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1-12-21 21:31彭玉京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9期
关键词:协同建构实训

彭玉京

[摘           要]  伴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新时代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逐渐增大,这也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更高、更远的期待。因为高职院校的育人存在主体多元的情况,高职院校逐渐成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主战场,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对协同育人机制仍然存在资源上不融合、机制上不健全、体系上不完善等问题。研究高职院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同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等展开有效合作,建构动态且开放的协同系统。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9-0214-02

注重协同效应、完善协同机制、强化协同育人是教育部近年来强调的重要要求,虽然高职院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是,高职院校的多元主体人才培养工作仍然面临新的挑战和使命。

一、高职院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诸多

问题

(一)未科学整合院校内外资源

高职院校处于生态系统中,同社会的不同组织、机构间存在密切联系,逐渐凸显自身社会服务职能。目前,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工作已经向多元主体协同培养人才方向迈进,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向具备明显优势,促使高职院校同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间的资源整合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融合与共享,而政府、社会组织与企业在科研成果转化和资金技术整合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和以上主体的多元合作,拓宽自身职能,整合其他主体优势。故此,高职院校需要利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并整合校内外有效资源,完善协同育人教育体系,达到校内和校外资源创新和重组的效果,让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更成熟和完善。

(二)未健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在不断进行经验的累积,还没有构建出比较科学、系统的育人机制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高速推进。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起创新学院或者创业中心,但是在運行机制和职能单位等方面存在权责模糊的情况,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仅仅单纯依靠高职院校,缺少类似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导致人才工作陷入僵化的单一状态。

在高职院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落地中,高职院校要强化与各类型主体的多元交流,力争实现在教学、科研、信息等方面的互联和共享,充分发挥具有开放视野和跨界精神、创新动能的协同效应。另外,高职院校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管理体制上要进行科学的优化,同创业孵化器、科学产业园区之间的关系要通过明晰制度落实,不要约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的实际效果[1]。

(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依附性强

从目前高职院校整体的人才培养情况看,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仍然存在依附性强的特点,一直在尝试和正规的教育体系进行不断融合,主要表现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对象不清晰、多元主体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不完善和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师资力量不完善等方面。

高职院校的协同育人对象是全体在校生,这导致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落地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教育对象,没有对协同目标进行科学分化,目标群体宽泛,在协同课程开设、实践活动落实上不能满足全部学生要求,课程预期效果难以被科学地评判。高职院校的协同课程一般通过选修课等形式出现,在学分上虽然已经提升了协同育人课程的重要程度,但是仍然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和课程。同时,高职院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课程的创新、创业关联性不强,成熟度低,还有继续开发的空间。重视对协同育人师资力量的培养是目前高职院校壮大师资队伍的积极办法,除了要培养专业教师之外,还要积极吸纳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这些多元主体的优秀从业人员成为生力军,注重同多元主体的组织合作,联合培养师资队伍。

二、高职院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的落地路径

(一)建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运行新机制

1.多元主体协同产、学、研发展治理原则

由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等同高职院校进行多元主体资产融合,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由多元主体投资方和高职院校共同进行协同机制的治理工作,多元主体可以共同出资组建育人托管公司,按照公司法相应规定进行托管公司的运行,章程可以进行另行制定。托管公司的角色是多元主体共同的主体平台,新平台也是新的利益体,生产方式依据托管公司章程进行约定[2]。

2.运用和实行混合所有制

多元主体必须根据专业市场的具体导向进行校内、校外的资源整合,同时兼顾多元主体在社会、市场中的服务功能,由多元主体共同搭建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二级学院,组织机构包括理事会和党政班子,二级学院要具备混合所有制特点。

3.拟定共同章程,制定多方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要依据依法合规原则拟定多元主体协同统一章程,制定多方运行机制,以利于高职院校低成本运行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在运行机制中要执行统一班子管理形式,协同处理育人事务,提升多元主体运行效率。

(二)建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培养新形式

1.多元主体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动态拨动

高职院校要在基础结构上,根据所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利用所有专业、学制敏感性强的自身优势,发挥多元主体的办学联动作用。跟从行业发展方向调整自身的专业定位,积极优化协同育人环节的因果关系,提升综合类型人才培养的自身竞争实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对专业课程标准和体系的科学拨动,发挥多元主体常驻院校的优势,在真实的主体环境之下建构学习关系,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

2.建构产、学、训一体化的院校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要根据主体行业的具体要求,将各方面主体行业需要作为建构导向,开展并建构以科研为具体综合能力导向,主要体现多元主体行业特性的专业课程体系。把高职院校全日制教育和多元主体社会技能实训进行结合,解决产、学、训一体化的建构难题,把多元主体在职业技能上的实际需要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对接,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向项目化迈进。

3.锻造以行业市场特征为准、实时更新设备器具的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要将多元主体的资本和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打造以多元主体行业市场特征为准的实训基地,同时要求实训基地具备完善的技能培训设备和器具。高职院校以此可以建立起持续优化实训基地的科学机制,实现实训条件和就业市场准确对接。

(三)建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社会服務新形式

1.锻造职业技能实训平台

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利用高综合素质的师资队伍和综合功能的实践培训基地,做好自身在校学生的协同人才培养工作。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展开社会化服务,为高职院校所在区域的社会组织、企业、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等提供关于技术咨询、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等方向的服务内容,积极利用自身教学和科研的优势,将自身锻造成为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力争做好在基础、提升、认证和评估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2.提高产业合作频次

高职院校在进行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要聚焦行业人才的精准培养,在科研和技术研发上积极探索,集中校内、校外多元资源聚拢优势提升产业合作频次,将自身投放到具体的行业体系之中,准确把握行业的动向,在行业的上下游交错地带进行错位成长,将自身锻造成为产业上下游之间的产业链环节。

3.重视协同专业的国际化发展视角

高职院校要立足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从国际化发展视角看待问题,将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产业融合的突破点,综合提高国际化办学条件,打造精细化优势专业,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在专业上的服务动能,带动产业发展实效。

4.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作用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角色的办学能力,立足合作主体的公信力和活力,实现协同合作效应。高职院校要秉承市场的行业导向属性,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展开形式多样的实训模式,目的在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实训效果,通过可持续发展实现高职院校同多元主体在实训上的高频率互动,在培养多元主体行业人才的同时,强化高职院校自身的育人功能。

总之,研究中对高职院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探索高职院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落地的路径和建议。只有高职院校同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展开有效的良性合作,才能建构真正有效的协同机制,打破固有桎梏,促使高职院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获得新的发展空间[3]。

参考文献:

[1]冯刚.在遵循规律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J].思想教育研究,2017(4).

[2]李国娟.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新机制[J].红旗文稿,2017(12):21-23.

[3]曹瑜.高职院校校企共同体机制的研究与实践[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协同建构实训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京津冀协同发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