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教育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

2021-12-23 06:14艾述华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总书记农村

艾述华

(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1],这是对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工作开展方向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我党对新时代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思维。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非常重视和关心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他积极顺应国际教育发展新形势和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对如何推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和新要求,绘制出了新时期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蓝图。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教育论述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农村教育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涵盖农村教育的各个方面,不仅丰富和完善了教育理论体系,更是科学地回答了新时期农村教育发展的许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体现了他对我国农村教育工作的深入研究、总体思路和殷切期望,包含了他对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深谋远虑和深厚感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教育的重要论述,“一个根本”“两个优先”“三个结合”“四个抓手”最为系统和鲜明,形成了新时代解决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理论探索与顶层设计。

“一个根本”就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育什么人、如何培育人”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命题,科学地把握住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导向,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把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作为根本价值旨归,因为无论是中国新型农村事业的长远发展,还是农村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有效深化,均需要身心健康、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对于如何衡量学生是否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品质,以及怎样培育学生形成这种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四个都要”的具体要求,即“都要自觉加强道德养成”、“都要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都要把身心健康牢牢抓在手上”和“都要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2]

“两个优先”即“农村教育发展优先、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优先”。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偏远、贫困、发展滞后地区的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2014年9月9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与贵州国培班学员交流时指出:“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岛地区,尤其要加大扶持力度”。[3]2015年3月,习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杨家岭看望慰问干部群众时再次指出:“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抓发展在根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4]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了第十一次会议。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了要优先发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5]的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总目标和具体要求。

“三个结合”即“国家办学与社会办学相结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习总书记曾指出,“为了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教育事业,我们必须走一条国家办学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的路子。”[6]为了提高农民年轻一代改变自己角色身份的能力和“筹码”,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7]他强调要统筹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存的方针,让农民年轻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对于如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各尽其责、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合力。

“四个抓手”即要以“文化、榜样、健康、信息化”四种手段并举,扎实推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强调要将文化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过程始终。这里所说的文化,应该至少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8]三个领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9],“要让青少年把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立为心中的标杆。”[10]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强调健康是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和基本着力点。指出“任何教育都不能以损害健康为代价,应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首要目标。”[11]强调学校要积极开展足球、篮球、网球、武术等体育运动,让学生在足球运动中“感受集体力量、体验运动乐趣、强健身体素质”。[12]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证教育公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现代信息化建设,指出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保障城乡教育公平的基础和手段,唯有加强现代信息化建设,才能“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13]

二、充分认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教育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享”发展理念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发展要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要让人民共享和有更多的获得感。“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难点在农村,落实成效好不好,关键也看农村。治贫先治愚。我国农村各项事业要得到发展,关键在于农村教育发展得好不好。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贫困地区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国培计划等一系列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但不可否认,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在教学设施、教师质量、师生比等软硬件方面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这个治本之策”,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让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一道“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有实现抱负和梦想的机会,从而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农村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最终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举措。“扶贫先扶志”,精神脱贫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及其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习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期间就提出了“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等脱贫理念。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新论断,并强调要实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工作要求,必须解决精准扶贫主体(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要采取必要措施,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自发地认识自身优势,自觉地产生脱贫的主观能动性,内生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实现贫困群众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此后,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全国要实现中央确定的2020年扶贫开发总目标,就必须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正是基于这一思想,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2015年4月召开的第十一次会议才指出,“要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14]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文件,对如何保障乡村教师合法权益并促进其专业成长、帮助乡村孩子成长成才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意见。

(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各行各业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实现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口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可否认,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不强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结构功能不健全、教学质量不高、人才产出偏少等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情决定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让更大比例的农村人口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来,让更多的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村孩子能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生力军。

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教育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一所学校要办好,必须要有充裕的办学经费、充足的优秀师资和良好的办学基本条件。可惜的是,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师资队伍“老化”“弱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体会习总书记有关农村教育论述的精髓,坚持以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扎实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制定出“接地气、有实效”的特殊扶持政策,以补齐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短板,不断满足乡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诉求,实现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确保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强起来。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真正落实教育投入“三个增长”“三个确保”,通过提高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补贴标准,把农村学校生活建设、设备配备及更新维护纳入财政预算等手段,保障农村中小学有效地运转。其次,要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校规划工作,要按照城镇学校标准统一规划、建设、配置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学校宿舍、食堂、运动场、澡堂、厕所、校园监控系统等配套设施,使农村学校在硬件建设上全部实现标准化达标。第三,大力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解决城乡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农村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把握“互联网+”潮流,结合农村教育发展实际,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专递课堂”,通过开放共享教育、科技资源,为创客、众创等创新活动,不断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学校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二)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高起来。农村教育水平好不好,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人的因素、教师的因素。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学校教师真正做到“进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针对“进得去”,可以采取降低公费师范生培养重心,改变按师生比配备教师方式,创新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统筹县域教师资源、鼓励城区内优秀教师去农村支教等手段,尽可能保障农村教师的入口量;针对“留得住”,可以通过制定向农村教师的倾斜政策(主要是职称评聘政策)、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专项生活补助,通过设立“优秀农村教师奖”、建设农村教师公有住房等手段,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事业;针对“教得好”,必须采取建立农村教师长效培训机制,建立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远程学习、培训、教研平台,通过加强师资轮岗培训,引导农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等手段,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充分释放农村教育功能,保障农村学校办学质量好起来。学校办学质量好不好,关键要看培养出的学生质量好不好。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主要履行了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的功能,所进行的“是让农村孩子脱离农村的教育”,造成学校应试教育意识浓厚,学校领导、教师眼睛只“盯着”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忽略了大多数学业成绩比较平常的学生,学校对于绝大多数饱尝学业失败之苦的学生来说吸引力不大。为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农村教育功能,切实增强农村学校对农家子弟的吸引力。首先,农村学校要充分履行基础教育应赋功能。农村中小学教育还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育的“基础”,1990年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明确认为体现为“基础知识、基础经验、基本学习需要。”[16]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也认为,基础教育的学生只有打好了“身心健康成长、终身学习、走向社会”三方面的基础,将来才有能力成为一个健康、有素质的合格公民。[17]由此可见,基础教育的“基础”的内涵应该包括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因此,农村中小学校要回归基础教育的本质,真正摒弃应试教育意识,真正开展“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确实承担好“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为孩子“打好身体的底子”“道德、精神的底子”奠定基础。其次,农村学校要切实履行“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功能。我国“乡村振兴计划”确立的目标要实现,核心是人的问题,必须大力提升农村新生代的整体素质。为此,农村学校应本着既能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能有“一技在手”的原则,结合地方人文、风俗特色开设出面向农村实际的校本课程(如农田水利资源开发、农作物深加工与营销、农村财会商务等),促进学生掌握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美,富裕文明”家乡的知识技能,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力军。第三,农村学校要充分释放其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整体功能。乡风文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学校承载着传播优秀文化的使命,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如,学校可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学校文化引领乡风文明,积极发展乡村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使学校成为乡风文明的助推器;教师可充分履行乡村“文化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乡村居民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努力成为乡风文明的践行者;学生可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带动家长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努力成为乡风文明的传播者。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怀着对农业、农民、农村的天然感情,系统地阐述了如何保障、促进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论,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治理理念,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推进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科学长久发展。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总书记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