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类校企联合“走向中亚”新模式探析

2021-12-21 21:20李才思,陈丹嫣,柯思澄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9期
关键词:中亚国家五国技能型

李才思,陈丹嫣,柯思澄

[摘           要]  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与中亚开展农业方面的合作前景广阔。但当前中亚农业存在相对落后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我国农类高校和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境外社会环境资源优势共享、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共享、共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等切合点协同“走向中亚”。还针对农类校企联合 “走向中亚”新模式进行分析并归纳,从理论出发助力校企联合投入国家战略,实现与中亚共赢共享。

[关    键   词]  中亚农业;“走向中亚”企业;高校;校企联合

[中圖分类号]  F12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9-0230-02

一、引言

中亚指亚洲中部内陆地区,自古便是贯通亚欧大陆的交通枢纽,其中三个国家与我国接壤。农业是中亚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我国与中亚在农业合作方面具备历史传统和地缘文化优势,合作前景十分广阔。2016年以来,我国从农业视角出发先后出台了对外合作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农业农村系统纷纷设立对外合作部门,从意识和行动上加大力度支持推动农业企业“走出去”。与此同时,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 “通过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配合企业走出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境外办学,稳妥推进境外办学”重大战略部署。因此,校企联手 “走向中亚”,是新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更是促进中国与中亚人民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与中亚农业合作研究多着眼于农业产业、科技等领域角度,鲜有立足于产教融合、校企联合“走向中亚”模式的专门研究。本文从此方面入手,深入探析我国农类校企联合“走向中亚”的新模式。

二、中亚国家农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中亚因其独特的地理特点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总量,但其降水量和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也普遍偏低,总体上属于轻度缺水地区,严重地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中亚还蕴藏极其丰富的土地资源,但深受大陆性干旱气候的影响,加上水资源分布不均、利用率低的长期制约,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绝大多数小型农户“靠天”吃饭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如上所述,中亚的农业产业发展滞后,但开发潜力巨大。

(二)农业生产能力相对不足,生产技术水平偏低

中亚是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地区,尽管农业领域劳动力占市场比重较高,但其总量较少。中亚五国长期以来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且机械化程度偏低的问题,进而严重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仍呈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的原始状态。另外,由于工业化水平不高,其农用物资供应不足,从而导致精深加工农产品缺乏,严重制约了中亚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和规模化。因此,中亚国家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需要大量先进农业科技来支撑农业生产的各项环节,农业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品多为初级产品

中亚五国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经营形式较粗放,农产品贸易多为初级农牧产品,产品附加价值较低。种植业以谷物、果蔬、油料作物等经济作物为主,其中棉花种植最为广泛。但受水资源不利条件的限制,以旱作农业为主,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业生产落后,供给短缺严重,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畜牧业以羊、牛、马为主,养蚕和养禽也占据一定比例。[1]但是目前除个别农产品能满足本国需求外,大多数农产品产量相对不足。所以,在中亚拓展农产品结构多样化、农产品深度加工再增值开发潜力巨大。

三、高校与企业协同走向中亚的切合点

(一)境外社会环境资源优势共享

企业通常作为先行走出去的一方,在中亚积累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资源,且中亚五国政府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引进外资企业优惠政策,为中国企业在中亚的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而高等教育在“走向中亚”的道路上还较为陌生,中亚的官方社交语言以本国语言和俄语为主[2],两地教育交流存在极大语言障碍,中亚五国政府在境外办学方面相应的优惠配套政策不足,导致高校缺乏在中亚传播中国特色优势高等教育的条件基础。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输出中亚可以搭乘企业在中亚积累的社会环境资源优势,降低办学风险和成本。

(二)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共享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农业企业迈开步子“走出去”,国际化技能型人才缺口不断扩大,许多企业在“走向中亚”过程中对人才方面的挑战应对不足。此外,中亚五国放开外资招商引资的目的是提高国民就业率,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有严格的外籍劳务配额制度,这更增强了企业对于本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中亚五国作为经济发展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其教育发展水平落后,本土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供应无法满足外资企业需求。高校充分发挥师资团队专业优势、自身教科研优势,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升级、产品研发、技术成果转化等工作,从而实现反哺教学科研的双赢效果。

(三)共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除为企业提供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外,具备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能够为“走向中亚”企业培养亟需的高素质管理型和应用型人才。根据企业发展规划,校企联合制订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国际化行业企业标准、管理流程、国别文化、企业文化等融入国际化课程体系开发建设中来,共同培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3]最终实现为“走向中亚”的企业持续培养本土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也能提高高校自身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国际化影响力。

四、农类校企联合“走向中亚”新模式分析

(一)接受委托开展定向农业职业技能培训

高校接受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委托,在中国境内开展面向中亚农业从业人员或“走向中亚”中国农业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如农业农村部联合农类高校举办了“中亚国家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班”,组织學习中国农业发展相关课程和实用技术课程,加深他们对中国多元化农业发展体系的了解;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依托园区丰富的高校农科教资源,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农业技术研修班,为中亚国家培养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

(二)高校为企业提供农业科技和智力支撑

高等院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紧密结合农类企业发展特点,选派骨干人员通过线上或实地派出支持“走出去”企业在中亚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指导和员工培训。借力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和支持,依托高校的人力智力优势,企业的资金、设备和场地投入,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吸引所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参与。帮助“走出去”企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发展现代化农业提升市场竞争力,为中亚国家农业发展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同时激励我国高校科研人员扩宽农业科技研究领域和视野。

(三)校企联合开展农类专业合作办学

一是高等院校依托“走出去”农业企业在境外的科技项目、科技园区等,联合设立实习基地或实训中心,为中亚学生提供系统的课程培训和技术指导。二是校企在中亚国家联合举办办学机构或项目,双方以自身优势各展所长,积极促进当地现代农业体系建立,努力搭建中国与中亚国家沟通之桥,增进感情和认同。三是采用跨国校企双主体育人开展农业来华留学学历教育,学校携手“走出去”企业开展联合一体化招工招生,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现“境内学习,境外就业”的运行机制,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型农业人才。

(四)校企合作开发与国际接轨的农类课程标准体系

高等院校通过“走出去”企业凝聚境外农类院校、行业等,在充分借鉴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共同制订被中亚国家认可的行业技术标准、专业和课程标准等,不断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将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标准向中亚国家输出,更好地服务企业“走出去”办学。

五、结语

为了紧跟全球经济发展局势,在农业领域与中亚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已经成为今后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之一。高等教育作为国际农业联通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托资源要紧密协同“走出去”企业,服务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中亚开展农业合作,共同实现农业资源共享与互利共赢利益共同体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五星,韩丹,贾玮,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河南与中亚五国农业产学研合作思考[J].决策探索,2021(6):2.

[2]贺力.以人文交流促进与中亚的民心相通[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3):21.

[3]陶启付,赵明媚.跨文化教育:职业院校服务“走出去”企业的挑战与实践理路[J].职教论坛,2021,37(3):5.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中亚国家五国技能型
中国企业对中亚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量化评估分析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
工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角色定位及其路径
浅谈技能型人才发展状况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