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死刑到底有多残忍

2021-12-21 23:53郑春
新传奇 2021年46期
关键词:秋瑾刑罚

郑春

清朝死刑有三种执行方式:绞刑、砍头、凌迟。凌迟虽然没有在《大清律例》中列为死刑方式,但在实践中却作为重罪死刑的执行选项之一。凌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身体被肢解为几大块,另一种是要承受千刀以上。无论哪种,都令人毛骨悚然。

1907年7月14日,民主革命志士秋瑾被捕。第二天,浙江山阴县(民国时期,山阴、会稽两县合并为绍兴县)县令李钟岳初审,让秋瑾写供词。秋瑾去意已决,提笔写下一句绝命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被捕是自己求死,她本來是可以逃走的。既然死都不怕,她愁什么呢?

临刑,秋瑾坦然提了三个要求,为她的愁做了注解:一、准写家书诀别;二、勿枭首;三、勿褫衵衣。意为希望留下遗书,保留全尸,不要剥夺内衣。

秋瑾就义后,仍然被“暴尸道路”,后被亲友葬于杭州西湖边。这样的结果,清朝官吏并不满意。御史常徽上疏,“请夷其冢”,慈禧照准。这便是要让革命者死无葬身之地。

清代死刑残忍至极

雍正十年(1732年),身为湖北主考官的俞鸿图在主持湖北科考的时候泄露考题,被腰斩。腰斩就是从腰开始,但屠夫不会一刀致命,割一半留一半,所以受到这个刑罚后不会立刻断气,需要经历缓慢的死亡过程。俞鸿图受刑后蘸着自己的血连写七个“惨”字才断气。

《大清律例》规定,死刑有二:绞、斩。但在司法实践中,还有一种更残酷的刑罚:凌迟。凌迟作为一种刑罚,起源于南北朝时期,辽史记载作为正刑列入法律,此后被各朝沿用。

清代《皇朝通典》八十卷,“死刑之最重者为凌迟、为枭示(枭首示众)”。具体到怎么执行,《大清律例》“二罪俱发以重论”下条例:“凡两犯凌迟重罪者,于处决时加割刀数。”

简单说,清朝死刑有三种执行方式:绞刑、砍头、凌迟。凌迟虽然没有在《大清律例》中列为死刑方式,但在实践中却作为重罪死刑的执行选项之一。最早的时候,凌迟是死后把人剁成肉酱,后来发展成死刑犯要忍受千刀万剐的痛苦而死去。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外逃,慈禧太后难泄心头之恨,便下令从速处死“戊戌六君子”。为了震撼人心,在处决谭嗣同时,慈禧专门交代使用名叫“大将军”的钝刀,据说谭嗣同被砍了几十刀才断气。据现场看行刑的人回忆:“这哪里是砍人,分明是锯头!一刀刀锯了下去!”其中惨烈,令人心痛。

实际上,死刑之外的笞、杖、徒、流,就像《水浒传》里描写的一样,每种刑罚都令人毛骨悚然。

据《湖南省志·人物志》记载,1903年,长沙人沈荩因从事革命活动在北京被捕。“刑部奏,审明会匪沈荩即沈克諴。照章定拟。得旨,万寿期内,例不行刑。著即日立毙杖下。六月初八日,备受酷刑,先以竹鞭捶打,至4时之久。血肉横飞,残酷万状,最后被绳索勒死”。

沈荩所受的残忍刑罚,震惊中外,清政府受到世界舆论的谴责。1905年4月,推行“新政”过程中,清廷终于下诏废止凌迟、枭首、戮尸三项,对人犯和尸体的侮辱行为被取消。

民初死刑刀枪并用

清朝灭亡后,新军代替了持冷兵器的八旗军、绿营兵,火器成为新的死刑执行工具,而被刽子手用惯了的杀人屠刀则继续使用。

江苏淮安府山阳县周实、阮式响应武昌起义宣布山阳光复。1911年11月17日,二人被山阳县姚荣泽谋杀,周实被“连发七枪,遂被害”,阮式亦被捕,“刳腹剖胸而死”。

武昌首义时,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遭清军砍头。《汉口日报》1911年10月11日报道:“夜间曾经突然搜捕革命党人,结果捉得28个嫌疑犯,有军人也有老百姓。其中匪首三人被判处死刑,并且已在清晨斩首于总督衙门外面。”

袁世凯上台后,利用武力排除异己。武昌首义的领导人蒋翊武坚定反袁。蒋翊武被捕后,袁世凯电令:“着将蒋翊武就地枪决。”

1913年9月9日,“蒋着纺绸衫裤,端坐于大红毯上,作最后一次之演讲,宣传革命真理,慷慨激昂。听众为之动容,甚而有失声痛哭者,行刑士兵凝神静听,迟迟不开枪,排长见状惊惧,恐生他变,遂出手枪向蒋身后击之”。蒋翊武遂殉国,时年不足29岁。

1923年2月7日,二七大罢工领袖、共产党员林祥谦被吴佩孚的大刀队抓到汉口江岸车站,并被绑于电线杆上。军官逼迫林祥谦下达复工命令,林祥谦断然拒绝,军官在他左肩砍了一刀,再问:“上工不上?”林祥谦抗声说:“不上!”军官命令再砍一刀,“你到底下不下上工命令?”“头可断,工不能上!”林祥谦终被乱刀砍死。

以上案例,让人看到那个时代的残忍。而事物的另一面恰恰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谭嗣同、秋瑾、沈荩、林祥谦等先烈,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毅然赴难,仿佛黑夜里的血色曙光,照亮了一个新的文明世界。

(《文史博览》)

猜你喜欢
秋瑾刑罚
人类为何需要刑罚
作品集
刑罚现代化本体初论:目的与路径
断盐也是一种刑罚
新形式下如何让秋瑾文化成为学校活动的精髓
秋瑾与吕碧城的闺蜜情
秋瑾:闺密眼中的女汉子
生命的祭奠
秋瑾《对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