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缅语族彝语支7个族群成人的头面部特征

2021-12-22 09:37宋晴阳宇克莉郑连斌张兴华
关键词:彝语怒族汉族

宋晴阳,宇克莉,郑连斌,张兴华,李 聪

(1.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387;2.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动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

藏缅语族是汉藏语系中语种最多且情况最为复杂的一个语族[1].我国共有17个族群使用藏缅语族语言,可以分为5个语支[2],包括彝语支、藏语支、羌语支、缅语支和景颇语支,其中白族、土家族和珞巴族的语支尚未确定.彝语支是藏缅语族最大的语支,主要族群包括彝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基诺族和碧江怒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地[3].目前已有学者从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和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充分证明,使用藏缅语族语言人群的部分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与中原人群分离,陆续向西、南迁徙[4].从历史角度考察,彝语支族群是西南土著部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古氐羌人不断融合而形成的[5].因此,其密切的族源关系表明他们在遗传特征、人文风俗以及语言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邓晓华等[1]运用词源统计分析法,通过数理方法测量出藏缅语族语言亲缘关系的相关程度,考察了彝语支部分族群语言间的亲缘程度,为研究彝语支族群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语言学角度的证据.

遗传因素是证明人群间是否存在亲缘关系的直观、有力的证据,而头面部特征是从人类学角度分析亲缘关系的重要依据之一,相对于体部指标而言,头面部特征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受环境、饮食的影响较小[6].早在1930年代就已有国外学者研究人类头面部及体质特征,近些年国外也有关于较大范围人群的头面部特征的研究,如对尼日利亚人[7]、非裔美国人[8]的头面部研究等.目前,国内学者已对我国不同族群的头面部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中国僜人[9]、中国蒙古族[10]、辽宁锡伯族成人[11]、海南临高人[12]及中国14个特殊旁系族群[13],但关于彝语支族群头面部特征的研究只见部分族群的报道,如四川凉山彝族[14]、云南怒族[15]、羌族[16].彝语支作为藏缅语族最大的语支,各族群的历史起源与亲缘关系尚无遗传学角度直观、系统的证据,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面貌特征也未有全面刻画,因此,对彝语支族群头面部特征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对彝语支族群受遗传控制的22项头面部指标进行调查,从头面部特征的角度对彝语支的7个族群进行比较,探讨其亲缘关系,同时对彝语支头面部特征的研究资料进行补充.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根据知情同意原则,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研究组调查了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三代以上的彝语支7个族群的6 460例成年人(男性2 953例,平均年龄(47.8±14.7)岁;女性3 507例,平均年龄(48.5±14.4)岁)的头面部指标.测量严格按照《人体测量方法》[17]进行,使用小弯角规和直角规对调查对象进行头面部指标的测量,具体包括21项测量指标和1项计算指标.21项测量指标为头长、头宽、额最小宽、乳突间宽、耳屏间宽、面宽、下颌角间宽、眼内角间宽、眼外角间宽、鼻宽、口裂宽、容貌面高、形态面高、鼻高、鼻长、鼻下颏点高、上唇皮肤部高、唇高、红唇厚度、容貌耳长和容貌耳宽,计算指标为耳上头高.

使用Excel2019和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彝语支7个族群的头面部指标

彝语支7个族群男性和女性的22项头面部指标值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和表2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彝语支7个族群中,22项头面部指标的族群间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表1 彝语支7个族群男性的头面部指标(Mean±SD)Tab.1 Head and face measurements of males in seven ethnic groups in Yi language branch mm

表2 彝语支7个族群女性的头面部指标(Mean±SD)Tab.2 Head and face measurements of females in seven ethnic groups in Yi language branch mm

综合男性和女性的头面部指标值可知,在7个族群中,彝族的眼内角间宽、上唇皮肤部高值最小;纳西族的额最小宽、红唇厚度、容貌耳宽的值最小,下颌角间宽、眼外角间宽、鼻宽、口宽、鼻高、鼻长、耳上头高值最大;哈尼族的头宽值最小,傈僳族头长值和额最小宽值最大;拉祜族的下颌角间宽、鼻高值最小;基诺族的头宽值、上唇皮肤部高值最大,眼外角间宽、鼻宽、口宽、形态面高值最小;碧江怒族的眼内角间宽、红唇厚度、唇高值最大.以上结果说明,在彝语支7个族群中,纳西族的眼部、鼻部和口部的指标值较大,基诺族的眼部、鼻部、口部和面部的指标值较小.

2.2 彝语支7个族群与其他族群头面部特征的比较

为进一步探讨彝语支7个族群的头面部特征,本文选取了藏缅语族不同语支或不同语族、不同语系的族群与彝语支族群进行比较.比较族群包括藏缅语族景颇语支的贡山怒族[18]和独龙族[18]、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族[19]、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傣族[20]、阿尔泰语系的维吾尔族[21]和蒙古族[22]、汉藏语系的南方汉族和北方汉族[23]共8个族群.利用15个族群的头长、头宽、额最小宽、面宽、眼内角间宽、鼻宽、口裂宽、形态面高、唇高、容貌耳长和耳上头高等11项指标,采用最远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并对这11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15个族群男性和女性的11项头面部指标值分别见表3和表4.

表3 15个族群男性的头面部指标Tab.3 Head and face measurements of males in 15 ethnic groups mm

表4 15个族群女性的头面部指标Tab.4 Head and face measurements of females in 15 ethnic groups mm

15个族群男性和女性头面部指标的聚类结果分别见图1和图2.

图1 15个族群男性头面部指标的聚类结果Fig.1 Clustering results of head and face measurements of males in 15 ethnic groups

图2 15个族群女性头面部指标的聚类结果Fig.2 Clustering results of head and face measurements of females in 15 ethnic groups

男性聚类结果显示,当聚类水平为13时,15个族群被分为4个组,第1组包括哈尼族、蒙古族、傈僳族、纳西族等10个族群,第2组只包括维吾尔族,第3组包括佤族和傣族,第4组包括独龙族和贡山怒族.彝语支的7个族群都在第1组,并与蒙古族和汉族比较接近.

女性聚类结果显示,当聚类水平为13时,15个族群被分为5个组,第1组包括除纳西族外的其他6个彝语支族群,第2组包括蒙古族、南、北方汉族和纳西族,第3组包括佤族和傣族,第4组只包括维吾尔族,第5组包括独龙族和贡山怒族.

综合男性和女性的聚类分析结果,相比于其他族群,除彝语支7个族群的头面部特征比较接近外,其与蒙古族和汉族也比较接近.在彝语支7个族群中,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基诺族最为接近.

15个族群男性和女性头面部指标的主成分散点图分别见图3和图4.

男性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34.267%、17.279%和15.137%,累计贡献率为66.683%.PCⅠ载荷大的指标为头宽(0.841)、额最小宽(0.814)和口裂宽(-0.770),PCⅠ越大,口裂越窄,头和额越宽.PCⅡ载荷大的指标为耳上头高(0.660)和鼻宽(0.631),PCⅡ越大,耳越低,鼻越宽.PCⅢ载荷大的指标为形态面高(-0.602)和头长(0.747),PCⅢ越大,头越长,形态面越低.

由图3(a)可见,在15个族群的男性中,南、北方汉族和蒙古族的PCⅠ和PCⅡ值都较大,表明这3个族群的头、额及鼻较宽,耳较低,但口裂较窄.碧江怒族、傈僳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和维吾尔族的PCⅠ值与汉族和蒙古族接近,而PCⅡ值中等或较小,表明这几个族群的头、额较宽,口裂较窄,但鼻宽中等或较窄,耳高度中等或较高.纳西族的PCⅠ值中等,而PCⅡ值较大,表明其头、额、口裂宽中等,而鼻较宽,耳较低.贡山怒族、独龙族、佤族和傣族的PCⅠ值较小,而PCⅡ值中等或较小,表明其口裂较宽,头、额较窄,鼻宽中等或较窄,耳较高.

由图3(b)可见,在15个族群的男性中,彝语支族群的傈僳族、纳西族、基诺族、哈尼族、拉祜族5个族群及景颇语支的贡山怒族和独龙族PCⅢ值较大,表明这几个族群的头较长,形态面较低.南、北方汉族、碧江怒族与彝族等4个族群较接近,PCⅢ值中等,表明其头长和形态面高中等.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PCⅢ值较小,佤族和傣族的PCⅢ值最小,表明这些族群头较短,形态面较高.

图3 15个族群男性头面部指标的主成分散点图Fig.3 Scattered plo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head and face measurements of males in 15 ethnic groups

女性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28.160%、21.424%和16.692%,累计贡献率为66.276%.PCⅠ载荷大的指标为头宽(0.827)、面宽(0.711)、口裂宽(-0.682)和额最小宽(0.686),PCⅠ越大,口裂越窄,头、面和额越宽.PCⅡ载荷大的指标为鼻宽(0.652)和形态面高(0.742),PCⅡ越大,鼻越宽,形态面越高.PCⅢ载荷大的指标为头长(0.736),PCⅢ越大,头越长.

由图4(a)可见,在15个族群的女性中,纳西族、南方和北方汉族、蒙古族的PCⅠ和PCⅡ值都较大,表明其头、面、额、鼻较宽,形态面较高,口裂较窄.碧江怒族和傈僳族的PCⅠ值较大,PCⅡ值中等,表明其口裂较窄,头、面、额较宽,鼻宽和形态面高中等.贡山怒族和独龙族的PCⅠ值较小,PCⅡ值中等,表明其口裂较宽,头、面、额较窄,鼻宽和形态面高中等.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和维吾尔族的PCⅠ值较大,PCⅡ值较小,表明其口裂较窄,鼻较窄,形态面较低,头、面、额较宽.佤族和傣族的PCⅠ值较小,PCⅡ值较大,表明其口裂较宽,鼻较宽,头、面、额较窄,形态面较高.

由图4(b)可见,在15个族群的女性中,纳西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傈僳族、南方汉族的PCⅢ值较大,表明这6个族群的头较长.佤族、傣族和独龙族的PCⅢ值较大,表明其头较长.贡山怒族、碧江怒族、基诺族、蒙古族和北方汉族的PCⅢ值较小,维吾尔族的PCⅢ值最小,表明这几个族群的头较短.

图4 15个族群女性头面部指标的主成分散点图Fig.4 Scattered plo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head and face measurements of females in 15 ethnic groups

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在15个族群中,相比于其他族群,彝语支的7个族群更为接近,且都与南、北方汉族、蒙古族较为接近,彝语支中的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最接近.彝语支族群大都口较窄,头、额较宽,头较长.

3 讨论

人的头面部指标测点大都是骨性测点,所以头面部特征比体部特征更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彝语支的7个族群均为古代氐羌后裔[2,24-30].藏缅语族与南、北方汉族均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汉语具有发生学关系.Wang等[31]通过研究古DNA数据发现,在5 000年前的中国北方传播农耕、汉藏语言和相关技术的农民在遗传上成为了藏族和汉族共同祖先的人群之一,证实了汉藏同源.之前也有研究分别从考古学、语言学和遗传学等方面证实了汉藏同源[32-40].藏语的所有基础词汇与汉语有同源关系,青藏高原地区的细石器与黄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对遗传Y染色体的测定结果表明,大约在6 000~10 000年前(新石器中期),藏缅语系的祖先从黄河中上游向南迁移,其中一部分进入云南、西藏南部及东南亚、南亚地区成为现今当地汉藏语系人群的祖先,另一部分在与中亚人群混合后成为现代藏族人的祖先[31].

中国汉族南、北方两大人群是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形成的.在上古时期,中国南方生活着百越、三苗、百濮人等南方土著民族.古代中国北方发生多次大的战乱,北方汉族为躲避战乱曾多次举族南迁,这些移民进入南方后,使南方土著民族(操壮侗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语言的各族群)的一部分融入汉族,逐渐形成南方汉族[41].北方汉族的形成过程中曾经吸纳了大量的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的人口,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奚、女真、蒙古、羌族诸民族都有人口融入北方汉族之中,北方汉族与生活在东北地区和蒙古高原周边的阿尔泰语系的少数民族发生了基因交流[42].这可能是彝语支7个族群的头面部特征与南、北方汉族及蒙古族较为接近的原因.

猜你喜欢
彝语怒族汉族
访大凉山悬崖村
RANTES及其受体CCR5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在昆明汉族T2DM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彝语研究概述
楚雄禄丰大三家村彝语语音系统及其特征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不要乱叫“老家”了!中国姓氏分布图曝光,看看自己的根在哪
怒族婴幼儿护佑习俗的教育人类学阐释
怒族7~17岁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动态分析
怒族民间医药调查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