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荣荣
摘要:乔治亚 ·欧姬芙是20世纪美国艺术家,被誉为“美国现代主义之母”。她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花卉、树木、建筑、岩石等通过独特的视角来进行表现,创造出形式感非常强烈的作品。本文试图从微观视角去分析欧姬芙绘画的表现特征,望能给予艺术创作者在绘画取景及表现方法上新的启示。
关键词:欧姬芙 微观视角 个人化 表现特征
乔治亚·欧吉芙(Georgia O`keeffe),1887年11月15日出生于美国北部威斯康星州的阳光牧场,1986年3月6日在圣菲因病去世。她是美国现代艺术的先锋人物,一生中创作了约九百多幅艺术作品,涉猎题材丰富多样,也擅长多种绘画方式,如油画、素描、水彩等。她常以微观的视角去描绘物像,把我们在生活中不曾注意的平常之物以异于寻常比例和近乎平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小见大,虽微犹宏。
一、绘画中的微观视角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不但探测到宇宙的宏大,也了解到世界更微小的构成,继而也开始关注微观视角下物体的生存状态。在绘画艺术领域,微观指的是在绘画创作时从局部的、细节的、微小的方面进行观看的一种方式。视角是指观察事物时,人眼观看到物体两端引出的光线在人的眼光心处所成的夹角。绘画中的微观视角是一种“以小见大”的观察方式,它不同于我国传统绘画中常用的宏观的“以大见小”的观察法,把世间万物纳入于胸,包揽万象。它是指绘画创作者从事物微小的,细节的,局部的角度入手去观察物体,是一种极具个人化的视角。
二、微观视角下欧姬芙绘画的表现特征
(一)造型的简洁性
欧姬芙采用微观视角去思考,表现物体,她将物像在造型表现中常用的深度空间、明暗光影等手法统统舍弃,用点、线、面等基础元素去简化物体的形象,由于这种微观视角对物像的表现具有限制性即往往选取某一物体的某一局部进行表现,所以在她的每幅作品中所表现的物像非常少,几乎没有出现三种以上的物体,同时为了协调这些有限的物像,欧姬芙塑造物体的手法也非常简练。首先在构图上她经常采用对称式、三角形等方法,使得物像从结构上保持简约和均衡;其次欧姬芙用线也非常讲究,往往使用流畅的、平滑的、精简的线条来表现物体的轮廓和内部组织结构,把非本质的琐碎细节统统舍弃;再次就是笔触往往多是平涂式的,无肌理感、无厚重感。
花卉题材是欧姬芙所有题材中最突出也是观赏者争议最大的一个题材,她以微观的视角描绘了很多花卉。她常常把花卉的局部放大数倍,把花卉的枝叶以及花卉生长的环境省略,将花卉的形态简约化或者抽象化,以精确的线条重新去组织,力求简洁清晰地呈现花卉的形态及内在结构。例如她的作品《曼陀罗\白花1号》以微观的视角,选取曼陀罗花的正面去进行描绘,白色的花朵和绿色的叶子。省略其生长环境,蓝色的背景以平面化的手法进行处理,没有深度空间,集中于表现一朵花的绽放状态,从而也使得花朵从其万物的复杂状态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形态,而原本微小的花朵在被放大了好几倍的尺寸之后,被迫使人们在视觉形态上重新再一次确认了其样貌,也获得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二)色彩的单纯性
欧姬芙作品中色彩的运用是极其节制的,她不像印象派注重自然光线在物体上的变化莫测,也不像古典主义在特定光线下专注于物像真实色调的描绘,她的色彩总是在物像本身色彩的基础上做轻重浓淡的处理,每幅画中的色域都非常狭窄,几乎不表现环境色,注重同类色之间微妙的关系。欧姬芙作品中色彩所呈现出的这种单纯性与她在表现物像时采用的微观视角是相统一相协调的。微观视角往往是局部的特写,它舍弃环境从而也就舍弃了环境色,所以她作品在色彩的表现上往往是主观的,同时为了协调简洁的造型,她在色彩上也选择较少的色域去表现物体。
欧姬芙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发现了很多动物的骨头,这些自然生物遗留下的骸骨给了她巨大的灵感,使得她在荒漠中更加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她描绘了一系列兽骨作品,多是采用微观的视角,例如她的《骨盆》系列里,整个画面中只有白色的兽骨和蓝色的天空,这种单纯的色调,给人一种净澈的感觉。在作品《黄色的仙人掌》中,她只用了三种颜色:黄色、绿色、白色就完成了整幅作品。色彩简洁、单纯但是并不影响画面效果,反而使得物体更加醒目。欧姬芙的众多作品中都是以极少的色彩去表现的,这种单纯的用色习惯和她本身一直坚持的艺术理念:“少即是多”,是相符合的。歌德曾经说过:“我们在投向世界的每一瞥关注的目光的同时也整理着世界。”而欧姬芙的作品把自然界中繁杂的色彩整理的简洁,明朗,从而使我们的视觉得到了秩序性的满足。
(三)空间的平面化
欧姬芙的作品大多是平面化的,不表现三维空间。这一特征与她所采用微观视角也是相协调的相统一的,因为微观视角往往选取某一物体的特定的局部,而不是整体,所以在画面中往往就省略了对其所处环境的表现,没有深度空间,画面自然地呈现平面化。
20世纪20年代欧姬芙以莱克乔治房子周围的树木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组画。她的关注点并不在于表现树木的质感而是以微观的视角截取树木的一个部分在形式上进行探索。她摒弃以往三维空间中树木在自然光线下的形态,聚焦于树木的树干部位,画面中的树干亦或遮挡亦或分离,趣味横生。例如在作品《带中岛幸惠的裸露树干》、《桦树和松树1号》、《暗树干》等中,微观视角决定其只描绘树木的某一部分,她的选取非常有趣只有光秃秃的树干,她将众多的树干排列在一起进行重构,背景是平面化的,灰色的树干在粗细、曲直上做了一点差异化的处理,色彩协调统一,形式感非常强烈。在作品《黄色山核桃叶与雏菊》中,描绘了一组黄色的山核桃叶和一只白色的雏菊,雏菊位于画面中轴线靠下方的位置。而山核桃叶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平铺与画面,没有背景,没有深度空间,但是叶子的描绘非常写实,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沃林格曾说:“人们之所以趋向于对平面的表现,主要原因在于,三维空间阻碍了对象本身材料的独特个性。”或许欧姬芙正是想让我们更加直观的面对生活中那些不被重视的细微事物,比如一朵花、一片叶、感受它们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她放大物像,省略空间,以平面化的、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物体本身的特点。
三、微观视角下欧姬芙绘画的审美价值
罗杰·弗莱曾说“我们所要求的感觉第一个性质是秩序,没有秩序,我们的感觉会变得混乱以及不知所措,另外一个性质是变化,没有变化,我们的感觉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刺激。”欧姬芙的绘画同时满足了我们审美需要的这两方面要求。第一她画面中的物像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其表现在她将自然界中变动不居的繁杂物像简化为明确清晰的形体从而使之确立下来。第二其中不乏变化,为了调和画面的沉闷之感,欧姬芙通常会对物体形象进行夸张和变形,也会在色彩上进行有意识的对比处理,比如黑与白、黄与紫等对比色的运用。
欧姬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事物的新角度,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内看,往细微处不断深入。她以第一视角,把那些微观生命扩大化并赋予其不同寻常的意义,她的作品中有女性的敏感,细微,柔软,启发我们关注自然,探索自然与女性的关系。当那些微观的生命被放大到特写的局部,人们不得不仔细端详它们,从而发现未曾注意过的细节和精妙之处。
结论:欧姬芙选用微观的视角去描绘物像,是一种主动的,个人化的艺术取向,她将杂乱无章的紊乱世界进行了人为的剪裁和整理,把处于混沌关联中的事物剪裁掉了对他物的依赖性从而使其成为一个独立形态,她用精简的线条、单纯的色彩、平面化的空间使变化无常的物像永恒化。可见这种微观视角虽然在表现上有一定的限制性,但又具有独特性,它以小见大,使人们从细微处领略美,感受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美)兰德尔·格里芬.费顿·焦点艺术家:乔治亚·欧姬芙[M].王晓丹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
[2]田依冉.浅谈微观视角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方式[D].吉林艺术学院,2017年.
[3]威廉·沃林格著,王才勇譯.抽象与移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9.
[4]罗杰·弗莱著,耿永强译.视觉与设计[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