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豪妍,刘浩,马丽
[摘 要] 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之一,总结了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感悟,主要从多元主体、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授课形式和制度管理方面进行讨论,以期为相关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药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9-0048-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大批技能型人才。受体制机制的影响,我国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还不能完全匹配。我国于2013年提出产教融合的概念,随后又出台了相关规定,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2月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1-3]。
新时期以来,产教融合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产教融合的意义越来越凸显[4]。
近年来,我国药品第三方检验机构发展迅速,成为新兴行业市场,国家也出台政策扶持检测机构发展,为检测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行业的发展催生了旺盛的人才需求,尤其是高素质的检验检测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传统“以校为主”模式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需求,学生掌握的技能和岗位需求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产教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能够为第三方药品检测机构输送新型实用型高技术人才。
我校药学院药品质量与安全教研室与广州安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申报了 “药品质量与安全”现代学徒制专业,为企业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成熟药物检验技能型人才,在办学主体、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以下几点感悟。
一、坚持校企双主体办学
产教融合是教育组织和产业组织相互融合形成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是指产业组织和教育组织在社会系统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互信和契约制度,共为教育主体,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在本学徒制专业实践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积极转换角色,由传统的学校为教育主体转变成双主体甚至是企业为侧重主体。在招生宣传、学生选拔、课程体系和学生管理等多方面,企业均发挥主动作用。
本学徒班学生为企业员工,因此企业制定了全面的招生宣传策略,在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员工报考“药品质量与安全”学徒制班,并在政策上给予报考学生扶持。本着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的,企业在学生选拔上也有专人负责,对报名学生进行筛选和考查,选取有责任心、有担当和积极上进的学生进入学徒班。虽然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起草,但是企业在课程体系中仍然发挥了主体的作用;企业结合岗位实际,提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岗位技能和要求,学校依据企业的需求和学校教学的经验,同时参考行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最恰当的课程。由于学生为企业员工且在岗培养,企业自然成为学生管理的主体,会积极协调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和工作时间安排,制定适合实际的学习课表和工作时间表,保证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企业主体作用的积极发挥保障了学徒班教学管理的有序进行。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产教融合是指职业教育协同产业部门开展教育、生产和服务工作,最终形成与产业或教育不完全相同的新的组织形式,该组织最主要的任务是将教育、生产和服务相结合,并以教育为核心,为产业输送成熟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产教融合视域下的人才培养专注于将学生培养成才且使其适应岗位工作。
在这种视域下,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不适用于本学徒班的实践,而企业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方式也无法培养出理论兼顾实践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课程体系的重建是必由之路。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首先由企业专家提出本专业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岗位,阐明各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然后校企专家共同制定知识技能,并根据知识技能匹配相关的课程即专业课,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部分新的课程;再次,学校专业群相关老师依据上述专业课,确定上游基础课程和辅助课程,保证学生获取充足的学科知识和基础知识,以期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具备融会贯通、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充分考虑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确定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增设一定的交叉课程。
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将职业技能、学科知识和发展能力融为一体,确定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与新的教学环境和流程相适应的课程与教学管理体系,促使人才培养由单一型向融合型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学徒制教学的关键成败因素,双主体和双师队伍建设是根本保障。
职业院校的教师既应具备传授理论知识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又要具备训练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首先,选拔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并注重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逐步壮大双师队伍的规模。其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调研或相应的培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最后,教师也应转变片面重视学术型人才的理念,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使学生主动投入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其潜力。
企业专家占据学徒班授课教师的一半,企业鼓励技术骨干积极加入学徒班教师队伍,并请学校老师对企业专家进行辅导,主要从课程资料的规范性和信息化教学方面进行辅导,并定期召开企业和学校授课教师的座谈会和交流会,以期提高企业专家授课的规范性和水平,尽快在企业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企业教师队伍。
四、开展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
本学徒班学员均在岗培养,课堂从传统的学校教室变成企业的检验室,企业也为学徒班创建了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室,用于理论课的授课。学校教师可以选择下企授课和在线授课或者混合模式,先进的慕课课程成为教师的青睐,既可以避免长途跋涉,又可以轻松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企业教师将实践课搬上检测台,学生的实践百分百贴近真实工作情境,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掌握技能的同時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灵活的授课形式背后是更加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为了保障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权益,应实现现代学徒制规范化管理,保证高质量教学效果,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企业和学校联合制定了学徒班的各项管理规范,包括学生管理制度、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评估规范、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教学和管理章程,明确了教学管理运行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人员岗位责任制、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维护和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管理细则,有力保障了教学管理平稳有序进行。
六、存在的问题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工作如果想有长远和稳定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文件来加强产教融合和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未来期待国家从健全制度和法规、增加资金投入、减免企业税收等方面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企业进行扶持和鼓励。
参考文献:
[1]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42.
[2]王娟.新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研究[J].高等教育,2020(50):64.
[3]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39-43.
[4]宋维英,柳军.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6):12-16.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