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阐释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概念,分析农村小规模学校存在的价值,指出构建共同体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有效路径,论述以政府为核心的帮扶共同体、以学校为核心的合作共同体、以教师为核心的交流互助共同体等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共同体 农村小规模学校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5-0018-04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指不足100人以内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有学者认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是适应偏远农村适龄学生人数少的客观情况下而设置的规模较小的学校,包括村小学和教学点;也有学者认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地处偏远、规模小、教学形式灵活、办学条件差、隶属中心学校管理的农村学校。学者雷万鹏则以100人作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临界点,他认为农村小规模学校还包括农村的教学点、不完全小学和部分完全小学。本文在综合政策文件以及国内学者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界定的基础上,将在校生总人数在100人及以下、分布在农村地区的学校(包含村完全小学、教学点)认定为农村小规模学校。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有其特有的价值,农村小规模学校不仅为农村地区的孩子提供了就近入学的场所,也保障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应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帮扶共同体、以学校为核心的合作共同体及以教师为核心的交流互助共同体,通过政府、学校以及教师的互助与帮扶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存在的价值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或许是未来学校发展的方向。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价值,不仅是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教育创新方式,更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路径、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及降低教育成本的有效方法。
(一)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式
教育创新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在教育领域中进行创新的活动。教育创新包括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育方法等涉及教育领域各方面的创新。教育创新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内驱动力,更是解决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有效方式。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特点是小班小校,在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小班小校将不仅是未来学校发展的方向,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教育创新模式。早在20年前,我国台湾地区就将实现小班小校作为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城镇出现大规模学校、超额班级的现象,使得教师的工作量与压力不断增大,不利于实施个性化教育,而农村小规模学校最有可能实施个性化教育。所以,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不仅具有前瞻性,更具有教育创新性,有利于实现教育的本土化与生活化。在农村及偏远地区创办现代化的小规模学校有可能是教育改革的创新模式,这种模式或许可以解决城镇大规模学校、大班额教学的问题。
(二)教育公平的实现路径
在胡森的教育公平理论中,教育公平主要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而本研究中的教育公平主要是从教育起点公平和教育过程公平出发,起点公平指不受性别、出身、种族以及经济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过程公平则是要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农村小规模学校为农村地区的孩子提供了就近入学的场所,满足了适龄儿童的教育需求,保障了农村适龄儿童的教育起点公平与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使农村适龄儿童享有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因此,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是农村地区最有效的办学模式,不仅是农村地区的发展需要,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路径。
(三)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农村小规模学校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不一定是匮乏的,反之,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乡土歌谣、风俗等本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可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使之形成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我国台湾地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就完全承担起本地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责任,将本地的文化与环境等素材针对性地融入学校的教育,帮助学校解决文化刺激不足方面的问题。学校不仅是教育场所,更是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载体,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应积极结合并渗透当地文化,不仅展现了当地文化情感、文化价值,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四)降低教育成本的有效方法
教育成本主要是指为培养学生所投入的社会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本文中的教育成本主要指物化劳动方面的投入,即教育费用的投入。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农村家庭节约教育成本,孩子在当地学校就近入学,减免了因上学距离远而增加的交通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这也就是为什么绝大部分偏远农村地区的农村家庭选择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学的原因之一。此外,農村孩子到所在生源地的镇区学校就读,除了因上学距离而增加的教育成本,还要负担一定的生活费用,加上低龄孩子也较难以适应寄宿性的生活。因此,农村地区的孩子还是较倾向于选择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就读。
二、构建共同体: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共同体的内涵
何为共同体?德国学者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指学习者共同生活,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在同伴支持和知识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分享、协商、反思等实践活动,以达到有意义学习为目的,以促进个体发展为旨归,以追求共同事业为目标的特殊组织形式。也有学者指出共同体主要是为实现共同目标或愿景而聚集在一起的群体、组织或团体。本文的共同体主要是指以共同进步为目标、以共同发展为愿景、以“共同研究、合作交流、资源共享”为理念构建的以政府为核心的帮扶共同体、以学校为核心的合作共同体以及以教师为核心的交流互助共同体。通过这些共同体的建立,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与流动,从而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共同体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现实意义
1.加速教师专业发展
农村小规模学校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并且缺乏专业的美术教师、音乐教师,而出现数学或语文教师去上体育课、音乐课或美术课等的现象,教师身兼多学科教学工作,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压力大,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此外,教师自身学历较低,在专业理论知识上有所欠缺且缺乏骨干教师的科研指导,致使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弱、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较低。而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建立则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能够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与指导,选派城市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进行专项辅导与指导,组建不同学科名师辅导组加强学区间的教师交流和探讨,最终实现共同进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
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资源投入,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师、教学设施设备的分配还是倾向于中心校与大规模学校,未能向偏远农村小规模学校倾斜,致使农村小规模学校紧缺教师、现代教学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从而可能造成好的学校发展得越来越好、差的学校会越来越差的局面。但通过建立以学校为核心的合作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加强教师间的交流,让城市学校及农村小规模学校的闲置资源在共同体中得以充分利用,使教育资源流动起来,帮助缺乏教育资源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以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共同发展进步为原则,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流动与利用,使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能够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3.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目前,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无论是在师资方面还是在教学设施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造成差距除教育资源方面的客观因素外,还与学校的管理理念、方式等主观因素有关。因此,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着手,只有把最底层、最薄弱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好了,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构建共同体,通过师资的调整、流动共享、学校管理共享、教学与科研成果共享,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共同发展,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构建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的路径
(一)构建以政府为核心的帮扶共同体
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生源不稳定、教师教学薄弱、基础设施落后以及经费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依靠外部的力量才能更好地解决。因此,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帮扶共同体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合理布局与稳重撤并,促进城乡学校的发展。
1.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加大教育投入
在帮扶共同体中,首先应强化地方政府责任意识,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逐步增加农村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均经费除了按照“不足100人也以100人的标准进行划拨”的标准划拨,还应从多个维度划拨经费,如基础项目建设费用、教师办公、学生教学需求等实际费用,可以依据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际发展需要加大经费拨款额度。一方面,设立专门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项目资金,将资金直接划拨给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这部分资金不再由中心校进行分配,以保障经费能够足额及时地用到实处,让农村小规模学校拥有足够的发展经费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与更新教学设施设备,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严格按照地方性相关教育文件要求,在各项发展资金中,足额计提教育资金并完善教育管理制度,确保计提的教育专项资金能够足额落实并投用于教育发展中。
例如,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组建帮扶联盟,政府每年拨款20万元的公用经费用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拨款25万元的经费用于联盟的发展,以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有足够的发展经费。此外,政府还专门制订《联盟学校发展的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与管理的意见》,为联盟学校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部力量的帮扶与支持,地方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应尽最大的力量去帮扶农村小规模学校,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
2.完善經费保障机制,规范经费划拨方式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规范乡镇中心校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经费划拨方式,以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能够有稳定的独立经费来源。由于农村小规模学校与中心校存在着隶属的层级关系,农村小规模学校没有经费的管理与支配权,导致在发展过程中,中心校往往会为了本校的发展而忽视农村小规模学校,致使农村小规模学校处于边缘化发展,因此必须规范经费的划拨方式。首先,地方政府应依据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经费监管机制,确保中心校不以各种发展需求挪用经费,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经费的审核、审批程序能够公正、按时,满足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经费需求。其次,地方政府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建立经费管理处,将经费直接划拨到管理处再进行接管与分配,按照学校的经费申请需求及其生均比例标准进行划拨,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分配性经费短缺的问题,使其有足够的经费用于学校的发展与建设。
3.统筹布局,稳重撤并
在以政府为核心的帮扶共同体中,还应注重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布局和撤并问题。农村小规模学校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同时也是偏远农村地区最有效的办学形式,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为农村孩子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使义务教育得到普及,更是保障了农村孩子的教育起点公平,必须认识到其发展价值,在学校布局调整中对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分类对待。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较好且交通条件非常便利的情况下,可结合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存在生源大规模流失、生源严重不足且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社区认可度低、邻近学校具备较强接收能力的学校应划分为撤并型学校。而对那些发展较好的学校应归为保留型学校,如学校地理位置偏远但服务范围广的学校,教学质量较好、具有办学特色且社区认可度高的学校,低龄学生较多但到镇区学校及附近学校上学不方便的学校,这些都应保留发展。对保留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推进标准化办学,为学校配齐教学设备、建设标准化的多功能教室和运动场地及按相关文件要求配备足量的图书,改善其办学条件;对撤并校的发展,应增加师资、经费等教育资源的调配。
(二)构建以学校为核心的合作共同体
1.建立网络培训平台
从学校层面来讲,学校合作共同體应建立网络培训平台。《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注重加强农村教师的教学培训,促使农村教师不断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为此,在学校合作共同体中,城市学校应注重加强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培训,通过建立网络培训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培训。首先,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网络培训平台具有资源共享功能,城乡教师可以在平台上下载或上传培训资源。但是网络培训方式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以推进网络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开展多元化的培训。由城市学校的名师或骨干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培训,促使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了解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与教学新理念,掌握现代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以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而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缺乏专业的美术、英语等学科教师,可加强专业学科知识培训,但培训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培训,要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经城市学校优秀学科教师的理论知识培训并掌握了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方法之后,应让农村教师回归到实践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共同探讨教学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强化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责任意识。除了学校合作共同体的帮扶,教师也要寻求自我发展,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加强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师德修养,树立积极为学校和学生服务的责任意识,不断提升自我,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农村小规模学校普遍面临着教师教学能力薄弱、教学质量低等问题。为帮助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应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加强“三个课堂”的应用。“三个课堂”主要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一是“专递课堂”,主要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薄弱、缺乏专业教师而导致开不好课程的问题。在合作共同体中,城市学校可通过网络按照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安排进度开展在线同步课堂或者网上专门开课,让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共享优质课堂。二是“名校网络课堂”,为推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在共同体内的共享,满足学生对优质教育质量的需求,可开设以优质名校为主的“名校网络课堂”,使城乡学生都能直接获取名校的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其教育发展需求。三是“名师课堂”,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实施者,而小规模学校教师在教学能力上有待提高,通过“名师课堂”发挥名师名课的示范作用,以名师带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水平的提升,在使名师资源得到共享的同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创新,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厦门市同安区的阳翟小学与同安区最偏远的教学点通过网络建立同步互动课堂,并视为常规课安排教学,同步互助课堂从美术、音乐学科扩展到语数英学科,让农村学生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建立以教师为核心的交流互助共同体
1.健全城乡教师交流互助机制
第一,在以教师为核心的交流互助共同体中,应健全城乡教师交流互助机制,提高城乡教师的整体素质,满足城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建立城乡教师交流互助机制,应在交流互助的项目中下功夫,设计好交流互助的内容,交流互助的内容应充分结合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农村小规模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落后等。在交流互助共同体中,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需要规划好交流互助的内容,这对教师自身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极其重要。此外,为避免教师的交流互助形式化,需提出相应的交流要求,确保教师基于共同愿景下参加交流互助活动。第二,要增强城乡教师交流互助意识。城市教师到农村小规模学校交流,体验城乡教育的文化差异,深入了解乡村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将自身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农村教师分享,在帮助农村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而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通过在城市学校的教学交流与课堂实践的体验,了解城市学生的学习思维特点与城市教师的教学思维特点,拓宽自身的学习视野。第三,农村小规模学校需注重“引进来”,积极请城市优秀教师到学校定期任教,通过城市教师的教学互助和带领提高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同时也要积极“走出去”,让本校教师到城市学校交流任教,学习城市教师的教学管理方式及教学技巧,使其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提升自我。城市教师也可不定期开展名师送教等教学交流活动,深入农村小规模学校,通过与农村教师的交流与对话,解答农村教师的教学困惑。
2.建立教师同侪互助模式
教师同侪互助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教师共同探讨教学问题,相互分享教学实践经验,共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困惑。也有的学者认为教师同侪互助是指教师形成伙伴关系,通过讨论与示范教学来提高教学技能。在教师交流互助共同体中建立教师同侪互助模式,使城乡教师之间形成伙伴关系,可以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与教研能力较低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同侪互助可依托城市骨干教师的团队指导方式以及一对一的个别指导方式,通过城市骨干教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在备课、教学设计等方面的指导与互动,骨干教师不仅更上一层楼,农村小规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想要切实帮助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提高教研能力,可依托城乡教师教研共同体,由城市学校作为中心进行组织管理,利用网络定期开展线上教研交流活动,采用专题讲座、示范课、集体备课、课题研究等形式,指导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反思意识,让其在教研活动中有所收获,从而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教研能力。
3.完善城乡教师交流互助保障机制
城乡教师交流互助活动的难点在于如何激励与提高教师参与交流互助的积极性。对城市教师而言,由于城乡教育发展存在差距,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不完善,教师在教学环境与生活环境方面会产生落差感,致使教师缺乏积极参与交流互助的内驱动力。而对农村教师来说,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上落后于城市教师,城市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比农村学生的高,学习视野甚至比教师还宽广,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产生巨大的教学压力。此外,由于城乡教师在待遇上的悬殊,也会降低教师参与交流互助的积极性。因此,应完善城乡教师交流互助保障机制,提高城乡教师参与交流互助的内在动力。一方面,建立城乡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对城市教师的津贴可依据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情况与地理位置的偏远程度来设置,而对参与交流的农村教师的津贴也要相应提高,保障教师同工同酬,以消除农村教师因待遇的悬殊而产生身份差异的顾虑。另一方面,建立奖励制度,激励城乡教师交流的积极性。对参与交流的教师除了要给予物质上的奖励,也要给予精神上的奖励,以鼓励他们给予彼此更多的人文关怀。城市教师应积极鼓励与关心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生活和教学工作,帮助其树立教学信心和提高教学能力。而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也要给予城市教师关心和帮助,尽量为城市教师提供良好的住宿环境和教学环境,使城市教师更快地适应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
农村小规模学校无疑是教育的薄弱点,要实现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绝不能忽视农村小规模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与发展关系到农村地区适龄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而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学可以减轻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且对孩子的安全等问题也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因此,应创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模式,建立政府帮扶共同体、学校合作共同体及教师交流互助共同体,通过政府、学校以及教师的互助和帮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从而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腾.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及其破解[J].教育与管理,2018(3).
[2]徐莉莉,高葵芬.农村小规模学校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9).
[3]吴丽萍,陈时见.英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合作发展的有益经验[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10).
[4]秦玉友,曾文婧.新时代我国农村教育主要矛盾与战略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8(3).
[5]凡勇昆,常雪.“走不掉的一代”:关注乡村小规模学校中的边缘性群体[J].教育发展研究,2017(2).
[6]尹雪娇,秦玉友.俄罗斯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挑战与模式探索[J].外国教育研,2018(7).
[7]張爱萍.关于山西省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
[8]查啸虎,李敏.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
[9]赵丹.农村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投入体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8).
[10]秦玉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破解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0(3).
[11]周晔.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结构的问题与对策:基于甘肃省X县的调研[J].教育研究,2017(3).
[12]安晓敏,邬志辉.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发展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9).
【作者简介】徐少芬(1995— ),女,瑶族,广西贺州人,教育学硕士,北海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