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勇波,冯超,徐家亮,徐刚
[摘 要] 对企业就业满意度调查发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存在实践能力偏低的问题。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根据“一生一案”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和工匠型人才培养要求,创新性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工匠班”。基于“模具设计与制造工匠班”进行了实践教学,并与未参加工匠班学习的学生在实操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参加过工匠班的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考核中均有明显提升,“模具设计与制造工匠班”人才培养模式效果凸显。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模具;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9-0060-02
模具技术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它已广泛应用到机械、轻工、汽车、建材、生物、医疗、军工、航天、能源等行业。近些年,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模具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同时,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广泛,对各层次模具技术人才需求依然迫切,既需要高学历人才,又需要生产一线操作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出一大批适合现代模具行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操作者,正是职业院校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对实践操作要求较高的一门课程[1],模具设计人员要设计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模具,必须具备丰富的工厂实践经验。以往的教学中,学校往往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和供职企业的回访了解可知,模具设计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初期因为实践经验不足,一般会被分配到模具钳工、装配等车间进行1~2年的锻炼,只有熟悉模具相关结构、功能后才被允许进入模具设计工作岗位,这样“回炉再造”的现象值得我们对现行的教学方式重新进行思考。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结合多年模具专业的教学经验和深入企业的调研反馈,为培养模具专业工匠型人才,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探索了“模具设计与制造工匠班”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材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现有的理论知识教材中有些书籍还是十年前甚至更早时期所编写的,存在知识陈旧、软件落后等诸多问题。模具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的更新往往依据一线装配工人的实践经验。如在塑料模具的合模试模过程中,为了防止型芯、型腔的边框直接对碰产生磨损,影响模具的寿命,同时也为了有利于修模的方便,装配师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采取增加平衡块的处理方式,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在很多课堂理论教学中,授课老师对相关的知识没有进行更新,导致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难以设计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模具。
(二)教学方式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有效实施
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探索,出现了诸如厂中校、校中厂、现代学徒制等教学方法[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担任组织者、管理者、技术顾问等角色,学生则成为生产者。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都涉及学生上课地点的变更,存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很多学校没有出台完善的相关政策,或没有明确的条款规定,导致教师即使有机会、有条件实施上述教学方法,也被这些教学以外的问题给压制,最后只能回归原始课堂教学。
(三)教学效果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够明显
如现代学徒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面临一些困难[3]。从政府层面来讲,缺乏对应的配套保障机制和投入来支持现代学徒制的发展[4]。目前现代學徒制是以学校为主导,凭借学校与企业积累的良好关系来开展。没有政府层面的保障和支持,企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企业层面来讲,实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相关岗位的操作。这不仅会影响师傅的正常工作,甚至还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进度、产品质量。从学生层面来讲,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都比较欠缺。到了企业,脱离了学校老师的管束,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加难以把控。有些学生还怕吃苦,对师傅吩咐的任务也不认真完成,甚至出现旷工、吵架等个别现象。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工匠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基于“一生一案”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从2017年9月起在征求学生、家长和企业三方意见上创新性地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工匠班”[5]。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工匠班”的依托形式
“模具设计与制造工匠班”依托学校与台州市三鼎模塑有限公司共建的高精智能卫浴模具生产性实训基地而开设。实训基地位于学校校园内,各实训车间分布于实训楼各层,解决了校外实训中心对学生管理不便的问题,同时也利于学校实时掌握学生的实训状态。基地设有培训教室、模具设计中心、精密制造中心、组装车间、检测中心、注塑车间等,配备有五轴加工中心、高速铣床、电火花加工机、三坐标测量仪及三维激光扫描仪等高端仪器设备,能满足学生从初期的产品设计、结构设计到模流设计、模具结构设计、精密加工、钳工组装、合模及试模生产等全过程周期的学习和实践。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工匠班”的学员构成
为加强实训效果,工匠班以小班化模式进行教学,并注重学生管理,加强实训考核。工匠班每班按10人左右进行配置,学员组成严格按照自愿报名、优胜劣汰的要求进行。报名阶段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按照操行品德、勤奋好学、动手能力、服从管理等方面对学生進行考量,只有通过基本技能和安全操作笔试的学生,方能进入工匠班进行学习;实训学习期间对学生加强管理,对违反工匠班管理制度规定的学生进行退班处理;实训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笔试和实际操作考试,未通过考试者不能获得相应学分。
(三)“模具设计与制造工匠班”的培训方式
“模具设计与制造工匠班”培训采取学校和合作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进行。学校带队实训老师负责模具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负责实训期间学生纪律和学习效果的把控;企业里的能工巧匠、技能大师负责工匠班的实际操作知识的教授。工匠班课程为期三个学期,从初级、中级、高级贯穿模具设计、制造、装配整个生产过程。实训期间按周制订学习计划,并于每周末对学生实训效果进行评估;实训结束后,对实训学生分别进行模具相关理论知识的笔试和模具拆装的实际操作考试,考试合格方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三、“模具设计与制造工匠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以2018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06名学生为例,分析了“模具设计与制造工匠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学院综合考量,最终实际参加工匠班并顺利通过结业考试的有45人。经过统计,参加过工匠班的学生均顺利取得了模具设计技能证书。此外,在2019年度学校举行的“技能节”模具设计技能大赛中,参加过工匠班的学生成绩名列前茅,并包揽了该奖项的一、二、三等奖所有奖项。经过与未参加工匠班学习的学生在实操能力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参加过工匠班学习的学生在实操能力提升上优势明显。
四、结语
通过参加工匠班的学生与未参加工匠班的学生在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的比较分析,“模具设计与制造工匠班”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为重要的是还能有效提升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为以后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尽快熟悉、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模具设计与制造工匠班”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合作企业共同培养的方式,充分利用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效解决了以往教学中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式受到客观因素限制等问题,创新性地构建了人才培养机制,为培养工匠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邵俊.职业院校模具专业课程建设实践探讨[J].科技风,2018(12):55.
[2]王贺龙.基于工匠班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之教学方法[J].当代旅游,2018(7):202.
[3]唐伦.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内燃机与配件,2019(10):255-256.
[4]陈丹,何昌德.高职模具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244-245.
[5]何昌德.弘扬工匠精神,建立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15):72-73.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