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国家发展层面、人才培养层面、知识运用层面分析了中职学校思政实践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依据相关政策文件构建了思政实践课程内容;从课程性质与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与评价、课程实施载体与结果运用等方面阐述了思政实践课程实施方案;提出了突破固有管理思维、创新课程实施办法,利用有效方法手段、实现评价精准高效,理性看待学生成长、客观对待評价失真,结合学段学情需求、适时进行内容删减等思政实践课程实施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思政实践课程;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11-0035-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即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可见,单一的思政理论课讲授已不能满足国家与未来对学生成长的要求,思政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必须由单一的思政课程转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全课程思政,由单纯的思政理论课程体系转为思政理论课与思政实践课相结合的思政课程体系,这也是当下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重要的突破方向。本文分析了职业学校设置思政实践课程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思路和实施建议。
一、中职学校思政实践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的思政课程通常是指思政理论课程,客观地讲,单纯的思政理论课程还不足以替代学生全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在思政理论课的基础上,有必要增加思政实践课程。思政实践课程不是思政理论课程的实践,也不是实践课程的思政。正如有专业理论课程,也有专业实践课程一样,思政实践课程强调的是思政实践,强调的是学生思想政治外显行为的实践,是一门独立的、具有实践性的思政课程。
(一)从国家发展层面看,培养什么人需要思政实践课程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赋予各类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职责,思政教育是完成这一任务与使命的重要保障。学生思政行为的真实表现是思政教育效果的具体呈现。中职学校通过思政实践课程,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政行为,促进学生提高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从而保证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一致性。
(二)从人才培养层面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思政实践课程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而高素质不能仅以思政理论课程考试是否优秀来体现,真正体现学生素质高的应该是学生日常思政行为的外在表现,但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思政实践课程的设置能够有效弥补这一内容。
(三)从知识运用层面看,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需要思政实践课程
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认为,“如果老师仅仅把思政课看作一门需要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的课程,那么他将永远跳不出思政课难上的怪圈子”[3]。因此,中职学校不能把思政课狭隘地理解为“知识传授”,而应该将其内化为学生真实思想的外在行为表现,从这个层面考虑,有必要增加思政实践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这是知行合一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中职学校思政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
中职学校开设思政实践课程十分必要,但如何设置却是一个难题,特别是思政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是思政实践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
(一)思政实践课程建设的依据
思政实践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近年来教育部等部门下发的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文件。例如: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学习签署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活动的通知》;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9年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等等。这些文件明确了思政实践课程的方向、内容和相关举措。
(二)思政实践课程内容的选择
本研究通过对上述文件的梳理与分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思政实践课程内容体系,大体分为九个方面,即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职业生涯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学习教育、纪律规范教育、安全教育及生态文明教育等,再对九个方面进行细化,又可以分为30项51小项,具体见表1。同时,为了提升仪式和重大节日的教育价值,本研究结合每个月的重大节日和教育重点环节设计了20项教育活动,具体见表2。
(三)思政实践课程呈现方式
以上九个方面30项51小条以及20项教育活动,均是从宏观或中观层面提出的总体要求,具体到课程评价与考核,仅有这些要求,还无法做到可观测、可测量、可评价,所以在具体课程考核中,还需要对其进一步细化与明确,用一些典型的思政行为表现来表达。如:您见到教师,主动打招呼吗?面对升国旗,您会主动行注目礼吗?等等。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学期要求以及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特点,在内容上有所侧重。例如:第一学期要侧重于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和纪律教育;第二学期要加强人际交往教育;第五学期要侧重于学生实习前的教育;第六学期必须加强顶岗实习教育;等等。学生思政行为表现的采集需加强与学生或一线教师的对话,用学生看得懂、听得懂的语言表述,以保证思政教育的贴切性。
三、中职学校思政实践课程的实施方案
思政实践课程的实施方案是该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是理解与认识思政实践课程的重要文本,也是思政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一般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思政实践课程是中职学校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效补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思政实践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内化为自己的基本行为准则,形成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开展思想、政治、道德、法治、心理健康、职业生涯和职业精神等教育,在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及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方面得到提升;通过自主实践、自主反思,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
思政实践课程内容在前面已进行了介绍,具体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等九个方面30项51小项的内容,以及由此延伸的每学期多达600多条的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几乎涵盖了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思政行为表现,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课程内容只是一个大的课程内容框架。为了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学校及教师应该根据思政教育实际,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学期教育内容,以及每月节日活动的教育价值,在内容设置上有所侧重,适时地添加思政教育内容,如重大节日活动、主题教育活动、专项教育活动等,以强化教育效果,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契合性,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得到有机融合。此外,各个部分的内容实施应由不同的实施主体进行。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要求开展相应内容的评价;班级干部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开展相应内容的评价;学生每天自我评价的内容采用按内容设置、不重复出现且随机呈现的方式,既能避免自评内容的枯燥与重复,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实施方式与评价
思政实践课程按学期组织实施,每学期计2学分,六个学期计12学分。思政实践课程的实施方式不同于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没有教师的传授,没有课堂的呈现,没有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对自身思政行为表现的自我教育与评价,以及外界对其个体思政行为表现的评价。由于思政实践课程的实施主体是学生个体及其相关方(相关方主要指同班级的同学、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因此,其具体实施方式分为学生自我实施、同学间的实施、教师的实施。自我实施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方式,学生对自己在每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中的行为进行反思,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到位。同学间的实施主要以班级自我管理的方式开展,学生干部针对每天的检查与督查情况进行反馈,如劳动委员进行班级卫生检查、纪律委员进行班级纪律的检查等,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加分,对差的行为提出批评,从而推进班级学生干部明确职责,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教师的实施主要针对课堂、师生交往、作业等方面进行点对点交流,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也能体会到教师的关心与关爱,保证教育的畅通与有效。
思政实践课程实施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自评)。所有教育效果的最终指向都是基于学生个体的自身改变,加强和引导学生自律,是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以学生对自身思政行为表现的自省与反思就显得十分重要。其次是同学间的相互评价(互评)。学生存在于群体中,群体的评价也是对个体思政表现的客观反映。无论是从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感与荣誉感的需要来看,还是从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来看,建立这种相互监督、同伴互助、相互促进的机制很有必要。最后是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对学生个体点对点的评价(点评)。自评、互评与点评的有机结合,达成了思政实践课程实施的全员育人。
思政实践课程的学习评价,不是简单的对考试结果的评价,而是基于学生生活与学习实践的评价,也是基于学生思政行为实践不断进步与提升的过程性评价,所以在评价方式上做到了日日自省、日日互评、日日点评,在评价内容上涉及到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点点滴滴,以保证学生思政行为表现与思政育人效果保持一致。同时,思政实践课程的学习评价还要做到每月反馈,即每月及时反馈每一个学生个体以及班级的整体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育策略;还要做到每一个学期均能考核,对学生当学期思政表现进行画像,相关评价可作为学生当学期思政实践课程的成绩,也可以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学生操行等第评定的依据。连续不间断的评价与反馈实现了思政实践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育人。
(四)课程实施载体与结果运用
为了能夠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思政实践行为,思政实践课程考核必然要坚持做到日考核,因此,涉及的人员众多、考核内容宽泛、考核空间与时间跨度大,如果仍采用人工操作,必然会造成工作量成倍增加,投入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与思政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不成正比,也容易影响思政实践课程的实施。为此,中职学校应该在明确内容与方法的基础上开发相应的软件管理系统[4],通过软件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课程实施主体在多个空间和时间维度随时随地进行考核与评价,让思政实践课程的实施更加便捷。
此外,由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参与,也让思政实践课程实施结果的运用实现了可视化、智能化。每日、每月的及时反馈,能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及时更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让班主任准确把控班级的发展,及时调整思政教育策略;学期的连续考核,可以对学生当学期的思政表现进行画像,并进行连续学期的比较,让教师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因材施教。数据化的跟踪与分析,为学校整体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提供了依据。
四、中职学校思政实践课程的实施建议
思政实践课程是全新的思政课程,具有自身特色与育人独特性,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突破固有管理思维,创新课程实施办法
普通课程的教学与实施都有指定的教室、指定的授课教师和具体的教学课时安排,而思政实践课程却有所不同。因此,在课程管理上,中职学校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部门的作用,让其参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管理,这也是全员育人的需要。班主任是思政实践课程实施的关键,要做好思政实践课程实施与班级管理的有机衔接,加强与任课教师的联系,把思政实践课程与学生的操行等第综合素质评价有机结合,形成有效的教育力量。在课程评价上,思政实践课程评价要考虑到评价的适时性与评价的有效性,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恰当的手段开展课程评价,保证评价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二)利用有效方法手段,实现评价精准高效
每天进行思政行为评价考核与统计,无论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还是对于学校管理方而言,都是一个工作量极大的工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在内容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即如何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找到与学生相关度高、教育效果好的思政行为表现尤为重要,既要体现教育的全面性,还要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其次,在手段选择上应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全程考评,解决评价的客观性、及时性与可视性,为学生全面客观的画像奠定基础。最后,在方法选择上应把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教师点评有机结合,既解决学生发展的全面性问题,又解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问题,融洽同学之间与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体现“三全育人”的价值理念。
(三)理性看待学生成长,客观对待评价失真
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有时会出于对自己的保护而出现评价不客观与失真现象,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学生个体心理冲突的正常现象。教师要保持足够耐心,正确对待且用长远眼光看待学生的自省,严禁采用粗暴的方法干涉学生的这种“不客观”,在处理问题上带有负面情绪。学校和教师对所有评价过程和结果,要基于事实,更要基于教育。
(四)结合学段学情需求,适时进行内容删减
班主任可以根据当月或当天的活动与需要进行评价内容的调整与删减,以契合当月或当天活动与需要,努力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需要提醒的是,不能简单地从管理需要的角度进行思政实践课程内容设计,而应该根据具体的教育实际情况进行内容增加与删减,且增加的内容必须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去思考,充分考虑其教育价值与意义,提高其教育效果。
中职学校思政实践课程建设是思政课程建设的一个大胆创新,是基于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需要,更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思政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还有待更多的实践与探索,期待职教同仁共同努力,在思政实践课程建设上实现更多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思政课改革创新应深刻把握“八个相统一”[N].光明日报,2019-03-21(2).
[2]张烁.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發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3]高毅哲.思政课“变脸”大学生上瘾[N].中国教育报,2015-05-05(1).
[4]杨永年.基于信息化的中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职教发展研究,2020(1):86-91.
[责任编辑 贺文瑾]
Exploration and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Curriculu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YANG Yongnia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from the aspect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talent training and knowledge application;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course i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relevant policy documents; the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curriculum was been designed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nature and goal, curriculum content,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mode and evaluati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carrier and result application.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courses, such as breaking through the inherent management thinking, innovating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methods, using effective methods and means to achieve accurate and efficient evaluation, rationally treating students' growth, objectively treating evaluation distortion, combining the needs of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the learning section, and timely deleting the content.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cours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新时代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BJA200094)
作者简介:杨永年,男,常州市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助理,正高级讲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