求和风貌,南疆绿洲社会充满了生机,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肚子”的生存状态,而是想着如何能够发展的更好,有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动力。通过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就业扶贫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贫困群体家庭人均纯收入基本达到国家脱贫标准,吃穿不愁,教育、医疗、住房有保障。通过就业扶贫工程,大量的劳动力得到转移,参与到通过劳动获取工资报酬的劳动力市场循环体系。种植结构由种植单一的玉米、小麦等满足基本生存性的作物转变为包括大规模种植优质瓜果等经济作物的多样性种植结构。精准扶贫促使南疆绿洲的乡村社会开始逐渐参与到国家市场循环体系中,资源配置方式也向着以资本为主导原则的市场运作方向发展,基本构建起了具有现代市场社会的雏形。南疆绿洲社会具有了外向型市场社会的雏形,且继续朝着全民参与、共享、现代化、开放方向发展。企业所代表的现代制度文化也正在融入南疆社会,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现代契约精神冲击着传统的制度文化,同时推动着全面参与到国家市场循环体系,参与到全球市场循环体系中。

因此,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推动下南疆内向型绿洲社会正在向外向型市场社会形态转型。这种转型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其所获得的生产资料由只能满足基本的生存所需逐渐转向用于满足自我发展,二是其生计方式由以农耕为主体逐渐转向多元化发展,三是其基层个体由非全面参与国家市场循环体系逐渐转向全民参与,四是其社会组织结构由一寺一坊的传统社会影响较大逐渐转向以村委会、卫星工厂、合作社为核心的组织结构,五是其思想观念由封闭、保守逐渐转向积极参与竞争、合作。

五、问题与思考

少数民族农村社会联系由机械联系向有机联系转变,农村社会分层状况从固化到流动的转变。少数民族文化的形貌正在经历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与重构,呈现出有封闭的多样性到多样的现代性变迁。(24)何明:《中国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文化变迁综论》,《思想战线》2009年第1期。对于南疆绿洲社会而言,精准扶贫不仅对个人发力,也对农村社区发力。精准扶贫使南疆绿洲社会在国家力量的引导下发生剧烈变迁,封闭、保守的社会形态逐步瓦解,彻底改变了其滞后、甚至一度停滞的社会变迁进程,并引导着南疆乡村社会向着外向型市场社会转型。精准扶贫是一个包含着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等若干指标的综合体系,当前的脱贫攻坚任务在增加贫困群体收入,达到脱贫指标,大力发展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而对文化社会的引导则表现出了相对的滞后性。因此,推动南疆社会转型应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从长远来看,精准扶贫战略如同一把“金钥匙”,正是其打开了南疆绿洲社会转型之门。但这场转型不能完全依托于精准扶贫,更需要做长远规划。任何一种社会转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南疆绿洲社会的自我发展及文化自我更新能力较弱,因而必须提高南疆乡村社会自我发展、文化自我更新能力,全面推动社会转型。

南疆地区通过精准扶贫政策成功的推动了社会转型,激发了南疆社会的发展活力。但过于“优惠”的政策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助长了一部分人的“等靠要”思想。南疆绿洲社会的产业整体发展仍然滞后,产业结构仍需要调整,卫星工厂、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发挥尚不充分。南疆绿洲社会还存在着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水土资源短缺、贫困群众普遍文化层次低、劳动力素质低、人均受教育年限短,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低,自主脱贫意识不强,缺乏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等问题。因此,如何面对南疆绿洲社会转型过程中持续推动贫困群众实现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成为当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南疆绿洲社会的大转型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继续,在这场社会转型过程中,通过精准扶贫政策的整合调适,南疆绿洲社会迅速开始向外部日益蒸腾的市场融入,开始朝着更加开放、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群众个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环境改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深刻认识南疆绿洲社会的这一转型的动态过程,把握其规律,对于研究我国深度贫困区社会转型,进而接续推动乡村振兴以及促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对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5)摘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0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xinjiang.gov.cn/xinjiang/xjyw/202102/19f86de68387406ca2e1b25f0b0f789a.shtml。制定这项工作目标得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精准扶贫工作的扎实推进与奠定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的一系列经济布局与工作经验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绿洲南疆
绿洲里的老先生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36
南疆木棉红似火
歌海(2021年6期)2021-02-01 11:27:18
南疆最美是春天
艺术家(2020年6期)2020-08-10 08:35:28
沙漠绿洲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6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新闻传播(2018年10期)2018-08-16 02:09:58
筑梦南疆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40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25
留一片绿洲 此处肾好
心中有块美丽的绿洲
中国火炬(2015年7期)2015-07-31 17: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