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 黄祐 黄金燕
【摘 要】本文阐述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特点及评价原则的逻辑构建、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的逻辑构建以及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策略的逻辑构建,提出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原则的逻辑构建应遵循灵活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感化性原则、同向同行性原则;教学要素评价标准的逻辑构建应遵循具体清晰的教学目的、合理准确的教学内容、灵活巧妙的教学方式、真切感人的教学情境和细腻无形的教学考核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评价逻辑 专业课程 课程思政 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考核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5-0072-05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是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制约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因素。为此,要根据高职院校专业课的特点和学生思想素质来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逻辑,进一步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与成效。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特点及评价原则的逻辑构建
一个成功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的共性,符合有关课程的教学特点。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教学与本科专业课课程教学有着不同的特点,其课程思政教学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特点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无论在办学属性、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生源素质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与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相比较,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特点如下。
1.专业课教师中部分兼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偏低
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课职业性、技术性强,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要求,专业课课程教师构成中兼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30%。这些兼职教师或者来自企业生产的技术能手,或者来自企业管理一线的高管,在解决技术难题和传授管理方法上得心应手,但是他们当中有的缺乏课堂教学经验,有的缺乏学生思想教育的实践经验,有的从来没有涉及过课程思政教学,所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及其效果必然与专业教师有一定差距。所以,这不仅影响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提升,而且造成不能用一个相同的标准要求评价专业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中兼职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导致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的复杂性。
2.专业课课程教学环节比较复杂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教学环节较多而且复杂,包括课堂授课、实验室操作、实训基地实训、企业一线毕业实习等,每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目标和教学时间都是不同的。根据专业课教学规律,任何教学环节都可以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不同教学环节的课程思政教学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各个教学环节实现的课程思政目标必须是一致的。这不仅对课程思政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如何实现协同育人目标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增加了制订各教学环节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標准的难度。
3.专业课教材较少蕴含思政教育元素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教材特别是纯技术性课程的教材较少蕴含思政教育元素,而且隐藏得很深。有的隐藏在技术数据内,有的隐藏在管理案例中,有的隐藏在操作规程上,如果教师不认真研读教材很难发现其中隐藏的思政元素。这不仅给专业课教师寻找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和“切入点”带来困难,而且给确定不同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标准“融入点”和“切入点”带来困难。
4.少数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不高
按照高职院校招生方式,高职院校生源有两类:高考生和自主招生,有的高职院校两类生源已经各占一半。总的来说,大多数高职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是比较好的,但也有少数学生特别是自主招生录取的少数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对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历史教育、文化教育缺乏认同。这不仅影响班风、学风,而且也影响课程思政教学的整体效果及其评价结果。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原则的逻辑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确立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原则的根本遵循。根据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特点,应当建立其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基本原则。
1.灵活性原则
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构成复杂,不同专业、不同经历、不同思想文化水平必然导致对同一课程教学内容、知识点的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解和设计不尽相同的。因此,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根据专业课教师的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标准和方式,不能用同一标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机械性地加以限制。如在对专业课教师和对兼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中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应侧重于是否挖掘和运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育人;兼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应侧重于是否用职员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来启示学生。坚持灵活性评价原则,有利于激励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以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因此,确定评价标准、方式和重点必须体现灵活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教学环节比较复杂,课堂授课、实验室操作、实训基地实训、企业一线毕业实习等过程的教学方式、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不相同的,应当鼓励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采用综合的方式寻找和挖掘多个“融入点”,选择多个教学环节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在课堂授课环节侧重于挖掘和运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育人,在实验室操作环节侧重于遵守技术操作标准教育,在实训基地实训环节侧重于团队协作和安全生产教育,在企业一线毕业实习环节侧重于接收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教育,等等。通过不同环节的“融入”教育,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隐性育人目标。与此相对应,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要体现不同教学环节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综合性的特点,不能只用一个评价标准来统一评价各教学环节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因此,构建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必须体现综合性原则。
3.感化性原则
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是通过教书达到育人的目的,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灌输,而在于对学生思想品质和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引领。由此可见,对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要侧重于对学生思想品质和核心价值观能否起到塑造和引领的“感化”作用,要着重看课程思政教育能否引发学生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不能以融入点多少和融入次数多少来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由于课程思政教育的“感化”作用不能用量化标准衡量,根据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课程思政教育的“感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课后在价值引领方面是否有“获得感”,即对专业或者职业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对专业或者职业的发展是否更加自信,对专业或者职业道德及技术规则是否更加清楚,等等。是否产生感化性效果是评价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原则,构建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必须体现感化性原则。
4.同向同行性原则
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其目的是充分发挥课程思政隐性育人的作用,达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的,从而解决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上“两张皮”的问题。同向同行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三全育人”上的基本要求。同向就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要有共同育人目标方向,同行就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育人上共同行动和协同配合。具体来说,专业课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所进行的思想品德和价值引领,在目标和基本要求上必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思政课上保持同向同行、高度一致,不能互相抵消和相互矛盾。因此,对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必须体现其在价值引领目标和基本要求上是否实现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如果不能在价值引领目标和基本要求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效果,不仅影响课程思政教学育人效果,而且影响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效果。因此,同向同行性原则是构建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的逻辑构建
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有关要求,根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特点和教学效果评价基本原则,确立以下两大类评价标准。
(一)综合性评价标准的逻辑构建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这既是对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确立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综合性评价标准的基本依据。
1.亲和力标准
教师的亲和力是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方式、语言、态度对学生没有亲和力,就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和认可,更难以感化学生。亲和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主要包括教学的内容、方式、语言、态度。从教学内容来说,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如涉及本校、本专业、本行业、本地区的内容和案例。从教学方式来说,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从教学语言来说,平缓、中速及网络用语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学生比较乐于接受;从教学态度来说,民主、平等、和蔼的教学态度容易被学生接纳。
2.时代性标准
时代性是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时代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引导学生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了解和认同的重要标准。时代性的特点在于新,以新吸引学生,就是要求及时将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发展需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成就、重大的时政新闻融入专业课教学。因此,在专业课课程思政中,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把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最新成就及时融入教学内容;在进行工匠精神教育时,把本专业或者本行业的当代大国工匠先进事迹及时融入教学内容;在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时,及时把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以及最近发生的安全事故教训融入教学内容。
3.多样性标准
即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要多样性,既有专业知识内容,又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内容,还要有跨专业和学科的知识内容。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科学合理增加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只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才能增强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如茶艺与茶文化专业的“茶叶营养与功能”课程进行茶文化教育时,既可以从种茶文化、品茶文化与养生文化角度来讲述传承茶文化的重要性,也可以从中西品茶价值取向比较讲述中国茶文化的特色。通过多角度的解读来增加“茶叶营养与功能”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使学生不仅提高对茶叶营养与功能的认识,而且对茶艺与茶文化专业课程基本知识的了解更加广泛和深刻。
4.恰当性标准
课程思政教学是一种隐性教学方式,其方式要求就是通过将思政教育元素恰当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书育人效果。恰当性是一个多维性概念,包括适应、适时、适当。适应就是适应需要,按照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在课程或者教材中隐藏有思政教育元素才有“融入”课程思政的需要,挖掘课程或者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的目的就是确定是否有“融入”課程思政的需要。如果课程或者教材中隐藏有思政教育元素就要“融入”课程思政,如果没有就没有必要强行“融入”课程思政;适时,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教学环节“融入”课程思政,如果时间把握不准,会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实现;适当,就是“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要与课程或者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相适应,不能硬融入、乱融入,否则会将专业课上成思政课,不仅破坏专业课教学的整体性和实效性,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5.引领性标准
引领性是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集中体现,其要求就是通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结合专业技术课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品质、专业态度、职业道德方面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品质塑造。具体体现为通过课程思政教学之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所提升,对所学专业认识和热爱比以前有所增强。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熟悉了解和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技术规则和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
6.专业性标准
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依托专业课课堂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政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教书”是主要任务,“育人”是附带任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必须体现專业课的整体性和严肃性,即专业性。专业性就是要求在保持专业课教学整体性和严肃性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挖掘和利用课程或者教材中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喧宾夺主,将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演变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否则,不仅破坏了专业课教学的完整性和严肃性,而且违背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初衷。
(二)教学要素评价标准的逻辑构建
课程思政教学也是一种规范性教学类型,因此,对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按照规范性教学的评价要求进行,即要以教学要素的要求来确定评价标准。
1.具体清晰的教学目的
具体清晰的教学目的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导向。专业课课程教学设计要确定一个情感教学目标,实质上就是本次课或者本节课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员工关系管理”课程,有的教师将其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灵活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依规管理员工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待人诚恳、善于沟通、严格管理的管理人员的良好素质。这样,教师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专业课教学内容确定本次课或者本节课思政教育的目的十分清晰和恰当。
2.合理准确的教学内容
合理准确的教学内容是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障。教师要根据专业教学内容确定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内容,不能随意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内容,更不能张冠李戴。与此同时,教师根据专业课教学内容确定课程思政内容及时间的合理比例,确保专业课教学的正常进行和教学质量。例如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有的教师能够在各个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挖掘和融入相关思政元素内容,比较合理准确。即在“理论学习”环节结合建筑力学与结构专业领域的中国先进人物事迹,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在“练习发展”环节结合相关练习内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团结协作的合作能力等;在“创新应用”环节结合中国优秀建筑案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等。
3.灵活巧妙的教学方式
课程思政教学是一种隐性教学方式,讲究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教师要根据专业课教学内容、学生接受教育特点合理确定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的内容、时机,真正做到适合、巧妙、灵活和多样,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喜欢。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薪酬福利设计》课程,有的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运用知识点直接融入、任务融入、项目融入等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比较明显,获得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和喜欢。
4.真切感人的教学情境
营造真切感人的教学情境是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环境比较复杂,有教室、有实验室、有实训场所和工厂车间,对营造生动的课程思政教学情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客观教学环境的变化,设计和营造真切感人的教学情境,以真切感人的教学情境感动学生,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入脑入心。例如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课程,有的教师以项目为导向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在“食品质量安全现场审核模拟”“HACCP计划书的模拟制订”的学习情境中,要求学生按照职业标准完成QA/QC岗位演练、内部质量审核员工作过程情景模拟、食品监管人员角色扮演等任务。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效果显著。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食品质量管理岗位群的岗位职责及工作内容,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食品安全生产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生产操作要符合标准化流程,树立质量意识,使自己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一道坚实的防线。
5.细腻无形的教学考核
课程思政教学是一种隐性教学方式,因此,课程思政评价的指标不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指标相同,即不适宜用思政课的知识性内容进行考试考核和评价,应与课程思政的改革精神和育人目标相匹配,以“隐性考核”为主体思路,对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以融盐入汤的方法,细腻无形地融于专业课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之中。例如“茶旅游茶园设计与管理”课程思政考核中,有的教师将茶园环境设计是否体现生态性原则、茶园环境小品是否符合设计标准规范、茶园设计理念是否对接乡村振兴理念作为考核评价指标。
三、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策略的逻辑构建
(一)评价主体的确定
评价主体的确定关系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由专业课教师、同行、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质量监督员、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评价。专业课教师自我评价属于内部评价,同行、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质量监督员、授课班级的学生属于外部评价。
(二)评价角度的选择
评价角度的选择关系到教学效果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着重从以下角度进行评价。
1.专业课学习效果角度
即主要是对“教书”效果的评价,考核评价学生对专业课学习有多大的收获。特别是对专业课学习的热情是否增加,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是否增强。如果通过课程思政教学之后学生向好变化,说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例如“网络客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有的教师就是结合学生年度“双十一”大促实训中工作岗位基本素养是否提升、是否达到企业合格员工的标准进行评价的。
2.课程育人效果角度
即主要是对“育人”效果的评价,考核评价学生对思政教育元素内容是否认可和接受。特别是对思政教育元素内容是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接受教育之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各种言行是否发生好的变化,等等。如果通过课程思政教学之后学生有好的变化,说明课程思政教学的育人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例如在“园林计算机辅助制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中,有的教师将学生在乡村振兴和志愿服务的表现确定为重要评价标准。经统计发现,参修此课程的157名学生中,在家庭所在地参加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愿者的学生有12人,其中有4人获得乡镇级以上政府部门的表彰。
(三)评价方式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方法的选择关系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课程思政教学尽管也是一种规范性的教学活动,由于其又属于隐性教学类型,因此不能运用常规性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方法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根据课程思政教学特点,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当采用以下办法来进行。
1.检查课程思政教学要素是否符合基本要求
即教学目的是否具体清晰、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准确、教学方式是否灵活巧妙、教学情境是否真切感人、教学考核是否细腻无形。可以运用OA听课评价系统和现场听课方式,组织有关人员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查评价。
2.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课程考试试题进行考核
即在专业课考试试题中融入一些思政教育元素,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认可度。或者设计和布置一些思政教育元素理解的作业题,考核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例如“智能制造技术”课程思政评价和考核中,有的教师根据课前摸底情况和学生听课情况,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领悟与践行融入课中考核,将工匠精神融入随堂测试试题,将职業操作规范纳入实践考核范围。
3.以学生主观性描述反馈方式开展评价
主要是以学生主观性描述反馈方式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具体有学生网络评教育、学生实名或者匿名评教等。例如“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课程团队通过向学生发起本课程“课程思政效果”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认可此课程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了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绝大多数学生切实感受到此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
4.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评价
主要是在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结束后,由教学管理部门根据专业课课程特点,设置学生认可和接受的调查(下转第103页)(上接第75页)问卷发放给有关学生匿名填写,然后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学管理部门利用手机OA听课功能,通过随堂听课、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等手段,综合运用课程诊改大数据,分析此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震宇,张美玲,乔芳.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原则、标准与操作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7).
注:2019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研究与实践”(GXGZJG2019B122)
【作者简介】李卫东(1966— ),男,回族,甘肃临洮人,博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黄 祐(1962— ),男,壮族,广西宾阳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高职教育;黄金燕(1983— ),女,汉族,广西博白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